从此我不再那么羡慕远方
一
鲁迅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许多时候,那些晒在别人朋友圈里的诗意远方,也许只是引起了你眼睛的羡慕,而实质上真的没有与“我心有戚戚焉”般的共鸣。
那些地标性的建筑,那些高端豪华的商场,那些美轮美奂的博物馆,那些洋溢着着人文情怀的名人故居,并不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只是匆匆一瞥的过客,在心里盖上了一个“到此一游”的戳而已。而我们每天过手过眼的最琐碎平常的细节,才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
所以,我对朋友说:有钱人也好,平凡人也罢,无非就是住的吃的用的有点区别,但本质在哪儿都一样,都是生活在此时此处而已,吃好睡好,和身边的人相处好,让自己舒服舒心一点,才是生活的真正要义。
不知什么时候起,远方对我已经减退了从前的魔力。不是失去兴趣,而是更愿意以一颗平常心待之。
我明了一件事:我脚下所站的这一块土地,也是别人的远方呢。
二
有一年去甘南,车在高速路上飞驰,我把头扭向车窗外,被道路两旁的美景震慑。蓝天下,是一望无际平展展的田野,被蓬勃茂盛的庄稼分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深深浅浅,黄黄绿绿,整整齐齐,界限清楚,一块挨着一块延展向天边的地平线。车一路前行,田野一路伴行,好像没有尽头,但却怎么看都看不腻。
那一路,我没干别的,就是拿着手机一直拍啊拍,拍得手机没了电。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壮观大气的田野,直认是塞外独有。
回到我所在的城市,有一次坐车回老家,我不经意间瞟了一眼窗外,愕然觉得眼前的景色那么熟悉,和记忆里在内蒙看到的田野完全重叠,一点都不逊色。也是辽阔无垠,也是分割清楚,也是被一样的庄稼浓墨重彩上了色——我贪婪地趴在车窗上,心里暗自诧异,这条路线不知来来回回走了多少回,可自己怎么从来没有注意到路旁的风景?是了,我都是忙着赶路,根本没有兴致去欣赏。
王阳明说过:“不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只有你看的时候,那些美景才存在。
近在咫尺的美景一直都在,只是我从未留意。
三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我曾经在桑拿天里南下,去到扬州专门拜访著名的汪氏小院,混在人流里发出一阵阵感叹。当年过年,我们全家溜溜达达到吾乡城外的丁家大院闲逛,逛了大半天还没有把那个几进几出的院子,回想起自己走过的那个汪氏小院,真的是个太小的院。
我曾经在青海连绵不迭的山脉里游走,惊叹于人家的天怎么那么蓝,云怎么那么白,还和山顶挨得那么近,空气怎么那么新鲜,能见度怎么那么好。回来后没多久我开车去郊外玩,刚出城也就不到五公里,我就看到远处的秦岭群山,在鲜亮的蓝天对比下,连绵起伏的轮廓清晰可见,几缕白云轻柔地挽在山顶,空气中满是青草香。原来,他们有的,我们自己也都有。
我一次次舍近求远去寻找美景,又一次次被本土美景打脸。那天,面对漫天的云,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去远方这件事上,却忽略了自己当下生活中的美是本末倒置。
旅行的意义是从此处到别处,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文,开阔眼界,放松心情,给灵魂松绑,给精神充电。这些益处都毋庸置疑,到现在我也认可。
但要反省的是,是不是我们很容易犯这一种错误:给远方赋予了太多的期望,轻慢自己当下的生活。
专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舟车劳顿,翻山越岭,千里迢迢,甚至跨越重洋,试图用仪式上的隆重来补偿自己平日的辛苦,这种思维方式是时候换一换了。
补偿犒劳随时可以,不一定非要去远方。眼前的触手可及带给你的欢乐不见得比去远方少,周末近距离景点的一日游半日游放松,下班回家时的一次天空仰望,乃至小区花园里的散步,心灵的幸福满足从不拘形式。
我不排斥远方,但从此不那么有执念。有远方时我欣然前往,没有远方时,我过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