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一)羽毛未丰,不要想高飞
洛阳人苏秦,鬼谷子的学生。年轻时,苏秦在外学了很多年,自觉也学了不少东西,很想找到“伯乐”。可是,苏秦却很不得志,到处碰壁。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里。他的兄弟、嫂子、妹妹以及妻妾都偷偷地笑话他,说他不治产业,不知道搞经营、做生意,是不务正业。苏秦听到风言风语,感到很惭愧,很受伤。但他不服气,不服输,把书箱里的书都拿出来,继续在家闭门苦读。
但这次他也有所醒悟,一个人既然选择了读书,却不能因此取得受人尊重的地位和荣耀,那么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他决定换个思路,换一种书读。他找到了周书《阴符》,开始昼夜苦读,用心揣摩。《阴符》是周代的兵书,传到现在的《阴符经》总共不过三百八十四字,其中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荃六家注,其内容为道家书。当然,苏秦看到的《阴符》不可能是现在的《阴符经》的样子,但可以肯定,这是一部充满权术、策略的书,教人如何揣摩游说对象的心理,从而增加游说的成功率。闭门学习思考几年后,苏秦放下书卷,走出书斋,长吁一口气说:“这回我可以去游说当世的君王了!”
他第一个游说对象是周显王,可惜苏秦的“底子”没打好,口碑极差,周显王的大臣都看不起他,根本不信他的那一套。自然,苏秦在周显王那里没找到市场。于是,苏秦决定到秦国去碰碰运气。到了秦国,正赶上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苏秦于是向秦惠王进言:“秦国四面都有要塞,背依秦岭,中有渭河,东有函谷关和黄河天险,西有汉中、巴蜀,北有代郡、马邑,真是天府之国。以秦国人力之多,兵法之精,足可以吞并天下,建立长治久安的帝王大业。”
秦惠王则说了这样一句话——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鸟的羽毛没有长丰满,就不能高飞;政治还没有达到昌明的程度,礼义还没有达到被人称颂的境界,不可能统一天下。秦惠王很体面地拒绝了苏秦。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苏秦,秦王周边的大臣也不了解他,没有说他的好话。但是,当时秦国刚刚诛杀了商鞅。全国上下对辩士都讳莫如深,怪只怪苏秦来的不是时候。苏秦劝说秦惠王没有成功,秦惠王留下的一句话,却一直流传至今。
鸟的羽毛还未丰满,就不可能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之上。国家如此,个人的成长也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过深厚的积淀过程。苏秦最后佩带六国相印,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之所以咸鱼翻身,正是因为经历了刻苦的积淀。
著名翻译家傅雷在给他儿子的信中反复叮咛:“一定要守住人生的底线,铺好人生的底色。”其中“底色”应该是文学艺术修养,当然还包括科技、社会知识在内的能力培养成果。而这些都是基础,都是保证鸟儿高飞的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人,首先要学会走路,然后才能奔跑。不论你身在何地,年龄几何,都要珍惜时光,要学会放慢脚步,稳下心态,扎实学习,掌握本领。惟有如此,才会体验到大鹏展翅的豪迈,感受到天高任我飞的自由,收获一览众山小的阔达。
(二)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苏秦在秦国虽然同样受到冷遇,但他仍然不放弃。他离开了秦国,又回到东方,这回他终于成功说服六国合纵抗秦,佩带了六国相印,一下子大红大紫。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这是战国时期的一句俗语。鸡的口虽小,但它是用来进食的。牛的肛门虽大,却是用来排泄的。苏秦为了劝说韩宣王与其他五国合纵共同抵抗秦国,采用“激将法”故意激怒韩王,因此引用了当时的这句俗语——
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
我听说有这样一句谚语:“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现在在韩国向秦国拱手称臣,与“牛后”有什么区别呢?却得到“牛后”的坏名声,我私下里都为大王感到羞愧。
在苏秦眼里,韩国有当“鸡口”的资本。他说:“韩国北边有坚固的巩、成皋可守,西面有宜阳、商阪为要塞,东有宛、穰和洧水,南有陉山之险,国土纵横九百里,甲士数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是韩国出产的,像著名的溪子弩、少府所造的时力、距来等名弓,都能射到六百步开外。韩国士兵用两脚踏射的连弩,可以持续万箭以上,远者可射穿敌胸,近者可直射敌心。韩国军士的兵器都产自有名的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等地,在陆上能斩杀牛马,在水上能截击鹄雁,遇敌则锋利无比,无论是坚固的铁制铠甲,还是皮制的臂衣,直到系盾的绶带,应有尽有。韩国军士无比勇敢,他们披坚执锐,以一当百,是不用说的。”
苏秦上述一番话显然有替韩国吹嘘的成分,但是,大部分应该是实情。苏秦继续游说韩宣王:“大王如果臣服于秦,秦必然要求韩国割地。韩国土地有限,而秦贪婪无厌。如果韩国不满足秦国的要求,势必会前功尽弃。以大王的雄才大略,拥有强大的军队,却要拱手向秦国称臣、甘当‘牛后’,这是多么可耻、可笑的事啊!作为一个外人,我私下里都为大王您感到羞愧。”
苏秦的激将法果然奏效。韩王脸色突变,挥臂按剑,睁大双目,举头望天,长叹一声:“我虽不才,但决不臣服于秦,决不当‘牛后’!”苏秦劝说韩国合纵成功。
其实,根据当时的情况,这句俗语用作“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更合适。不过,苏秦为了激起韩王的羞耻之心和自强之意,特意用了“牛后”之语。今天,人们也常用这个俗语来表达自主创业的意愿。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当“鸡头”,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如果执意去做这个“鸡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做弄潮儿,就算失败了,跌得头破血流,毕竟也有了教训。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一开始便想自主创业,开公司、办企业,想当“鸡头”,恐怕还缺少必要的条件,诸如资金、市场、经验等等,如果先在大公司中锻炼一番,当一回“凤尾”,积累点经验,积聚点实力,等到时机相对成熟了再去当“鸡头”,那么很可能事半功倍,更能增加成功的机率。
(三)羽毛多了,也会压沉船
张仪是苏秦的同学,也是苏秦的对头,苏秦自以为自己的才识赶不上张仪。张仪对自己的口才信心十足,因此爱极了自己的“舌头”。可惜那时候不像现在,可以对名人的腿呀、脚呀、胸啊上保险,要不,他一定给自己的舌头投上高额保险。
有一次,张仪与楚相一起喝酒。楚相突然发现自己心爱的一块璧玉不见了,楚相的手下人说,张仪这个人穷困潦倒,品行也不怎么样,一定是他偷的。于是,楚相让人把张仪绑了起来,打了数百鞭子。但张仪没干这事,打死也不承认。最后,楚相只好放了他。回到家中,他的妻子不但不心疼,反而讽刺他:“活该!你要是不读书,不四处去游说,怎么能受到这种羞辱?”张仪听惯了人们的揶揄之语,也不拿妻子的话当回事儿。只是问:“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张妻苦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好,有它在,我就放心了。”
是的,他是靠舌头吃饭的。苏秦费尽心思要六国合纵抗秦,张仪则千方百计破坏合纵、力促连横,靠着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张仪打破了苏秦的“如意算盘”。张仪认为那些主张合纵的说客,为了一己之利,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蛊惑人心,其实并不可信。有一次,他对魏哀王说了这句话——
“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羽毛至轻,但是堆积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使船只沉没。很多轻的东西装在一辆车上,也可以压断车轴。众口一词的诽谤,可以把坚硬的金子熔化,可以把骨头销蚀。张仪用这几句话,提醒魏哀王不要被合纵家没日没夜的慷慨陈词迷惑。
张仪说苏秦夸夸其谈,信口开河,蛊惑人心,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各说各的理,也算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历史已经远去,合纵也好、连横也罢,都成为过眼云烟。我们没有必纠结他们的谁是谁非。不过,他们说的一些话却很有道理。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几句话通俗易懂,已经演变成成语,其包含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值得玩味。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细小的东西。可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不知不觉间演绎成决定成败的巨大力量。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不注重细节,羽毛之轻足以成倾舟之重;不注重小节,流言蜚语,足人毁掉一个人的声名。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细节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应该牢记,凡事从细微做起,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