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逻辑,是最底层的能力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冰洋baby

三周前,当我决定开始“每周写一个主题的系列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些文章最终目的是解决哪些问题?

当时我正在看达利欧的《原则》这本书,正是如痴如醉的阶段,每天脑子里都是各种“原则”的框架。

所以在经过简单梳理和思考之后,我在我的个人赞赏主页放了这么一句话:

每周在我擅长的领域里,帮其他人建立一个可以指导行动的原则。

现在三周过去了,我也简单的回顾了这三周的选题、内容、写作方式等,看是不是做到了“帮别人建立指导行动的原则”这一点。

事实上整体自我评估下来,我认为这一点是做到了。前三周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行动指导和简单原则论述,也就是说,根据我之前提炼的一些原则和解释,基本上你直接采取行动是没有障碍的。


同时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越是基础的东西,对行动的影响越大.

比如说当你知道了错误的心理暗示会导致自己陷入精神困境,并且你知道了这个简单原则后就没办法假装不知道了。

这个时候你就能倚仗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把那些消极的、错误的心理反应识别出来,然后干掉它。

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思考方式,就能让一个人避免陷入大部分精神困境,不至于一碰到事情就陷入各种情绪,无法自拔。

甚至可以这么说:这样的学习可以直接增强你大脑的“思想免疫力”。让你在处理各种情况中的“外在病毒”的时候,始终可以通过正确思考保持情绪和精神的稳定状态。

所以我之前也有说到过,选题我是尽量往底层找,找那些“原始知识”


然后这周在选题的时候,我就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哪种能力一旦具备,人生就会显著不同?

在得出最终结论前,我有想到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等一大堆。这里面每一个能力都很重要。

然后我就在看这些我列出来的东西,试图找出一个“最重要”的。

突然我灵光一闪,上面所列出的那些能力,不过是各种现实场景下的“应用”而已。所有这些能力真正的底层只有一个,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啊。

你想一下,从基础的语言学习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语言逻辑。初高中的数学理论有相当一部分是讲论证逻辑。最终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写作、表达、分析问题等等,都需要一套严谨的逻辑过程。


那么既然逻辑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学过“逻辑学”这门课?

其实我们从小就学了,语文就是一个逻辑修辞学科,行文语法都需要逻辑。数学则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论证学科,你可能还记得如何用一个已知为真的命题去论证另一个问题的真否吧:原命题为真,逆命题、否命题不一定为真,等等,这些就是严谨的逻辑证明了。

可以说逻辑无处不在,应用广泛,足够底层…

但我仅靠一周几篇文章再加上我简单的理解,指定不能从《逻辑学》角度去讲出什么来。而市场上我能看到的大部分所谓的“结构化思维”和“框架思维”之类的小课,场景都比较简单,主要是如何结构化表达、结构化写作这些。

所以,经过我一天的分析和提炼,这周的逻辑思维主题所聚焦的角度主要是:如何利用逻辑思维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以及有条理的表述结论,这4个方面。在我看来,这是一套可以拿来解决大部分问题的通用框架。

同时我一周有6篇文章,后面那2篇我会集中讲述这些过程里的一个“MECE”原则,和如何识别各种“逻辑谬误”的一些例证。其中的MECE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意思。这是贯穿整周的一个小原则,下面有详细解释。


另外这周的关于逻辑思维的6个主题当中,前面4个主题都需要借助大量“结构化的图表”来说明,而这些图表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了。

下面是这周的6个主题,概括大致如下:

  1. 找出问题:利用树状图深挖问题原因,得出选项。

  2. 分析决策:利用矩阵图分析这些选项,得出结论。

  3. 论证结论:利用归纳法演绎法来推演这个结论。

  4. 表述结论:利用金字塔模型来表述你的结论。

  5. MECE法则:保证论证过程没有遗漏、没有重复。

  6. 逻辑谬误:用简单逻辑识别那些常见的逻辑谬误。

这周的这套方法算是入门级的逻辑基础,它可以解决你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沟通问题,提升你的表达技巧,以及一些常用的演示和书面表达的逻辑训练,也就是做PPT和写邮件都会更犀利啦。


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这周的6个主题。

(1)用树状图找出问题

这一点在我们现在的工作场景中非常实用。比如说我的工作主要是运营相关的工作,这类工作的不确定性占到了80%。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面临的都是一些“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些新手看来简直就是无解的。

举个例子:常见的这类问题有:“如何提高公众号的浏览量?”

面对这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树状图进行“拆解”,找出问题中的“关键影响要素”。一般经过两三层的拆解之后,就可以得出几个确切的指标类的东西,可能是粉丝量、转发量等,然后定向去提升这些方面就可以解决问题。

(2)用矩阵图分析决策

这个矩阵图的目的是为了帮你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比如说我们经常使用的“SWOT分析法”,或者我们熟悉的“四象限坐标轴”也属于这一类。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现在要决定买一个东西,在质量和价格都有差异的不同商品之间难以权衡。

在这个分析中,把相应的商品特点放在对应的坐标系内,结论就很清晰了,买就买低价高质量的嘛,这是最有性价比的。

(3)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推演结论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所有论证过程中都会用到的推理方法。

我们从小就会使用,只是没有将它理论化而已。

比如你小时候会跟你父母说:

小明有汽车玩具

小红有洋娃娃玩具

小刚有手枪玩具

大家都有玩具,所以我也要玩具

这就是归纳推理,找出几个事物中的共性,支撑结论。

那么啥是演绎推理呢?

比如你也会这样跟父母说:

今天是星期六

星期六有《灰太狼》动画片播出

那么今天有《灰太狼》播出吧,我要看

这就是演绎推理,将一个事实和其他某个规律组合,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两种论证方式,只是有些许不严谨,下周相关主题继续深入。

(4)用金字塔模型来表述结论

很多时候我们被别人评价为“表达没有条理”,都是因为没有善用金字塔逻辑。

金字塔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但实际应用需要刻意去训练的一个逻辑模型。

比如你现在想要跟另一个人说这周末没空去赴约:

这周的工作可能会非常累,也许要加班。之前我和另一个朋友约好这周末去看展会。如果有时间我也想多休息一下。所以可能没时间赴约了,抱歉。

是不是感觉虽然是个很简单的推辞,也说的非常乱?我们换种方式。

很抱歉,这周可能没时间去赴约了。

因为我和另一个朋友之前约好了看展会;

而且这周工作比较累,可能要加班;

如果有休息时间我想多休息一下,下次再约吧。

是不是感觉条理清晰很多。

金字塔模型用来表述结论的最佳方式是结论先行,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罗列了一大堆信息给对方,到最后才说出结论,会让对方听的一头雾水。

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先说出结论,然后列个123,说清楚你的论据,这样就会清晰很多。

(5)用MECE法则保证过程没有遗漏,没有重复

之前我看过一个HR写的新员工培训手册里有这样一句话:

新员工需要完成技能培训、人事制度培训,和制度培训。

我想大概你和我感觉是一样的,有一个互相重复和包含关系的列举。

人事制度培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不列在制度培训下面,需要单独列一条呢。后来经过简单交流,确定是因为这个新手HR太熟悉自己定的制度了,一种错觉让他认为人事制度和其他制度是两个并列的关系。

MECE法则是麦肯锡提出来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这个原则非常好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这个原则需要你确保你无论是根据树状图还是金字塔,又或者是演绎/归纳推理等所列出来的论据,都不能互相重复、包含、以及遗漏论据。

(6)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

所谓的逻辑谬误,就是指那些不符合逻辑的结论。

说一个“草率前提”的逻辑谬误:

运动对身体有好处,所有人都需要运动。

这是一个错误的归纳,因为运动并非对所有人的身体都有好处。比如心脏病人,医生会建议尽量少运动,降低心脏负担。

所以这个可以说成:一般情况下,运动对身体都有好处,所以要多运动哦~

这是因为“不恰当的归纳”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严谨的。

再说一个“矛盾前提”的逻辑谬误:

出题:请论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有鸡,那么没有鸡蛋是用什么孵出来的鸡呢?

先有蛋,那么没有鸡哪来的鸡蛋呢?

这是因为“论点的假设相互矛盾”所导致的无法推论的结果。事实上生活中这类矛盾前提的问题挺多,很多人已经会回答这类问题了: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意思就是无解。

最后,关于这几个逻辑工具,我们后面几天详细解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