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起源
对于产品,可以简单狭义看成一个软件、一项服务或一个功能;也可以广义看成一条为解决用户某项需求的服务链。
首先我们要明白有一个好的点子并不算什么,创意无价也确实“无价”,因为如果仅仅一个创意是没有人愿意为你买单的(别说马云的故事,没有那么多马云)。因此你必须证明是有价值的。怎么证明我们的创意是有价值的,那就是去用行动证明,互联网时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发出一个创意原型,面对目标客户/用户做MVP验证,证明你的创意是有价值,说白了是有人真的愿意为你的一个创意掏钱,这个产品是能挣钱的!
有了产品原型、做了MVP就够了吗?很多吊炸天的“好创意”就止步于此,当然原因可能很多。从0到1确实很难,但代价也小;而从1到100更难且代价很大,稍有不慎可能前功尽弃。验证之后我们需要可解怎么去发挥产品/创意的价值,去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产品的价值,并引导他们承认这种价值、接纳这种价值,体验并相信产品会让他们变得更好。
以上只是一个基本的思路,我们需要去行动,行动得有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谁?
1、谁会使用我们的产品(目标用户)?
2、谁会为我们的产品买单(付费客户)?
3、谁会决定使用我们的产品(决策者)?
综合以上三问,谁在影响他们,我们怎么搞定这一堆能产生影响的人?回归本质,深思!
在目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公司越来越扁平化,人与人之间有无数种可以建立沟通连接的桥梁,很难真的去界定你的产品到底是对B的还是对C的,其实也不只是现在才如此,应该说一直如此。
个人认为产品永远是对C的,因为产品最终总会对接到一个或者一群人来真正的使用产品,没人用肯定是扯淡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把卖给一堆人的产品叫做B,因为他往往是一堆人的客观意志叠加行成一个主体意志在做决策。
因此我们做产品以及产品运营就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首先对C有什么价值,这一点很重要,社会是一个整体但也是一个个个体组成,因此不论是C还是B的产品这一点都值得思考;
然后如果我们是一款B的产品,那我们还要考虑对B的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对某个类型的一堆人有什么价值;他们主体意志需要的是什么?其实C藏在也在这里,前面说过B其实不过是一堆人的主体意志的凸显,B最后还是面对C,因此需要了解:是谁在代表这个主体在与我们接触?最后给谁用?有哪些人参与?他们都关注些什么?谁又能影响他们?
因此综上所述:本质上C是起点也是终点,B只是一种整体意志的表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