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随笔

2020-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唐金秀
字帖

偶得一字帖,觉得好眼熟,再看字的笔锋,原来就是家父的毛笔字的笔锋。珍藏了父亲的遗字。过去父亲在世时,不当回事,不知道他为何如此执着,如今看到他的字,都成了享受。

亡父唐有余先生亲笔

原来家父就一直在写这样的字体,写了一辈子。

时光荡涤了我们心中许多的浮躁,沉甸下的是满满的回忆。

抗疫宅家,没事翻看过去买的书,有些书却一直未细读。

过去总觉得父亲为自已取的名字太过老土,陈旧,想来点创新,翻遍字典,觉得这样写自己的名字不错。

1983年家父为我买的书上留下日期和地址

1983年3月31日,我已忘了怎么去了兴化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那时的我应当正在卞堡中学读初二,说实在的,虽然在那学校班级里学习还不错,但心里总向往去一所更好的中学。然而想转学总是不得成功,于是十五六岁时的我心里总是满肚子委屈,买这本是想将来,将来可以像茅盾一样地创作吧?但现在想来,已找不到当时十足的理由了。

读初二时的我有这个想法,却没有迈出第一步,除了写作文,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发发愁怨,终究也没开始自己的创作。但这本书我保存了下来。

《茅盾的创作历程》,作者庄钟庆,第一章 "叩`文学`的门"之前(1896-1916)。

浙江桐乡县的乌镇,这地方我还真去过,是茅盾沈德鸿(字雁冰)的家乡。书中描绘到:"这个镇繁华不下于一个中等的县城,镇上市街之外,有稻田和桑地,还有河有塘,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可我读着读着,就想着我的家乡陶庄镇,不过,陶庄并不很大,也没有片片桑田,但稻田和河,鱼塘也是一样一样的。

记得那年去浙江桐乡,是去一个厂子买钻夹头的,去时有骑摩托的送去厂子,记得经过一座一座的小木桥,不禁想起宋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哦,终究觉得陶庄镇的桥太大,太宽,又不是木头的,缺乏那一番意境美。所以至今也没有成就我。(笑~)

而茅盾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且祖上世代读书,原来真乃"书香门弟",没法比,没法比呀。

然而,茅盾没有我幸运,他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就离世,离开他和母亲及弟弟了。怪不得有话说:自古英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而我的父亲活到八十岁生日差两个月。茅盾和他的母亲及弟弟一起生活,当时十岁的他受着母亲严格的家训,因为母亲品质刚强,在娘家时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所以对茅盾幼年的爱好文学,起了一定的作用。我的母亲也很好强,但终归命运不济,43岁时一身双残,57岁仙逝。但她的倔强,苦涩及偶有的幽默也使我们兄妹得益不少:凡事不能总顺心,难事面前咬紧牙关挺过去。

文中说,1957年茅盾在《写<蚀>的新版后面》一文中还这样写道:"自知之明,向来还有一点(这应当感谢我的故世已久的母亲在我童年时对我的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茅盾所读的书全是中国古藉,范围广泛,还爱博览小说,戏曲,弹词

来看一段小学作文老师和国文老师对茅盾小时候作文的点评:他读小学时作文常得到"好笔力""笔锐似剑"等评语,国文老师常抚其背道:"你将来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家呢,好好的用功吧!"中学时代,国文老师称赞他是"文思开展",但又不满他作文有点儿小说调子。读到这,我不禁想起唐刘中学高一时,语文老师史奎本先生在我的入学第一篇作文《校园的早晨》,史先生刚健有力的字体"惊读此文,拍案叫绝"的评语,让我倍受鼓舞,至今不肯停止手中笔。

后来,茅盾所处的年代就不是我所知道的,却只能从历史中得知,比如剪辫子,比如他提过的丫姑爷(Y鬟的丈夫),我听说的就很少了。但对"拖油瓶""遗腹子"和"私生子"这类的说法却总听大人说。

茅盾从幼年到二十岁这一时期,由于新时期的激荡,提高了他对现实的认识;涉猎古籍,供给了他的文学养料;多方面的见闻,开拓了他的生活视野,这些都为他后来"叩`文学`的门奠下了基础。

读到这里,请不要笑话我自不量力,敢与茅盾相提并论,但是我却从他那里得知,家族,民族,文化背景,儿时经历,甚至老师的评语,自己的阅读倾向和努力程度,认知水平,大量的国学,古今贤文,都会为写作者奠定基础。

只可惜,我读小学五年级那年,茅盾,这位伟大的革命作家就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五时五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了。

矛盾,这位文学巨匠为我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创作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历史必将证明这一点。(庄钟庆)

图片来自本人

也不知道83年3月31日,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而且家父也为之亲自落笔购买时间及地点,想必父亲心底也有一个期望于我,想说却又没有明说。

我自己心里有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