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演绎经济学教程·理论篇·货币理论·第四章

2018-09-12  本文已影响124人  湖北立春

第四章  货币制度的重建

第一节健全货币的原则

一、古典派的健全货币观点

健全货币是指金属本位货币,本位币是一国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一定数量的本位金属。只有本位币才可以具备无限的偿付资格。辅币以及各种纸币,如有要求,均应立即兑换以合法的本位货币。从观念上划分,健全货币制度是与政治宪法和人权法案同属于自由社会观念。民众之所以要求宪法保障及人权法案,乃是对国王的武断统治和不守常规等行为的一种反抗。健全货币的信条最初也是为了应付君主贬低货币成色重量的行为而提出,后来由于时代的演进,比如通过美国的大陆通货、法国大革命纸币以及英国限制兑现时期等经验,人们知道了政府对于一国通货制度能够加以何种损害之后,于是对健全货币原则予以详细的补充和改善。

自由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体系是社会经济组织方式中最高的、唯一可行的制度。生产工具的私有,使得生产的控制权落在最适当的人士的掌握之中,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民众的需求均可获得最高的满足。它使得消费者拥有选择的权利,向那些以低廉价格提供需求最迫切物品的商人去购买。因此使得企业家与所有生产要素拥有人比如土地主人、资本家等都置于消费者需求的控制之下。这种制度使得国家及其民众享受自由权利,并对递增的人口供应丰富的生活资料。

市场经济是在分工原则下所展开的一项和平合作的制度。如果民众缺乏对抗权力或暴力侵害的保障,那么这种经济体系将无法正常运行。为了防范本地和防御外敌的暴力破坏和武装侵略,某一地域的族群或种群社会需要一个国防组织、一个政府机构和一个警察武力组织。但由此在这里产生了一个新的危机,如何控制那些掌握政权的人们,才能使他们不至于调转武器来对付他们所应服务的人们呢?最主要的政治问题乃是如何阻止权力机构变成专制机器而奴役民众。西方文明史的根本性主题就是对抗暴力政府的专横以保护个人的自由;西方文明取得的所有辉煌成就,都是自由之树结出的果实。

假借自由主义之名的现代隐形专制思想认为自由主义具有消极性而为不妥,这种批评是虚伪的,因为它仅以这种观念的表达文法上的形式为对象,而漠视了所有基本人权都有正反两方面解释的事实。从消极方面说,它们是用来抵御因警权泛滥而导致警察国家的极权政体祸害;从积极方面说,它们用以保障私有财产制度的顺利运行。而私有财产制度是能够产生人类文明的唯一制度。

因此,健全货币原则亦有两方面的意义:在积极方面,它支持市场所选择的一般通用交易媒介;在消极方面,它能有效抵御政府干涉通货制度的习惯和趋势。健全货币原则与其说是来自古典派经济学者对市场现象的分析,不如说是来自他们对于历史经验的解释。其实,即便不懂经济理论的普通民众对这种经验也有诸多体会。因此,健全货币的观念就成为自由纲领中得到最广泛支持的要点。自由主义的敌友都把它看成是自由政策中的基本条件。

支持健全货币的人,对于上述要点意见完全一致。至于究竟应该以何种金属作为本位币材质,则曾经有过剧烈的争执。由于主张银本位者的失败,以及复本位的不切实际,终于使得健全货币专指金本位而言。在19世纪末,世界各国商人及政治家对于金本位的不可或缺,均持相同的意见。当时使用信用纸币及银本位的国家,都以金本位的实行为其经济政策的最高目标。

健全货币的基本原则,过去曾经是、现在依然是颠扑不破的。但在19世纪末,人们用以支持这种学说的科学论据却不很充足。当时有人企图以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观点来表现它的正确合理,可惜不能使人折服,而后来又不得不放弃这种价值观点,所以没有什么成就。另一方面,倡导新价值理论的领军人物们,则将其研究中心主题局限于直接交换方面,达半个世纪之久,而将货币问题的讨论留给那些不懂经济学的人们。当时有些研究交换论的论文,只有偶然和附带地涉及货币问题,而当时以讨论通货及银行为主题的著作,有些甚至没有努力将其主题统一融合于交换制度的构造之内。所以导致最后竟然形成这样的概念:现代价值理论即主观主义和边际效用学说不能解释货币购买力问题。

拥护健全货币的人士为什么对于通货膨胀主义者所提出的最浅薄的反对意见也都未能加以答复,我们可以从上述情况中得到理解,金本位之所以失去声望,是因为在很长的时期中没有人曾经做出严肃的努力来阐述金本位的优点以及揭示其反对理论的荒谬之处。

二、金本位货币制度之优劣

金本位的卓越长处,在于它使得货币单位购买力的决定,不受政党及政府的政策干涉,尤其是它使执政者不能逃避民意机构对于金融及预算方面的控制力。唯有使政府处于不能利用信用币额度的增加来供给非核准支出的处境下,国会对财政的控制才能够有效。从这一点来看,可见金本位实为使代议政府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宪法保障的一项必要工具。

当19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和澳洲黄金产量大为增加之际,很多人指斥金本位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当时有人著书《黄金可能贬值》建议放弃金本位,不乏应和者。但不久之后此类批评逐渐归于平息。金本位不再被指责为导致通货膨胀,相反却有很多人又指责金本位导致通货紧缩。即便是那些主张搞通货膨胀最卖力的人士,也都宣称他们仅仅是要抵消所谓黄金供给不足所引起的通货紧缩压力,借以伪装掩盖他们的真正目的。

然而,显著的事实是一直存在着的各种商品价格及工资率一直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不必去讨论什么货币价格及货币工资下降趋势的经济后果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的100多年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与这个议题正好相反。货币单位的购买力一直呈现出下降的长期趋势。如果以商品为标准,则黄金价格不是变得贵了,而是变得贱了。金本位的敌人所要求的,是想把正在上升中的物价和工资更进一步地予以变本加厉地提高,而绝非是要扭转当前物价的趋势。自然,此项剧烈膨胀的政策是非常受欢迎的。但人们对它的欢迎大都是缘于对其后果的误解。一般人实际所要求的,是提高他们所出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同时希望他们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能够维持不变。生产马铃薯的农夫,希望马铃薯的价格上升,但他并不希望其他的商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给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速度快、幅度大,他就蒙受了损失。如果一个政治家在某一集会上主张政府应当采取提高物价的政策,他的听众大都会予以欢迎,但每个人心中所想的,却是提高各不同相的价格。

从古至今都有人建议利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减轻贫困债务人的负担,借此打击富有而吝啬的债权人。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典型的债务人不是贫苦阶层人士,而是那些能够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放款机构借得款项,而同时拥有产业的富有阶层。而相反的是,典型的债权人却并非富人,而是那些储蓄存款或购买保险的普通家庭。那种百万富翁是低廉货币政策牺牲品的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

法令币的发行效果,对于一颗淳朴心灵来说是一种魔法式的诱惑。超级权力部门吐出一句咒语,就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种可以交换所有商品财富的东西来。如果与可以发行法令币的财政部门比起来,魔术师的魔法只会相形见绌不足挂齿。如果任由政府可以无限制开动印刷机发行货币,那么一国之财富即可从广大创造者手中轻松夺来而迅速汇集于少数人的腰包里。

对于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度量”,使用“物价指数”是一种粗疏而不完善的方法,尽管它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有提高民众警觉的重大作用。但作为经济学者,我们必须要了解,在社会层面表示各种现象、事件的各种数量之间并无固定关系,任何度量都是不可能的,经济学永远不会变成数量的科学。

这些年以来,法令币-通货膨胀主义支持者一直在强调说: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已经崩溃了,永远不会再有实行的机会,因为各国政府均不愿遵守金本位规则,也不愿负担因维持金本位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我们必须了解,金本位货币制度并非是因为崩溃而不再施行,而是政府为了替通货膨胀开路,将它取消罢了。为了破坏金本位,所有压迫和强制的手段和机构都有被动用过。法令币在世界范围内代替了健全货币制,并增加了一部分人的物质利益而牺牲了另一部分人的物质利益。尤其是它对于国际分工体系的破坏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今天,如果有人向本国政府提议恢复金本位货币制度的话,一定会遭到打击。但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潜在地位固若金汤不可动摇。如果你翻阅任何报纸的金融版,你会发现五花十色的印刷纸币相对于黄金的价格仍然是人们的关注重点,而且哪种纸币对黄金的价格越稳定,哪种纸币就越会受到人们的重视。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施行并不需要人为地维护某些游戏规则,因为金本位不是一种游戏,而是一种市场现象和社会自发秩序,只要没有政府加以干涉和破坏,金本位就能自动、顺畅地运行起来。

金本位与信用扩张是互不相容的。金本位的敌人把这个事实说成是金本位的主要缺点,而金本位的支持者认为这恰恰是无与伦比的优点。反对金本位的经济学家和政客跟踪新主张,可以说都是以信用扩张主义为基础。

信用扩张主义的理论否认下述这样一个事实:永远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把100年后才可取得的一只苹果,与现在立即可以得到的一只苹果,看成具有同等的价值。在信用扩张的支持者看来,利息是扩大生产和人类幸福的障碍,是不良制度的产物,仅仅利于满足放款者的私欲。如果法律允许对新货币的创造不加以限制,利率就可以下降最后可为零。“紧缩”的压力就会消失,也不会再有资本缺乏。而金本位的“限制主义”阻碍了许多雄伟的事业计划,要想繁荣,只要废弃“基本的游戏规则”即可。当这种荒谬理论与国家主义的号召联合在一起时,对于无知的政客和煽动家们,予以很大的感召力。而且,在信用扩张的初期,一定会出现一种令人兴奋的经济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是以印刷机纸币与银行信用虚构出来的虚假资本品所支撑起来的,最终将以经济危机与恐慌作为结束。在世界经济史上,经济危机之所以不断重复出现,都是由于政府及其控制下的银行采取低利率政策施行信用扩张所导致的。

第二节  近代通货制度

一、无弹性金本位制

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各种金本位即金汇本位制度,其基本特点在于一国货币单位与黄金的比价是由正式公布的法律明确规定,永远不能变更的。依照此项法律的规定,一国货币的单位实际上是由一定数量的黄金来表示的。所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均应与法律规定的黄金数量等价,一经持钞票者请求,发行银行都将无条件予以兑换为黄金。

在金本位制度下,个人及公司的现金包含金币在内,这种金币连同银行钞票、支票及小额硬币,实际用于市场交易之中;在金汇本位制度下,国内商场交易并无黄金流通,但民众却能够以本国通货向中央银行购买黄金及外汇,其兑换比价以法定平价为准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波动。因此,金汇本位与金本位一样,都被视为国际金本位制度。

二、有弹性金本位制

有弹性本位制源自金汇本位制,盛行于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间阶段。其主要特点如下:

1.本位币对黄金及外汇的比价,并非由法律规定,而仅仅由主管货币事务的政府机构负责决定。

2.此项比价可以随时发生突然变动,事前不必通知民众。通常情况都是本位币对黄金及外汇对交换价值降低,即发生货币贬值。

3.防止一国通货价值跌至黄金比价以下的唯一方法,就是不限数量的无条件兑换兑现。而当时政治家们不喜欢“兑现”这个词,因为该词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在过去金本位制度下钞票持有人具有根据黄金比价而要求兑换黄金的法定权利,所以官方机构及其官员改用“钉住”一词。

显然,在弹性本位制度下,货币黄金比价不是由法律规定,所以主管机构有拒绝按此比价回购本国货币的权力。如果这种事发生,那么外汇价格随即就上升了。

4.在有些国家,这种“钉住”行为是由中央银行负责执行;而另外一些国家则由外汇平准账户等特殊机构负责执行。

三、自由波动通货制

自由波动通货制的特点,在于持有任何数量通货的人,对于财政部、银行或任何其他机构都没有债权。而且这类纸币是本位的交易媒介而非货币代用品。无论从法律上讲还是在事实上它都不能够对兑现成黄金。

即便如果政府对于信用币或法令币的增发施以适当的限制,已经膨胀的通货规模也仍然可以维持许多年头。在这种情形下,这个国家将饱尝其通货对外即国际金本位价值不断波动的影响。自由波动通货制最显著的例证,就是美国“新政”下的美元。此时的美元既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能兑换外汇。行政当局施行通货膨胀手段,钞票规模在不断地增加。如果允许财政部依照其顾问们的计划而采取行动的话,则美元在很久以前就已经重蹈1923年德国马克的覆辙了。只是由于少数经济学者所提出的有力抗议,提高了全国民众的警觉,而对财政部产生了压力,才使得通货膨胀的速度有所缓和。

在某些时候,比如在1920年代欧洲通货膨胀的时期,一些国家鉴于其货币对外价格迅速跌落,遂在市场上出售一定数额的黄金或外币以期缓和形势。某些政府官员及其代言人把这种举措错误地称其为“钉住”,而事实上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有如掀汤止沸难改趋势,这种行动的前后逻辑相互矛盾,既然如此又何必当初发行过量纸币呢。

四、虚构幻想本位制

虚构幻想本位制,是以虚构为基础。在本国通货与黄金或外汇之间,由政府规定了一个所谓的比价,但在市场上的这个比价,要比它所规定的比价低得多。而且政府也无意使得这项幻想的比价落实为市场实际,即该国通货没有能力以此比价兑现黄金或外汇。但它却强行用此比价发行本位币钞,凡不按此比价交易者视为犯罪予以严厉惩处。这种法令一旦严格执行,将使本国对外一切金融交易陷入瘫痪。所以政府会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强制收买私人的所持黄金和外汇。因所付代价过低,事实上等于有限度征用。进而使得政府对于外汇交易获得全国性的行政垄断,成为一国外汇的唯一出售者。

在不受政府干涉的自由市场中,本国通货与外汇之间常有建立及维持下述汇率的趋势:民众买卖商品,不论是使用本国货币还是外币,都没有任何差别。如果以外汇购入商品在国内收取本国货币,只要有利可图则市场上对于外汇即可出现特殊的需要。只有在两种货币所表示的价格差不足以使商人获利的时候,这种特殊需要才会消失。市场汇率得以维持不变,是因为任何人如果以较高价格购入外汇都将无利可图。在偏离于市场比价的价格上,无论是以外币购入国币还是以国币购入外币,都没有特殊利益可以获得,套汇活动必然停止。

所谓外汇统制政策,就是在人为努力地抵消市场比价购买力的作用,必然遭遇惨败。政府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强制收购人们的外汇,事实上等价于征收出口税。结果将使出口数量减少,因而使得政府所能攫取的外汇亦随之减少;而另一方面,如果政府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外汇的话,事实上又等价于补贴进口,因而促进外汇需求的增加。这种幻想本位货币制以及它的主要工具外汇统制,必将造成外汇的缺乏和紧俏。

那些畅谈美元缺乏论者所要描述的就是下述这样一种情况:依照幻想本位制由政府武断地虚构出一个本国货币与黄金、外汇的比价,并以政府的权力能量来强制推行,则美元的需求必然超过美元的供给。任何政府或其他机构如果努力推行一项偏离市价的汇率,都无法逃避失衡的后果。

假定某国民众消费外国商品的数量超过该国出口额所能购买外国商品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该国发生外汇短缺,必然是因为该国未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供给本国和他国的消费者。如果一美元在市场上可以购得该国货币10个单位,而该国政府所制定的幻想比价是5个单位,并以外汇统制方法加以推行,这只能使得情况更加恶化而已。该国的出口将更加萎缩,而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则更驱增加。自然,在这种情况下,该国政府势必将采取多种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但美元短缺的现象绝不会随之消失。外汇统制实为强制收买外国投资的一种方法,它破坏了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

第三节  健全货币的恢复

一、货币政策与计划经济趋势

人们在对于货币制度需要改革的看法上是容易取得一致的。而在对于如何改革以及改革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上就会有颇多争议。例如关于货币稳定,以及对所谓“既不膨胀又不紧缩”的本位制就会有许多混乱的认识。由于所用名词的模棱两可,以致使大家不能认清下述事实:一般人仍然受到那些造成今日货币紊乱情况的谬误和矛盾理论的束缚和影响。

货币秩序的破坏,是由于许多政府行为中有计划经济的举措或行动。政府控制下的各国中央银行是发挥这种破坏作用的重要工具,美国的联邦准备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很多人所提出的改善通货制度的方案却仍然毫无例外地赋予政府以管理货币事务的无限权力,同时并为享受特权的超级银行设计狂想的蓝图。即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执迷于成立世界银行,以实现对人类供应大量廉价货币的梦想。这些计划之狂想空谈,并非来自偶然。它乃是这些设计家的社会哲学的合理产物。

货币是一般通用的交易媒介,它是一个市场现象。在生产工具私有及实行分工的社会里,货币的活动范围延展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团之间的商业交易中。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总是遭受许多政府和政党的攻击,教育机构、新闻媒体、出版公司以及电影戏院等等,几乎全都在那些把资本主义看成“万恶之首”的人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政治目标,就是以计划代替所谓漫无计划的市场经济。依照他们的用法,“计划”一词是指行政当局的集中计划,并须以警察权力予以执行。它暗示和意味着取消民众自行计划其生活的权力,它要求把人民变成计划机构的零件。不论这种机构的名称是什么,所谓的计划实在是与马克思在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名称下所倡导的社会制度并无二致。在这种制度之下,一切生产活动均由政府控制,市场当然就不再需要、也不能存在了。

当前经济政策主流虽有走向社会主义的趋势,但美国和若干其他国家仍然保持了市场经济的一些特质。故截至目前为止,主张政府控制企业的人士,仍未能成功地实现其最后目的。

美国的民主党左派公平主义分子认为,政府对于工资物价以及利润是否公平,有予以决定的义务,并应以法庭及警察的权力来推行政府的规定。此派更进一步主张,利用信用扩张的措施使利率达到公平的水准也是政府职责之所在。最后,此派主张制定一项以平均财富及所得为目的的税收制度以实施“二次分配”或称“再分配”。如果完全按照他们的主张来实施,则无异于美国社会主义的实现。但就美国国情而言,尚有大批坚持经济自由的人士予以抗争,足以防止政府对于物价及工资建立永久性的直接控制,以及对巨额资产实行国有化。

在这样的巨大冲突中,主张政府控制经济的人士,不能不借重于通货膨胀的帮助。唯有利用通货膨胀,他们才能进行其无限制支出、大量补贴和贿赂选民等政策。通货膨胀产生不良后果比如物价上涨之后,他们就获得了实行物价管制的借口,以便逐步实现其全面计划经济的方略。他们把通货膨胀所创造的虚幻利润视为真实利润,在过分利得的名义下征以重税,等于没收了民众所投入的一部分资本。通货膨胀又可散布社会的不安与不满,借重那些福利及进步人士,制造有利的宣传条件。

我们必须认清,自称为进步者的经济政策是离不开通货膨胀手段的。他们不能也永远不会接受健全货币政策。他们既不肯放弃赤字支出政策,也不肯放弃通货膨胀对于他们反资本主义宣传所给予的帮助。诚然,他们也在谈论抑制通货膨胀的必要,但他们的真实用意不在于结束信用扩张的政策,而在于实施物价管制。

货币的重建,包括通货膨胀的放弃和健全货币制的恢复,它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技术问题。在反对坚持自由经济的环境下,根本不会有稳定的货币体系出现。货币重建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对一切所谓进步主义势力的各种“公平”“公义”的口号主张,予以全部无条件地否决。

二、完整的金本位

今日的健全货币,其意义仍与19世纪相同:就是金本位货币制度。金本位的长处就在于它使得货币单位的购买能力决定,不受政府的干涉。它从“经济帝王”手中夺回最有力的武器,它使得通货膨胀手段无法施展。因此,凡是希望从政府无尽的钱袋中获得利益的人们,对于金本位无不加以疯狂的攻击。

健全货币,恢复金本位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迫使执政者只能支用合法的税收,使得政府在今后不能任意增加货币及其代用品的数量。凡可以使得通货膨胀潜入的后门,都必须加以封闭,任何紧急情况都不得作为恢复通货膨胀的借口。这些建议措施的目标之一,就在于打破下述迷信:政府及银行具有可以使国家及个人变得富有的能力。使得民众普遍获得这样一种认知:通货膨胀不能创造财富,而只能实现财富转移。它从大部分人的囊中夺走财富,而转移到另外一少部分人的手中,更有甚者它会导致投资失当、资本损耗以及社会财富的灭失。

一些拥护健全货币的人士对通货膨胀危害的认识未必很到位,他们对于向企业放款而产生信用扩张态度暧昧。他们心目中的改革目标乃是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未发生以前的情况。他们对健全货币的观念近于19世纪经济学者的观念,充满了英国银行学派的错误。他们仍然支持那种造成欧洲银行制度及通货体系崩溃的计划,这种计划的施行曾经引起经济体系遭受重创,从而使市场经济的声望蒙受打击。

19世纪银行学派理论的最大错误在于他们居然相信:把利率降到自由市场利率之下乃是一国之福音。显然,人为拉低利率水平的必选手段就是信用扩张。许多历史经验证明,政府能够并且曾经强迫银行对政府放款,停止银行钞票的兑现,以及无限法律偿付的条款,曾经使得许多国家信用坚强的通货变成了有疑问的纸币。根据这些事实可以得到下述应对措施:将特权银行完全取消,所有银行均须遵守普通法律的规定,依照一般商业规范开展业务。

这些年来,一些国家在政府强力支持下,工会常常强迫银行对企业放款以作支付工资之用,这种为“创造就业”而施行的信用扩张,会受到一些民众的欢迎。当英国于1931年和与美国于1932年展开此项政策时,很少有人对于警告意见加以注意。同样,当法国政府于1936年命令法兰西银行对企业界应工会要求而所申请的款项与大量贷款时,也没有遭遇任何反对。

在古代,社会改革家相信,要想改进社会贫苦大众的物质条件,只需要没收富人的剩余而分配给穷人就够了。这种办法仍是今日政府税收的一种理由,其谬误之处殊为识所不屑。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生产总量与当时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密切相关。如果人民生产活动的成果其大部分都处于被政府没收了去搞“再分配”的威胁之中,那么民众追求个人财富的努力必将随之萎缩,国民总生产自然也随之减少。马克思社会主义者曾经沉溺于“社会主义式生产可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的幻想。而实际上私有财产劝每遭到侵犯一次,自由企业每遭到干扰限制一次,都将使劳动者的生产能力遭到损害。一切反对自由经济的各种党派都极力对选民遮蔽这个认知。搞通货膨胀的其中一项作用就是有利于遮蔽这种认知。通货膨胀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市场经济来说,是一味毒药。

三、卢里塔尼亚的通货改革

1.卢里塔尼亚糟糕的货币制现状

与美国和瑞士的情况相比,卢里塔尼亚是一个穷国,该国的国民人均收入低于美国和瑞士。过去卢里塔尼亚一度采用金本位货币制。但该国政府却发行具有法偿资格的纸币。并规定十个单位的卢厘纸钞等于一个卢元金币的比率。全国居民均接受任何数量的纸币,作为金币同一名义数量的等价物。只有该国政府本身不受其所颁布规则的约束。它并不依照10:1的比率将纸币兑换成金币。由于政府继续增加纸币的发行,因而导致格雷沙姆法则所描述的结果,即劣币驱逐了良币,金币之后退出了市场,或为本国民众所收藏,或被出售于国外。

世界上的国家几乎全部采取卢里塔尼亚政府相同的措施,但是各国法令币数量增加的速度则彼此不尽相同。有些国家的发行额增加较缓而有些国家较快,结果是各国法令币间的汇兑比率,较之放弃金本位以前的通货适用的比率,已然颇不相同。过去是五个卢元金币等于一美金,而今一美元的黄金重量不再等于金本位时的重量。尽管如此一美元也要兑换100卢厘,在此不久前只要80卢厘即可兑换一美元。如果美卢两国都维持目前的通货膨胀速度的话,那么卢厘对美元的价值必将愈降愈低。

卢里塔尼亚政府清楚地知道,要想防止卢厘对美元继续贬值,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减少其依赖通货膨胀所融通的赤字支出。为了对美元维持比较稳定的汇率,实际上他们只要把通货膨胀的规模和速度保持与美元的通货膨胀速度大体一致就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却说:他们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要想以低于目前的通货膨胀速度来平衡其预算是不可能的。他们已然将铁路、公路、航运、通讯等重要服务行业收归国有,并经营若干钢铁、煤炭、石油、电力等资源企业作为国营事业。这些国有公营企、事业的经营盈亏不详,但每年都需要予以巨额财政补贴,而财政的国库收入来源的八至九成均来自私营经济体。卢里塔尼亚的国库资金如果不能得到更多来自通货膨胀的增益,势必将无法应付支出。

2.卢里塔尼亚货币制如何改革

货币制改革首先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形势下进行,就是说卢厘对美元和黄金的购买力比价要在一个时期内形成显著的稳定局面。从货币技术的观点来看,要使得一国通货膨胀程度维持在与重要外汇在同一水平并不复杂和困难。首要步骤就是避免国内的通货数量有更进一步的增加,如此一来,即可制止外汇汇率及黄金价格的上升。如果美元因为美国的通货膨胀而相对贬值,导致卢厘对美元汇率下降,卢厘升值。那么这种时刻将是货币制改革的最佳机遇。

货币制改革应包含两项措施。第一项措施,是建立一个防止国内货币供给数额任何进一步增加的坚固障碍物以终止通货膨胀;第二项措施在于应对调节第一项措施可能引起的通货紧缩。因为在第一项措施施行相当时期后,以他国货币计的本国货币势将发生紧缩现象。应对的解决方案是以货币制改革法令授权一个负责货币稳定的机构,为卢厘与美元或黄金自由兑换的稳定结果负责。为便于该机构履行这个职责,必须赋予该机构以购置民众的外币或黄金充当全额保证金来发行额外卢厘的特权。该机构的工作目标在于使得法定的卢厘对黄金或外汇的比价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市场比价。其具体方式是:以无条件回购卢厘的方式,防止其市价跌到法定比价以下;以无条件买入黄金或外汇的方式,防止卢厘市价涨至法定比价以上。除此职责以外,就政治意义理由而言,就不能再赋予该机构以任何其他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了。且该机构不得与政府以及政府所属之任何机关发生交易。在黄金或外汇的交易上不得赋予任何独占特权,使得没有任何人会被迫须将黄金和外汇出卖给该机构,或向该机构购买。

如前所述,在新货币制开始实施之前所发行的卢厘总额,决不允许因政府方面的任何活动而增加,唯有该法令授权的这一专职机构具有增发有全额黄金或外汇保证金的卢厘新币。造币厂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而继续铸造、发行小额货币或辅币。为了防止有利用“找零需求”为口实而滥用其造币特权,以致使大量辅币投入市场的弊端,还应当制定两项限制性法律条款:1.造币机构所发行的辅币数额必须在上述发币特权机构的全额保证金与总额的法定限制之内;2.辅币也必须与本位币一样享受无限制法律偿付资格,任何持币者都可以向发币机构以辅币兑换回黄金或外汇。

当这些措施一旦实施之后,卢里塔尼亚的货币制即为金汇本位或美元汇兑本位制。该国通货对黄金或美元的地位就宣告稳定,大体上已经可以构成一个良好的开始。该国将不再会有任何通货崩溃的威胁,遂可静观其他国家货币情况如何发展。上述改革的建议将使得卢里塔尼亚政府的支出仅以其税收或国债为限,这也会使得国际收支逆差的不良现象逐渐消失。如果该国民众想要购买外国货物,他们就必须输出本国货物。如果他们不输出,也就不能输入。

通货膨胀主义者一定会问:对资本逃离现象应当怎样解决呢?该国自私的资本家们和在该国投资的外商们,会不会将资本转移到商业前途更佳的其他国家呢?比如本国人某甲可美国人某乙过去都在卢里塔尼亚投资。某甲拥有一个矿场,某乙拥有一家工厂。现在他们都对他们的投资前景不看好。他们希望将他们的资产变现卢厘,然后再兑换成美元而输出。但是他们的问题是要寻觅到一个买主。如果大家的想法都与他们相同的话,那么即使他们折价出售也无法卖出。但是也许会有买主比如美国的某丙与该国的某丁,对该国的投资前景仍然乐观。某丙拥有美元,以美元兑成卢厘而买进某乙的工厂;某丁储蓄了若干卢厘,而将储蓄买进某甲的矿场。某丁原本可以将其储蓄投资于其他方面,比如买进大量的生产力物品或消费品。他未曾买这些商品的事实本身,造成这些商品价格下降或阻止了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一行为使得该国的这些商品输出的竞争力增强,或者说使得打算输入该国市场的这类商品的竞争力减弱,等价于美元外汇的输入增加,因此也就提供了某甲所欲输出的美元。这样,某甲的资本“逃离”实际上是平衡了外汇的增加而已。

主张外汇管理的大多数人士,经常为下属假定而感到忧虑:该国参与出口创汇的人们会将其出口所得的外汇留存于海外,使得该国丧失其外汇资源的一部分。比如该国的戊某是一出口商人,他将收购商品A出口国外。现在他决定结束这项业务,并将其全部资产移往国外。出自卢里塔尼亚的商品A如果竞争力保持不变的话,出口国外乃是一项有利可图的行为。所以商品A的出口业务不会因为戊某的退出而中止,如果该国民众缺乏进行这项业务的资金,外国商人就会填补这个空隙。因为市场中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都不会被轻易放过。

让我们再次强调这一结论:如果人们希望消费他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他必须支付以自己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个道理既可以适用于武汉与香港两地民众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适用于卢里塔尼亚与拉普塔尼亚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两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达到平衡的。因为卢里塔尼亚人民如果不能支付其代价,拉普塔尼亚人民是不肯也不能购卖出商品的。

四、美国恢复健全通货

就华盛顿的政客与纽约银行街的左道学者而言,恢复金本位的问题不啻是一项禁忌。支持主张通货膨胀的教授和记者们认为只有愚昧无知的人士才会赞成或主张金本位。如果他们仅仅是在肯定金本位与赤字支出相互冲突的话,那么这些绅士们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恢复金本位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要取消这种掠夺、贪污和武断的制度。但是他们如果想让人们相信金本位的重建和保持在实践和技术上是不可能的话,那么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重建金本位货币制的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要坚决、果断、无条件地遏止任何进一步的通货膨胀。美元的总量决不能够因为再次发行而增加。任何银行除非收到具有法定偿付资格银行钞票的现金存款或付款支票,均不得扩充其活期存款总额或扩充任一客户此类存款的余额。换句话说,即一切未来存款必须有严格的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同时,一切有关持有和买卖黄金的限制,均应全部予以废止。黄金自由市场应立即重新建立。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对于任何数量的黄金都应能购自由持有、买卖、借贷、出境和入境。黄金市场的开放势必将引起大量黄金由海外流入美国。美国人也许将其现款的一部分投资于黄金业务,外国商人用黄金与美国人交易所收取的美元钞票余额也许又原封不动存入美国银行,但其中有许多或大部分人士将以此款购买美国商品。

在实行改革的最初阶段,美国政府及其一切附属机构,包括联邦储备局,均不得参与黄金市场活动。一部美国政府企图以倾销方式操纵金价,那么自由黄金市场就根本无法存在。这一新货币金融制度必须不受美国财政部及联邦储备制官员的恶意干涉。因为此项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削减官僚政治控制金融事务的权力。任何法定偿付纸币无条件的增发禁止,自然也包括白银证券在内。依照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命令美国政府在超过市价的某种价格上,购买一定数量的某些商品比如白银、马铃薯或其他,或加以囤积存储,或予以销毁。但以后这种购买行为的实施,必须只得使用税收与国债收入所得资金。

经过一段时期的波动之后美国市场上的金价也许高于每盎司对35美元的价格,即1934年黄金储备法所定的比价,它也许是在36美元至38美元之间,也许会更高一点。一但市价呈现相当稳定之后,就应当宣布这个市价为美元新的法定比价。并依照这个比价施行无条件兑现。于是应立即成立一个新机构即兑现局,履行以下两种职责:1.以法律法令赋予兑现局发行足额黄金准备之美元纸钞的特权,以法定底比价收买任何数量的黄金;2.依照法定比价向任何持有美元纸钞的民众兑现黄金或足量美元金币。

对于金本位恢复之前所发行的法尝纸币、象征硬币以及会员银行付款支票,财政部有义务依照法定比价兑换以新金币或金锭。当然此项职责行为必将损耗财政部门所存金锭数量,同时币制改革前所发行的各种法尝纸钞和会员银行支票存款的总额也将相对地随之减少。

对于上述币制改革,联邦储备制度不应参与,此事甚为重要。无论人们对1913年联邦储备立法的得失功过如何评议,但这一制度已经被有害的通货膨胀所利用,这一点是明显的事实无疑。凡是与以往的过失与罪恶有关联的机构与人物均不得对未来的货币金融制度发生任何影响。

联邦储备制有一沉重的包袱,就是会员银行所持有的大量国债。无论这个问题采用何种方式解决,都不应再去涉及美元的购买力。币制恢复金本位之后,政府财政与国家交易媒介必须划清界限,成为完全分立的两件不同事物。

必须创立必备的前提条件,即令其无条件地兑现黄金并禁止其数额再次增加,使得联邦储备制度所发行的钞票及白银证券的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后,得以继续流通。

对于兑现局所发行新纸钞的法定面额,也须施行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美国所需的币制并非是金汇本位制,而应是古老的传统金本位制。黄金应存储持有在每一个人的现金余额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能够看见黄金的转手,都必须习惯于存在个人口袋中的金币和金锭,在发薪时接受金币,在购物时付出金币。实现这个目的的简易方法就是取缔5元、10元和20元的钞票面额流通。在上述建议的新货币制度下,将有两类法尝纸钞,旧纸钞与新纸钞。旧纸钞的5元、10元和20元面额票应由财政部兑以黄金之后收回销毁。而兑现局所发行的新法尝纸钞的面额只能有1美元和50美元。

古老的英国银行理论家为了保护社会中的贫苦阶层人士,曾经主张禁止小额银行钞票的发行,他们的意思是指5英镑以下的钞票。他们认为贫苦阶层人士不谙熟银行业务情况,容易被狡诈的银行家所欺骗。而我们今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借机将通货膨胀的故伎重施,以保护整个社会的民众。令其纸钞面额不完备,就不会便于其适用于任何目的及场合,尤其不便于各种情形的交易,而只便于携带转移搬运的用途。如此一来,金本位的维护保持就交由全社会民众每一个人的手中。在这样的金本位环境中,任何悄无声息增发纸钞的伎俩,都将引起民众的警觉。对于政府的通货膨胀侵害,唯有老式的古典金本位制才能予以真正有效地遏制,除此之外,其他一切方法即便是宪法条款都难以奏效。

五、关于如何确定黄金比价的争议

某些赞成恢复金本位的人士,对于上一节所提的改革措施中有关如何确定新的黄金比价这一问题,容易产生重大分歧意见。一些人主张应该依照历史的黄金比价恢复金本位,我们可以称之为“复原派”;另一些人主张新比价的建立应该参照当前美元对黄金的市场价格,我们称之为“安定派”。“复原派”把比价看作是延期支付的标准,他们的理由是:人民曾经在过去即1933年以前订立契约,依照此类契约,他们答应支付一定数量的美元,当时的美元含25.8喱的九成黄金。现在如果允许债务人以含金量较低的相同数量美元来偿还旧债,这样对债权人显示公平。然而“复原派”的这个理由只有在下述两种情况下才能成立:⑴现存延期支付的一切债权都是1933年以前的契约产物;⑵这种契约的债权人都是当时订立契约的同一人或其财产权继承人。显然,这两种情形是极为罕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复原派”的理由是不成立的。还有一种“折中复原派”主张恢复1934年罗斯福美元。这种美元含15又5/21喱九成金,这个含量是由罗斯福总统依照1934年1月30日“黄金准备法”的规定所确定的。它只在美国国内具有理论上意义,根本不具备任何法定偿付效力。在罗斯福的立法之下,法偿货币仅为各种纸钞且不能兑换黄金,当时的美元已经没有任何黄金比价可言。美国民众私人持有黄金已经是一种违法行为。罗斯福所定35美元一盎司的金价有效范围,仅仅是用来指导政府收购民众的黄金和联邦储备局用来与外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的交易。以此来看,“折中复原派”的主张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罗斯福和杜鲁门两位总统所推行的通货膨胀政策除了使所有债权人丧失大部分本金和利息之外,也给多数美国民众的物质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害。但我们不能在时间相隔了这么久之后用人为制造出来的通货收缩来弥补已经成为历史的灾害。通货收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其影响都是不均匀的。如果让“复原派”的主张得以付诸实施,选择35美元兑一盎司黄金作为新的法定比价所产生的通货紧缩的影响非但不能治疗美国民众以往所遭受的通货膨胀之伤痛,反而会产生巨大的政治负面影响。它会引导人们漠视通货膨胀的威胁而去极力指责通货紧缩,给支持和主张通货膨胀的势力以可乘之机,那些实施通货膨胀的力量会在反对通货紧缩的假面具下施展开来。届时,重建健全货币的政策和努力势必将蒙受严重的打击。在此笔者提供一点史料,稍事借鉴之用。

当年英法战争之后,英国即面临通货改革问题,政府及民众不幸地选择了恢复战前英镑的黄金比价。这个方案的选择对于战时通货膨胀影响下所引起的纸币与黄金比价的变动,丝毫未加以慎重考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确定一个合乎当时市场情况的黄金比价,而硬性、人为地规定回到战前比价,实际上就导致了通货紧缩。结果造成了经济危机,掀动了社会不安。更严重的是它的政治影响,引发了通货膨胀运动和反资本主义运动,不久之后即萌生了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学说。

第一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重蹈英法战争后所犯错误的覆辙,它再一次没有采用安定的通货改革措施而确定一个现实的市场化的金镑黄金比价,而是在1925年恢复了一战时期通货膨胀开始之前的英镑黄金比价。由于工会不肯接受英镑黄金比价提升而导致工资数额降低的局面,因而引发了英国对外贸易危机。在工会领袖的压力下,政府官员及新闻记者对工会行动的任何负面影响都不敢加以公开指责。他们把英国对外贸易的衰落以及人民失业的增加都归咎于英镑的估值过高。他们只知道或只想让人们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实行通货膨胀。于是英国政府在1931年开始实施了通货膨胀。如果不是工会采取顽固政策立场,那么紧缩影响在1931年之前很早就会被消化吸收殆尽了。当时的情景也为凯恩斯学派的谬论提供了土壤。因此,英国1925年货币制改革的失误,与通货膨胀主义得以在1930代年至1940年代风行于英国,确实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某些喜欢讽刺正确建议的人,把重建金本位的正当主张故意说成是乌托邦式理想,而我们的恰当回应是:如果我们只能在两个理想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一个是不受政府干涉的市场经济理想;另一个是极权主义的全面管控计划理想,如果我们选择前者的话,就必须赞成恢复金本位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