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小孩
孩子三四岁开始,愤怒成为日常情绪表达的常客。愤怒如火焰,来得快去的也不慢。孩子的世界里简单而直接,情绪就是一个不经意的点,触动了他们敏感且分明的内心深处,表现出来或是歇斯底里或是内心愤懑。
孩子不可理喻的愤怒情绪,在整个家庭里面传播。很多时候,我们的耐心不复存在,开始以愤怒回应愤怒,试图以暴力解决暴力问题。
此时更不会想起任何读过的教育方法和鸡汤文章,我们被愤怒蒙住了眼睛,却把愤怒影子遗留在孩子心中某个角落。
这个时代信息越泛滥,越让人容易愤怒。
道路上连续鸣笛的车辆让我们愤怒,工作中胜过奥斯卡影帝的戏精让我们愤怒,家庭中琐事缠身又喋喋不休让我们愤怒,这些旧时代愤怒来源犹存。
网络媒体深挖的反人性的故事让我们愤怒,自媒体生捏硬造的社会鄙视链让我们愤怒,信号不好网速变慢也是我们愤怒的理由,新时代的我们更加容易愤怒。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那些社会现象,瞧不起某些人前人后,忍不住想骂那些傻叉。但是,我们往往都会狠狠地压抑自己的怒火,善于伪装,善于掩饰内心真实意图,会通过语言发泄、想象打击、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化解情绪。大多数人并不能完全消灭愤怒情绪,而是将情绪暂时掩藏在内心角落。
我们会不经意地将愤怒情绪带到家庭,家庭与社会的焦虑和愤怒,相互渗透相互加强。如果内心带有愤怒情绪,我们面对孩子开始失去耐心,因为焦虑与愤怒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无法留给孩子更多的专注与精力。此时,面对孩子的调皮与任性,我们更加容易用愤怒来回应愤怒,用暴力还压迫愤怒,企图成为这个家庭的独裁者,事大事小都要听老子的。
社会的愤怒,悄无声息传播到家庭。家庭的愤怒,赤裸裸地让孩子成为承受者。这个易怒的社会,孩子成为社会与家庭愤怒的最底层承受者。 孩子是这个社会坏情绪的洼地,需要的是释放坏情绪的出口与疏导,而不是持续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留给未来某个时点情绪爆炸的导火索。
我们只有理解孩子愤怒的来源,才可以帮助他们疏导愤怒情绪。从心理学角度看来,愤怒是与悲伤、羞耻构成的情绪群。当我们期望受挫的时候容易产生愤怒,我们预期得到尊重却受到鄙视,预期自己被肯定却遭遇贬低,原始感受是因受伤而产生的悲伤与焦虑。愤怒是一种自我防御行为,将这种低于预期的悲伤与脆弱保护起来,将情绪由自己指向他人,阻止别人看到我们内心的柔软。
孩子愤怒的场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为生理习惯,如不睡觉、情绪亢奋。
其次为不服从权威,自由意志被干预,行为不被允许。
最后为情感需求,如被冷落,不被集体认可等。
对这三类易怒场景,可以按照以下逻辑来剖析愤怒的来源。
愤怒来源之一,即是超量的悲伤与痛苦。很多孩子在睡前或早起时都有愤怒表现,特别是高强度运动以后或生物钟打乱之时,此时孩子困累交加但难以入睡,处于非常痛苦的生理状态,如同成人失眠的痛苦状态。在这种极端痛苦的状态,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点都可能激发出孩子愤怒的自我保护机制,此时我们不应该批评或责骂孩子的无理取闹,更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忍让与拥抱。
愤怒另一个来源为,预期管理缺失。悲伤与痛苦来源于,内心预期与现实的瞬时巨大落差,愤怒是对预期失落的强烈反馈。我们很多时候习惯于扮演家中权威,孩子必须服从指令,特别是那些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指令。为了禁止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或玩手机,很多家长会突然斥责孩子且关闭电视或夺回手机。在孩子眼中,没有任何立即停止玩耍的预期,突如其来的暴力介入导致巨大的预期差,导致愤怒如火山爆发。
此种情形,我们成年人也难以不怒,当我们半夜组队打网游,妻子呵斥着直接关掉网络,想必大多数人都火冒三丈连休妻的心都有了。我们成年人善于转移情绪与发泄情绪,可以很快恢复平静,然而对孩子而言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这些坏情绪。
所以,面对孩子的教育,预期的传达与管理更加重要。逐步降低预期,避免陷入巨大现实与预期落差,可以帮助孩子减少愤怒情绪,至少可以避免歇斯底里的愤怒。
愤怒还有一种来源为,愤怒情绪的传染。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愤怒情绪更容易传染。成人世界愤怒的理由太多,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将愤怒从社会带入家庭,从成人世界带到儿童世界,无辜的小孩成了社会与家庭愤怒的最底层承受者。我们需要为孩子建立一道愤怒社会与天真世界的防火墙,避免这些无谓的社会情绪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愤怒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基因武器,有益亦有害。
我们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愤怒,避开无谓的愤怒,化解怒火冲天的愤怒情绪,避免在内心深处的压抑情绪,让他们成为自己内心防线的意见领袖。同时,愤怒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希望孩子可以与愤怒做朋友,该愤怒的时候应当愤怒,做一个有观点的小孩。
理解愤怒的来源,可以帮助孩子减少愤怒的情绪。
第一、接受愤怒的现实、寻找愤怒的出口。愤怒是一种生理反应,如喜悦悲伤一样,如果我们禁止愤怒亦如禁止喜悦一样,是有悖于人性的误区。建立一种可以允许愤怒的家庭氛围,但是要对愤怒设立规则边界,减少歇斯底里失控的愤怒。
孩子开始学会用语言发泄内心愤怒“爸爸坏!爸爸死掉!”,我们应当允许这种发泄形式,因为语言是人类快速发泄愤怒的方式。如果我们压抑孩子的语言发泄,可能会转移到行动来发泄,例如摔东西、跑走、扭打家人等。非语言形式发泄仍然需要家长有序引导,可以喊叫可以摔枕头,但不能随意扭打祖辈等家里的软柿子,也不能以欺凌其他小朋友方式。如果这些有效发泄渠道被堵死,在孩子小小的年纪,他们不懂的如何处理自己情绪,往往将愤怒埋在心底,成为未来生活的一个隐忧。近期14岁姐姐杀害亲生弟弟的报道让人惋惜,但这恰恰表明了,内心愤怒与不满堆积而无处发泄的可怕后果。
对于愤怒,我们允许并帮助孩子寻找发泄的出口。
接受孩子愤怒,愤怒时陪伴在身边,纵然会有不良言语与行为,至少让他的痛苦减少。等到愤怒发泄完毕后,与孩子一起回顾刚才愤怒的原因与愤怒的行为,让他认识自己愤怒的原因与发泄途径。大多数孩子便会认清自己的无理取闹或过度反应,相信下一次同样情景时他会表现的更好。
第二、管理孩子的预期,减少愤怒的情绪。人类的愤怒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预期与现实的瞬时落差,如果能够适当管理预期,那么愤怒的程度将会降低。
行为惯性与人类本能支配着孩子们大部分的习惯,会毫无节制地看动画片、玩游戏、买玩具。放纵这些本能与惯性,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成长,这必然要我们来干预与指导。正如,成人世界喜欢按部就班,喜欢上瘾而不受打扰,如果被无征兆地被限制行为,我们将非常愤怒。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就如一辆沙漠穿梭的欢乐巴士,如果突然降临沙尘暴挡住了去路,必然由无助到焦虑到愤怒,这种预期与实现90度转折给人带来愤怒。如果我们可以有天气预报,告诉孩子前方沙尘暴距离10公里、5公里、1公里、100米,逐步拉近预期与现实的差距,相信所有孩子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迎接生活的各种挑战。
如果可以适当管理生活中的预期,就可以控制无谓愤怒的形成。孩子在看动画片或玩游戏的时候,提前说好要玩多长时间,每隔一段时间给予提醒,最后通过倒计时的方式以提醒。提醒时需要看着小朋友的眼睛,让这种预期改变可以有效传递。相信经过多次练习以后,无谓的愤怒就成为旧朋友了。
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这个世界的不同意见。它具有一些对社会批判性思维的气质,这种批判思维成就人类社会的自我革新与进步,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愤怒,避免无谓的愤怒,更要培养孩子与愤怒做好朋友。
相信没有父母想将孩子培养成为,没有观点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姑娘,或是充斥盲目讨好他人的性格,那么为何不允许孩子愤怒地表达愤怒的观点。只要我们恰当引导,孩子就会更加清晰地认识愤怒、找到自己愤怒的出口,而不是一味压抑着愤怒情绪。与愤怒做好朋友,接受它认可它鼓励它,但又不能纵容无序与无谓的愤怒,避免孩子性格非横跋扈式成长,成为他们成长的羁绊。有愤怒情绪且懂得控制愤怒的孩子,长大后将更有自我意识与自主观点。
小孩子情绪表达直接,喜怒哀乐面形于色。大多数家长难以接受孩子愤怒与大发脾气,认为这是性情蛮横与不可理喻的表现。
坏爸爸看来,我们需要与孩子一起理解愤怒的来源、控制无谓的愤怒情绪、远离社会愤怒的传播,给他们建造一个远离社会黑暗情绪的小乐园。孩子,愿你成为有节制的愤怒的小孩,对愤怒情绪不纵容不压抑,对这个世界有观点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