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脾气是个传家宝,你想传到第几代
大多数的80后90后做了父母之后,都会买上几本畅销的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正面管教》等等。
我也不例外,书架上一整排摆的都是中外各类家教育儿书,每次看完都有种信心满满的感觉。嗯,没错,就该这么办,全身上下好像被赋予了新的能量,甚至有种头顶光环的感觉。
我可以很熟练地蹲下来给孩子说话,买东西时让她来挑选,晚上绘声绘色地给她朗读,可是这种良好自我感觉说毁灭就被毁灭了。
当她大发脾气,大吵大闹,说不听时,我就原形毕露了。开始和她对着吵,一顿劈头盖脸的训。
一通发作之后,是深深的懊悔和挫败感,心好似被装进了一个黑色的塑料袋,沉入大海。
01
怎么搞的?说好的共情呢?同理心呢?正面管教呢?刚才的我怎么像恶魔一样……就这样,不知循环了多少次。
后来我看到《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作者的女儿写道:
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让我整宿都不能睡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为人父母的确是件残忍的事情……也会说出一些有损孩子自尊的话。
我们学习的沟通技巧,大部分属于一种全新的语言,这也不完全是我的母语,当自己亲自做了父母,日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还是需要重新学习。
对啊,这不是我的“母语”,就像说英语一样。就连英语专业出身的人,说英语时候多多少少都有一种表演的感觉。
我们用新的方法对待孩子时,其实也是在表演育儿,平常倒还演的不错。但是当出现突发事件,孩子失控时,我们就演不下去了,又条件反射似的回到了老路上。
坏脾气是个传家宝,你想传到第几代西方有些父母没有专门去看育儿书,就能和孩子处理好关系,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就是如此对待他们的,他们的父母的父母很多也是这样。
所以他们自然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育儿“母语”从小就习得了,熟悉了。
不像我们,我们的父母一代几乎都有全民性的心理创伤。
拿我的父母来说,他们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他们的童年饱受缺衣少食的威胁,一个家庭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去上学的。
他们带着馒头咸菜去学校,到周四已经吃光了,剩下的时间只有饿着肚子撑到周末回家。我父亲当时只有一双鞋,为了不磨坏,一到路不好的地方,就脱下鞋子光脚走过去。
每季的衣服也只有一套,洗内裤时就只穿着外裤,洗外裤时就只穿着内裤,放学后还有一大堆农活要做。
我母亲没上过学,每天编席子拿到集市上卖,编不完不许吃饭,能解决温饱已经不错了。我的爷奶辈就更不用说了,在那个年代里,他们的要求仅仅是能顺利活下来。
这是他们那代人的普遍生活状况,在这种温饱都成问题的大环境下,全民都生活在深深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中,打骂强迫,爱的质量无从谈起。
借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的比喻,他们的“CPU”,也即人格状态的配置太低了。
02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是由早年的亲子关系来形成的,它对成年产生影响。它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决定着我们对世界,对他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
虽然温饱的匮乏解决了,可爱的匮乏却进入了CPU。如果没有改变的意识和努力,下一代的CPU也会照旧,就这样代代相传,轮回下去。
坏脾气是个传家宝,你想传到第几代曾经童年被控制,如今也用控制或者被控制来呈现爱,曾经童年被深深抱持,如今也会深刻共情别人。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但又无比强大的“传家宝”,在代际间传递,像魔杖一般,决定了人一生的底色。
一个人的CPU使他在做判断时,更愿意亲近熟悉的东西,重复熟悉的模式,哪怕这个东西给他带来过痛苦。
当前的大多数父母们, 自由与爱的育儿,他们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们会说,“话虽是这样,可是我们这儿行不通啊,社会这么激烈,不逼逼怎么行。”不是不行,而是他们不熟悉如何爱,所以不敢,不会。
即使我是一个学习教育的人,仍然会在孩子惹恼我的时候大发脾气,事后又觉得我不该如此对待孩子。那只是处于一种头脑层次的认为不应该,我只看到他的表面行为,看不到他的深层次的需要,看不到这背后的情绪来自哪里,更看不到他需要的仅仅是接纳和爱。
后来,我学习心灵成长,学习自我接纳,学习内在小孩,学习原生家庭,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的接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痛恨不已,从此开始了改变之路。
相信很多妈妈和我一样,信息的发达使我们不再坐井观天,我们慢慢看到了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情感依附”“抱持”“亲密育儿”等概念也为我们所了解。
我们明白了亲子关系对一个人一生的巨大影响,虽然可能只是意识上明白了,行为上还不到位,但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旧的CPU太强大了,使他们对新的思想非常排斥,他们会选择性的只看到他们想要,符合他们的CPU的信息。
坏脾气是个传家宝,你想传到第几代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父母的朋友圈里转发的都是《挫折是给孩子最好的营养品》,《我宁愿给你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也不远看到你卑微的成年》之类的文章。
哪怕有无数个真实例子证明爱与自由也会通向世俗的成功,他们也只关注有个虎爸的郎朗和董卿,却看不到董卿们的眼泪和无数个没有成为董卿郎朗者的悲哀。
他们失去的不只是世俗的成功,更是幸福的能力。
03
前一段《摔跤吧爸爸》热映,和好友聊起来时,我们开玩笑说这电影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各色人等。
父母都带着自己内心的滤镜去看这部电影,有人看到了逼孩子的的好处,有人看到了支持和温情。而电影只是事实,吸收什么,接纳什么,都是你内心的投射。
如果没有反思的意识,看再多教育类的电影或书,都只是在寻找符合自己常识的信息,屏蔽和自己的CPU相排斥的信息。
如果抗拒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只是用家教书上的小技巧来改善关系,就像在电脑上装一些优化软件来修复电脑一样,当遇到压力时,还是会崩溃。
父母人格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除了反省自我,成长自我,别无他法。
有人或许会说,过去一家六七个孩子,还打仗饥荒呢,不都照样养活了,哪些打骂出来的孩子不也很多都身心健康吗,瞎讲究什么。
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就必须站在这个世纪的土地上看问题,再拿过去的时代来说事,再推卸责任让孩子去自我修复创伤,不觉得在耍流氓吗?那你怎么不去啃树皮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还真是幸福的孩子个个相似,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
坏脾气是个传家宝,你想传到第几代改变育儿观就如同改变母语,这场逆袭异常艰难,但除了全力以赴,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潜意识里的没有被意识化,就会成为命运。至少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孩子在一起时多反思:这是孩子的需求,还是我的CPU在寻找熟悉的模式?
意识到了,“表演育儿”也是进步,承认自己的进步,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慢慢的总有转化为自己“母语”的这一天。
如今,我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自由有了,自觉也上去了,我这个老妈也当的比以前轻松了。
偶尔我又退化到命令语气了,她会夸张地说:“啊,糟糕,又受妈妈的控制了。”然后我俩都笑了起来。
至于脾气嘛,地球人都会有,当我不再用完美小孩要求她时,她自然会学习如何管理自己情绪。
当我们未经孩子的允许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时,就相当于已经签了一份善待孩子的合同。违约的父母已经太多了,我们不要成为下一个。
观察一下,也会发现,周围逆袭成功的家长也很多,他们成长了自己,放过了孩子,中断轮回,修复“传家宝”。这是一条双赢的路。
最后我想以曾奇峰的一个回答来作为结尾。在一次网络课程中,一位嘉宾问曾奇峰,“成大事者要心狠手辣吗?”
曾奇峰答:“可是要成更大事情的人,需要柔情似水。”
同样的,我想说,一个虎爸虎妈或许能造就一个成绩好工作好的孩子,但是想让孩子拥有真实的幸福,父母给孩子,是少不了爱与自由的。
坏脾气是个传家宝,你想传到第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