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常常会说,孟子和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是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道,可是他们还是有许多不同,那么我就借着他们的观点来梳理一下儒家的基本义理。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理论的起点都是以内在仁心。
孔子讲仁,而孟子则将这一个仁细化为了四端。也就是说人性本善,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4颗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就是为了引导你能够相信自己,并且走上修炼的路,但是当时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比如荀子和基督教的性恶论,荀子本身是大儒,可是荀子的性恶论导致他的两个徒弟,韩非和李斯,相信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够把人性中的恶改变成善,因为人是不可能主动向善的,所以就诞生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法家,基督教可以说在行动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很多人抨击基督教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在看起来行善事的同时,其实是为了让自己上天堂,这或许并不是基督教教义里本来最想要宣扬的东西。还有人认为性是无善无恶的,那么就是后天环境的决定论,你的环境决定一切,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如果说你的心是有善有恶的,那么就是宿命论,你生下来就决定了这一生是向善还是向恶,这两种显然都不能给人正向的力量。
所以孟子他其实强调的就是人之为人的可能性,和独特性,但是现在世界中放眼望去,有那么多人都不像孔孟所说的那样善,只是因为有些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天性,让自己本性中的善隐匿了,但是只要他肯去找,就能够找回来,所以正像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孔子那里,仁心是领会天道所得,在孟子这里也是类似,仁心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爵位,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爵,在得到他之后,你不仅可以向恶,还可以向善,走向仁,而这一路孟子和孔子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说的都是一个进阶的修炼之路,从普通的平民,上升到士,是要行于四方不辱使命的,也就是要有责任,再上升到君子,对品性和行为的要求就更高了,再上升到贤人,这是更难了,像伯夷叔齐这种才能被称为贤者,而圣人,是孔孟都不敢自居的,只有古人都崇尚的古代时期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才能算得上圣人
而你自己的行动决定了外界对你的荣誉程度,孔孟都是这么讲的,当你到士的时候,你至少要能够修身,表现出卓越的品性,乡党称悌。到了君子,就需要担负起更多,要齐家,而到了贤者,就需要保一方平安,有真正杰出的贡献,就可以说是治国,而真正的圣人,是可以平天下的,而且他的影响力也不会随着他的生命而去
所以在道统上,孟子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都是由天道而得仁心为中心,内修成己,外推成人。
那么两者在政治上的见解是相同的吗?
其实孟子在政治上讲的是仁政和王道,而孔子在政治上讲的就是仁政和周礼。
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要在国家内部推行仁政,而且孔子和孟子其实都对自己怎么在国家内部推行仁政有描述。孔子他的描述比较简单,就是庶之富之教之一一先让人民多起来,再让人民富起来,再去教育人民。并且剩下的东西都根据礼乐来实行,也就是建立一个非常有序的对等社会,确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才能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的这一套就是想要保一方平安,而并没有想着要去兼并或称霸天下。
那么孟子的政治见解则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基础上还是让王先保证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就是能够确定人们每天种出来的粮食都够吃,并且能够养父母,事妻子,推行井田制,等等类似的细碎的政治条款,不浪费土地,最终就能够保证老者都能吃上肉,都能穿上锦缎衣服,其实也就对应着孔子所说的让人民多起来和让人民富起来,虽然孟子并没有完全强调让人民多起来,然后最后孟子提到的也是让人民有时间去修炼他们的孝悌忠信,也就是要教育人民,我们今天其实也还是类似的方法,我们大部分的人民已经富裕了起来,至少温饱问题比之前好多了,那么接下来国家就要注重教育,提高人民综合教育水平和素养,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但是推行礼仪这块,孔子和孟子就有不一样的地方了。
孔子想要推行礼仪,也就是恢复周礼,但是孟子却并不想,因为孟子哪怕想也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生活的时期是周朝刚刚衰弱的时期,也就是春秋,在那个时期很多礼仪还拥有表面上的形式,想要恢复也就比较简单。但是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溃,各国国君考虑的都是称霸,统一,在春秋时期最厉害的国家,春秋五霸还是想要尊王攘夷,而战国七雄则只是想要疯狂的兼并他国,所以孟子没有办法讲礼乐了,因为他得找一种吸引当时诸侯的方法,也不能再想着让诸侯重新把已经没影了的周王室辅佐起来,孟子换了一种方法,也就是施行王道。
当时的王们,为了能够更快的速度称霸天下,就需要从百姓那里捞钱,用法家,让士兵们拿人头就能加官进爵,把整个国家变成高效的战争机器。
王道本质上还是依赖于仁政的,在其他国的君主施行霸道的时候,就会导致人民受到很大的压迫,那么在这种压迫之下,人民在当时又没有确定的户口,他们是可以随意投奔其他国家的,如果有一个君主实行仁政,那么就会像当时的周一样,王于天下,天下归心,人民都到了你这儿,那么你再去讨伐其他的国家也就非常容易了,哪怕其他国家的人民没有到你这儿,人们的人心也都到了你这儿,这其实是一套非常当时人崇尚的古人占领天下的方法,因为之前的文武周公和汤,都是用这种方法,非常简单的实现了王位交换,那么在这个乱世统一起来,孟子认为也需要用这种方法,因为天时和地利都不如人和。在当时,梦提出的那个社会好像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点亮的一座灯塔,让人民无比向往
那么到了今天,我们需要对这一套整体的制度有怎样的改善,才能让他适应我们的今天?孟子和孔子在古代的时候,之所以他们的道很难推行,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几乎将所有的期望全都寄托在了君主一个人的身上,而他们的推行又对仁心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人心这是你自己的事,看不见也摸不着,是一件私德,何况那你处于一个权力及高点的位置时,还能保持对自己德性的要求是很难,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于国君的仁心身上,无疑是危险的。
那么对于我们今天,我们也不能再依赖他们之前的君主制度了,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所以才导致将所有的期望都是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更不能寄托在一个家族身上,所以我们就需要改变之前的家天下,那么从策略上来讲,我们就不能再靠君主,就得改靠法律,而且不能像孔子的周礼一样讲究对等,而是要转而讲自由平等,也就是民主选举制度,就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所说的一样。
而且我们还需要重新将希望寄托于人民身上,因为在民主制度下,一个国家的昌盛寄托的,并不是掌权者的德性有多高,而是底层的民众是否觉醒,是否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就可以参与民主社会的建设,不像之前的社会,人民仅仅是工具和筹码。
那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在孔子和孟子那里其实是简单很多的,就是能够让现在天下那么多疾苦的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比如说孔子就是要恢复周礼,保一方平安,拥戴周王氏,孟子则是要施行王道,使天下归心结束混乱,在今天,局势复杂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向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整个人类共同体走向更好的未来,能够让人民充分的有思考的自由权利,能够让整个文明更上一层楼,而不是希望兼并国家,统一领土。
但这样一套制度重新对应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上,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国家和其他每一个国家都在努力做到的东西,要保证人民的自由平等,要保证法律的明确和权利的制衡,以消除绝对权力,带领整个人类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