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跳江:你不知道的985死亡率
10月10日的杭州,浙江大学2016级的博士侯某跳江自杀。
我在10号当晚就知道了这条消息,毕竟天南海北的同学都爱凑凑热闹,但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其实已经预示了最后的悲剧。如果我现在还是大一新生,我可能会像遇到一个大新闻一样,再慷慨激昂地感叹生命易逝。但在大学里走过这么多年,985的自杀率远远高于我们所想。
我在一所985就读。每个学校每年都有自杀死亡率指标,这不是假话。
最受欢迎的自杀方式:跳楼和沉湖
我记得某一985每年播报自杀情况的时候,为了避免这样沉痛的字眼,会把跳楼说成鹰击长空,沉湖叫做鱼潜海底。就会形成类似于“我们今年2个人鹰击长空,1个人鱼潜海底”的奇怪演讲稿。读书人好湖,却没想到如今竟为大学生自杀提供了便利。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考试考不好、游戏又GG的时候难不成调侃一句“××湖底见”,殊不知究竟有多少学长学姐真的长眠于湖底。
我在大学第一次遇见自杀便是沉湖。早上上课时就见湖边围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听说是考研失利,还听说是个外校生,所以一过中午,警戒线就撤下了。只有上早课的人才远远地瞅见一眼。当时觉得新奇,还想写一篇报道,谁知道连选题都没过,学校压力是一方面,学姐的拒绝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这种事情,慢慢习惯就好了。”谁知在大学的第二年,就见证了一连串的自杀事件。
学长说“自杀是会传染的”
大二期末的时候,临楼一个男生跳楼死掉了。我的朋友当时正在窗边背政治,就看到一个身影飞了下来。聊天群里的照片我一个都不敢点,毕竟是跳楼,场面一度相当血腥。导致每次回宿舍我都绕着那里走。有次闲聊,一个学长说到这儿,跟我们说,跳楼是会传染的。他大一的时候,还只有这一个校区,短短一个月就跳了5个。大家压力都大,论文都写不出来,工作也都找不到。本来还是没有胆量的,但第一个这样一渲染,就仿佛带了一个头,就停不下来了。话还没说完几天,院里另外一个男生宿舍也死了人。
后来,我因为学习暑假没有回家。有一天看到学校里有警车,细加打听了解隔壁兄弟院校有个女生也想不开。刚好同一天,要好的朋友发来信息问我怕不怕一个人住宿舍,听说我们楼下午有女孩子轻生了。那时我还纠正她,是在隔壁教学楼不用担心,结果等到大家都回来上课,我才发现,那一天就是我住的宿舍楼也有一个孩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博士自杀算什么,老师也有很多自杀的啊”
这是唯一一段我没有亲身经历的。是来自我爸爸的研究生高校,他读的在职,学校比我还好一点。当时一个马上要毕业的女博士受了情感刺激,选择轻生,一下子就引起了他们的同情和可惜,反而他们的老师却拉开了话匣。
“博士自杀算什么,老师也有很多自杀的啊。现在都是合同制了,发不出SCI就失业,面临的压力可比学生大多了。”残酷的丛林法则摆在面前,真的就有很多人选择了放弃。
正视死亡,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大陆的高校一发生什么事情总喜欢瞒着。讲到这里就不得不夸赞一下我们学校的保密措施,当年那个跳楼女生的事件,就连一直在宿舍住的我都不知道。死亡好像是一个学校管理层避之不及的事情。殊不知,没有纸包不住的火。只有不再隐瞒了,大家才能不再好奇,不再变本加厉的八卦,甚至对一些同学,不再寄希望于这种办法解决自己的麻烦。
我很欣赏香港大学的做法。今年九月的时候,香港大学机械系的一名老师将自己的妻子杀害,藏匿于办公室内。在东窗事发之后,香港大学选择的不是隐瞒,而是向所有的学生发了邮件讲明事情经过,甚至还掀起一场女权运动。明明是一个丑闻,但是这样的“披露”却没有引来声誉的下降。正视死亡,才是对死者的尊重,对在校所有学生的尊重。
最后,敬畏生命。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每个人都一样挣扎过或在挣扎。愿你我都能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