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儿童雄姿英发

2018-12-15  本文已影响31人  教育谭

        写下这跳进脑海的闪光字眼,其实是刚刚从梦魇醒转,梦中又是儿时的忧苦境况,种种“艰难险阻”的镜头历历在目。人到中年,还是常常梦回童年。正所谓“少来心事,老来文章”,童年是人生之始,亦是人生之师,确乎有道理。“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品行在童年开始形成”,夏巴尼说“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的所学与所为”。有教育专家亦指出,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

          警惕“童年缺失症”。儿童作家孙云晓不止一次地大声疾呼,以引起人们疗治“自然缺失症”的注意,我们犹要在应试的氛围中,还孩子们一方野气充盈的大地,一个放飞梦想的碧海蓝天,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马佳说“人生最大的骄傲,就是在成年实现童年的梦想”。如若孩子没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匍匐,在应试教育的凄风苦雨里“颤抖”,梦想之花如若过早凋谢了,那么,即便是在应试教育上一路“过关斩将”,也会终将因为童年的“苍白”,而没有一个丰盈的人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赢家。托马斯·胡德感喟道“天堂离我们比孩子时想象的更远”,也可这样说: 天堂离儿童最近,童眸里有天堂的模样。

        我一次次站立在泰戈尔的《飞鸟集》所营造的意境里,眺望自己的童年,感叹童年的博大如海;我徜徉在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的天地里,用如梦如幻的童年的诗歌,追忆似水流年,感慨少年心事高耸入云,不由得大声疾呼: 游戏化课程设计,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所应遵循的“内核”。

        卢梭说“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或许我“误读”,实在不敢苟同。其实,他这句话表辞达意并不完整,童年不仅仅是感性的,还是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孩子自有孩子的博大,童心自有童心的精深,万不可用成人的逻辑去“替代”孩子的逻辑,要培养自己的“儿童立场”,如此才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与孩子们相伴相行,共同诗意地生长。

        “真正的教育,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夜读苏霍姆林斯基,思忖如何让教育真正发生,为孩子们预约温馨从容而富有诗意的人生。

金辉  凌晨四时于姜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