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围观这本书怎样挖巨坑:《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
——原创首发公众号【未央风水札记】——
【购书原因】
买书时捎带买的,因为研究风水林的比较少,而风水林在我所调研的每个村落都有所体现。隐隐觉得【风水林】这个关键词值得研究。
【读前期待】
同期购入好几本关于风水的书,这一本并非优先阅读。
前几天听一位嫂子说,附近的朝阳,十几年前地瘠草多,米粒干瘪,难得好收成,因此很穷。近来全部不种米了,改为种枇杷,并养蜂采蜜,年收入达到十几万。现在平均每家两辆车,生活十分滋润。
朝阳·枇杷林
我一闪念联想到:枇杷是否属于风水树?其寨日渐兴旺,是否有风水改善的关系?
一闪念,又想起我们教研室海力波老师【墓中的仙童仙女与《项脊轩》外的枇杷树】一文,从《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童男童女殉葬,分析到归有光《项脊轩志》著名的结尾句:
海老师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提到江南风俗,枇杷树似不宜于庭前种植:
在归有光生活的江南,民俗以为枇杷树并不是适合种植在庭院中的树木,甚至有诸多忌讳。
在归有光的家乡无锡、常熟一带,认为在院子里种枇杷树是不吉利的,因为枇杷在当地方言中与“白扒”谐音,“白扒”者,白做一场无结果之意,又以为枇杷枇杷,有“噼里啪啦”之意,种在家中院落里,会导致家宅不宁,家人不和无宁日。(家门前院子里可以种枇杷树吗? )
在浙江诸暨有这样一种说法,不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种枇杷树,那样会把人的影子种进泥土里去,等枇杷树长大了,种的人就会死掉: “当年,我有位堂姑妈嫁到邻村,她的丈夫不知从哪里弄来些枇杷苗,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又到岳母家屋后种了一棵。不知他种枇杷的日子是晴还是雨,反正没有等到枇杷树开花结果,这位姑夫就死了。因此,我们村再也没有人敢种枇杷树了。”(枇杷树的禁忌)
因此,在江南民间,通常只有老人才会种植枇杷树,老人已经年岁无多,不需担心枇杷长果之时,就是自己的死期,而年轻人会尽量避免亲手种下枇杷树种。这样的禁忌在今天的江南仍然有所流传,在归有光的时代想必更盛。【链接:墓中的仙童仙女与《项脊轩》外的枇杷树】
当时读到并未在意,但这时结合朝阳枇杷林一事,问题开始在心中升腾。
枇杷树是否风水树?还是能够填补风水的不足?风水树是否有招财改运的说法?
怀着种种好奇,我打开了这本关于“风水林”的书。
【读时感受】
读此书时,我却十分失望。
原来此书几乎是以“风水林”为关键词的书摘集成而已。花了67页把风水的发展历程和术语抄了一遍,1/5篇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面4/5,干货也并不集中。
你一本讲风水林的书,不说风水林的定义性质,却阔谈一通风水,这不是跑偏么?
现代风水书籍,起手式多是先抄风水定义、术语、发展史,内容相差无几,平庸无甚高论,难怪我看不下去。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关于“风水林”的资料素材集,作为参考资料自然便利,但作为一本书,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窃以为十分可耻。
章节之间并无有机联系,关系割裂,偏要强行拼成一本书,让人读来不爽。
书中失之粗疏而缺少细节,不仅体现在内容,连排版都是一页一段,没有走心编辑,更不要奢望有明确的重点。
何况,书中的“吉祥树种”+“驱邪树种”罗列共计40种一厚沓,偏却没提到引起我兴趣的枇杷树!
我看了前60页越发烦躁,为迅速解决这本书,特设定时软件,共计5小时略读完。合上书却为我那花费的宝贵生命不值,简直要哀嚎一声:赔我5小时!
【读后反思】
李乃龙老师曾对我说:驳论易,而立论难,所以我只做立论,不做驳论。
这话乍听之下,不大明白,懂了之后确实佩服李老师,决意向他看齐。
知易行难。如果只会吐槽,实在不算什么本事。那么如果我要写这样一本书,我会怎样考虑?
当然是从问题出发,从实际经验出发,拾人牙慧还不如看原典古籍呢。
但以我现有见识,立刻写书有难度,所以暂把问题思路罗列如下,以备后期参考。
风水林·问题思路
首先,树、风水树、树林、风水林,都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有递进关系,在实际研究中需要区别。
1.定义:符合何种条件的树/林可被视作风水树/林?风水树/林在全国范围内有多普及?民众如何理解风水树这一概念?
2.信仰:关于风水树的意象在什么情境下生成?不同树种有何特殊意义?何时何处种树,何时何处种树林?社树、风水林、神树林之间是否有关联?
3.历史:风水树/林(而不是风水)概念的缘起、发展、流变?
4.地理:风水林的空间分布?各省何树种,各村何空间?用途分布?阳宅/宫观/寺庙/墓地风水林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5.经济:风水林的环境作用和经济效果怎样?为何选择此树种作为风水林?
6.口头传统:有哪些关于风水树/林的故事传说?可看出风水林的哪些作用?
7.哲学:风水树/林与人的哲学关系?
8.民俗:关于风水树/林的祭拜仪式及原因逻辑?
9.关于风水林的衍生研究:动物、土特产、神庙、水资源、气候差异、打猎风俗等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问题未穷举,仅为入手思路方向,实际论证时可综合处理。
在《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这本书中,内容比较详实了,但最大的困扰就是没有清晰的问题思路,所以读起来生硬。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书中未反映出实地田野调查的民俗细节。史书中的文字记载,毕竟不如活态传承细致鲜活。
信息量太大,一篇写不完。有些故事只好等下次放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