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传达和爱本身同样重要--《爱的病理》
摘要:天童荒太的社会小说《爱的病理》揭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父母对子女的爱似乎并不是不言自明,爱需要真正传达给对方,否则维系家庭的根基可能会被动摇。该小说已被翻拍为电视剧《家族狩猎》。
你见过白蚁吗?就是那种带有翅膀、会腐蚀房屋木材的小昆虫。然而虽然很不起眼,如果不注意,可能会造成房屋坍塌,赖以生存的家也会不复存在。然而天童荒太给读者打了个哑谜:毁坏家庭的、可怕的真是白蚁吗?还是另有他物?就像一句习语“屋里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可能巨大的危险存在在我们身边却不被我们觉察,或者总是被回避的不到解决。而作者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传达到。
首先,父母究竟是否在无条件的爱孩子?虽然这个问题已经成了社会的忌讳,但请先压抑住你的怒火和道德攻击,让我们来看看是否有这种可能性。的确,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父母爱的结晶,都是饱含着父母对未来的希望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每当我们看到父母和孩子见面的第一眼,比如情景喜剧《老友记》中Ross的孩子诞生时用小手握住了他的食指,让Ross第一次体会到了为人父的喜悦;还有《老爸老妈浪漫史》中游戏人生的Barney也抱着刚出生的孩子说出了“All I am, all I have is yours”。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父母(甚至未婚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感情,尤其是当因为种种原因两人没能通过婚姻结合到一起,即使不把对对方的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单亲家庭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而那些自己都没长大、没有真正人格独立的准父母,希望通过孩子成长,“以偏狭的价值观引导孩子,结果造成了孩子的不幸”。尤其当我听到周围有人开玩笑的说“只是意外”时,我替他们未来的孩子伤心,有些玩笑是开不得的。
其次,父母的爱真的传达到了吗?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是首先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又有多少做父母的本来打算对孩子负责,结果主观地为孩子设计人生,扭曲了孩子的人性!你知道吗?!孩子是无法选择父母的,就算他们的父母不打他们,偏狭的价值观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坏,那种情绪不稳定、精神不成熟的孩子我们见得还少吗?”作者说“很多父母虽然实际上并没动手,但在精神上每天都在杀孩子”,我觉得可能是在按照自己的喜好抹杀孩子的天性,最终只是在为社会培养符合标准的劳动力罢了。“一个家庭出了问题,并不是这一个家庭不好,而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作者如是说,“……这个畸形的社会!到处看重学历,到处把人划分为优劣,到处把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排位,这种扭曲了的价值观,由此产生的差别感和无法改变的印象,驱使着周围的人们,从老师到同学,从同学到同学的家长,纷纷逼向香一郎,逼得他走投无路……”幸运的话,当孩子长大后会感激父母当年的良苦用心,然而更多的是误解,因为不管客观结果如何,父母都在情感上辜负了孩子,而情感总是能比事实更好的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发酵,成为心结。其次,感情不应该有所保留。就像电影《希望我在这儿》中父亲和诺亚的关系,虽然父亲因为诺亚的天赋给予了他很高的希望,却从来没有在他面前说过,导致诺亚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逃避现实、成了“家里蹲”;另一方面,父亲对另一个儿子的梦想冷嘲热讽,虽然是为了儿子的生活着想,却只会疏远亲近的人。可是如同作者所说“对父母的恨有多深,对父母的爱就有多深,不管表面看上去多么恨父母,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着父母的爱的……”大概没有哪个孩子是真正怨恨父母的。最后,即使是家庭中的小事可能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夫妻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安全基地,夫妻之间感情的撞击造成家庭的不稳定……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愿望,总是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缩手缩脚,生怕惹大人生气。”
所以作者要强调真正的精神上的爱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在物质上。“那孩子变成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作为父母的爱真正传达给他。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对他的爱早就传达给他了。他生病的时候,我们昼夜守候着他,一分钟都不睡。放学以后回来得晚了一点儿,我冒着大雨也要去学校找他。不管多忙,每年我们都要带他出去旅行。过生日,过圣诞节,我们是能出多少钱出多少钱。我们还看了许多如何教育孩子之类的书……可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我们太幼稚了,那样做跟养一只小狗有什么区别呢?”
究竟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什么关系?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决定一切,父母对于孩子是高高在上的导师的关系吗?可能并不是这样。父母会在潜意识中希望纠正自己父母教育自己时所犯的“错误”,也会希望子女能足为自己的希望、实现自己的第二人生;试想父母给孩子报的各种辅导班、买的各种参考书,他们自己愿意去做去读吗?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却强加给孩子,这和我们给自己设立目标却不去完成有什么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反而像是父母的“超我”,父母把子女当做偶像来崇拜和要求、给予他们过高的希望,当他们不能满足时就会愤怒——简直和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坏习惯一样,而且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和内疚。另一方面,父母和子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父母因为有了子女而成为父母,而子女如果没有父母更无从谈起,正像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循环和传承,只是一个时间差而已。在作者的另一本小说《永远是孩子》中,那些罹患老年痴呆、神志不清的父母们反而向自己的子女寻求父母的关怀,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关系。因此,父母们在传授人生经验、引导孩子向正确方向发展之前,为什么不试着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做朋友呢?试着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大家想想自己的小时候,谁没有渴求过父母对自己强烈的爱?可是,我们得到了吗?就算得到过,我们感到满足了吗……一般而言,大多数人都得到了父母的爱,都是在父母的爱的抚育下长大的,所以不会出什么问题。不管多少吧,渴求的爱还是得到了。但心底里留下了不满,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更强烈的爱,更绝对的爱……长大以后,这种愿望一直存留在内心深处,可是,他们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了,于是他们就去寻找代替物。他们用金钱,用地位,去填补孩提时代的空白……战争也好,经济问题也好,现实社会所有的罪恶,都是由于孩提时代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造成的……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强烈的爱!”诺贝尔和平奖真应该颁给世界上所有的父母啊。
那么你还在纠结和父母的关系吗?你能很好的把爱传达给对方吗?欢迎回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