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学生时代,最渴望写的作文是关于父亲的,同时最迟迟不能动笔的作文也是写关于父亲的。
记得中学时期,曾写过两篇关于父亲的作文,并获得了作文竞赛的奖项,虽然里面关于父亲的故事情节部分是移花接木而来,可每到文末,恨不得挖空心底所有的情感,搜刮出记忆中所有最美的文字来歌颂我的父亲,尚嫌不够。
那时,父亲于我,是所有的存在!
有一天,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下文将以“恩师”代替)将我叫到办公室,激动地告诉我,准备将我作文本中一篇“烛光下的妈妈”投稿给他经常看到的报纸,我向恩师坦白那篇文章是我想象而来的,并兴奋地表达了想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进行投稿。
恩师同意了。
现在已记不清当时酝酿了多久,最后成文时,写了很多我与父亲的真实故事,恩师用他较我工整百倍的字帮我誊抄下来并投了稿,等了好久,没有结果,那篇文章就如石沉大海,再无音信。
这就是我记忆中学生时代所写的关于父亲的三篇文章的故事。
一、写一首歌颂父亲的歌,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
父亲的身份是一个农民,在我心中父亲更像是流落在农民群众中的“文人”。
我常常想,如果不是父亲姊妹兄弟多,家境贫困,父亲或许真的会成为一个文人,最起码会是一个当时可以吃公家饭的老师,而我又会否依旧幸运而又缘分地与父亲成为“父子”?
记得,在乡里上学时,最兴奋的事,便是我就读的学校也曾是我父亲就读过的学校,我的任课教师也曾是父亲的老师,得知我与父亲的关系时,他们会像是讲述一段传说一样,向我讲述着父亲的优秀,描绘着父亲的困窘,笑谈着那些令我引发无限遐想的关于父亲的故事。
父亲爱好音乐,爱好读书,爱好写作。所有我现在所标榜自己为“文青”的特点想来不是源于父亲的基因,便是来自于父亲对我的熏陶。
多年以后,我终于理解,我的童年时代不是我同龄人的童年时代,更多的是我父亲的青壮年时代。
最耳熟能详的歌或是父亲深夜里播放在影碟机里的,又或是父亲在田野中高声呐喊的,而此时我又能恰如其分地附和几句,这便足以令我感到兴奋了。
小时候就萌生过一种不成熟的想法:要写一首歌颂父亲的歌,要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
童年时,被两首关于父亲的歌深深影响着,一首是苏芮的《酒干倘卖无》,一首是崔京浩《父亲》。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时,就会让我想起这首歌背后那些歌颂父亲的故事。当然,多年以后,知道了真相,这首歌是《搭错车》的主题曲,而非是小时候道听途说的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想来,或许正是这首歌让我真正开始注意到歌词背后的故事,久久沉浸其中,难以释怀。
“都说养儿为防老,可山高水远他乡流” ,当时并不懂悲伤,也很难理解这句歌词中背后的情感。如今,我不再是父亲身后的跟屁虫,反而成为歌词中漂泊异乡的游子,而父亲与我的关系也正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对方远去的背影,彼此站在小路指向的两端,看着彼此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用背影默默地告诉对方:不必追。
可是,那时候的我,从未曾敢想象不追父亲背影的结果会是怎样,父亲的背后,不远处,总会有个小小的身影跟着,那便是我。
二、父亲的书信
至今,一直收藏着父亲在我中学时期写给我的书信。
在我心中,父亲一直是有着传统的威严,传统的修养,看似古旧过时的思想和行为,却是我认为,是这个时代所缺失少存的优良传统,也一直是我默默沾染的品质与习气。
小时候,父亲在外工作,那时候村里还未普及电话。我们与远方的父亲的沟通便以书信的方式进行。
每到乡里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在村庄里吆喝着取信件时,我都会急忙跑过去,在那跨在后座上的绿色包裹中翻找着父亲的来信,兴奋地跑回家。
那时候我认得字不多,便由比我高两级的姐姐和我共同读父亲的来信,奶奶便坐在旁边仔细地听着父亲来信的内容。我现在已记不清楚父亲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大概是先报平安,再者可能就是让我们听奶奶的话,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但我能清楚地想象到我趴在桌子上认真回复父亲书信的模样。
所幸的是,那时候我们真是这样做的,好好学习,好好做人,让远方的父亲安心、欣慰,成为父亲的骄傲。
渐渐地,电话开始普及了,我也开始到镇上的寄宿制学校上了中学,那时候父亲会每一周与我通一次电话,学校的传达室便是我经常去的地方。
后来,父亲意识到我在成长中可能遇到了一些困惑和烦恼,便又相继在我迷茫的的时候给我写了几封书信。所幸的是,这几份书信一直伴随着我,无论我从中学、高中至大学,到走上社会,还是我从一个城市辗转至另一个城市,这几封来自父亲的书信都一直陪伴着我,总会在我孤独迷茫时便拿出来读,读着读着,便会有股莫名的暖流从眼眶中夺了出来。
父亲的书信,是那个时代下最好的教育。
曾有过痴想:有朝一日,将父亲的书信整理成《傅雷家书》式的文章。
可是,毕竟收藏的父亲的书信仅有中、高时期的几篇,更小时候的书信或是早已纸张残缺、字迹模糊,或是经过漫长十几年时间腐蚀成一堆渣滓,随着奶奶的过世,这些书信便再也寻不到踪迹。
三、父亲的“特殊课堂”
父亲有一个习惯:晚饭后喜欢到田野间、乡间小路中散步。
于是,我的“人生课堂”便经常在父亲带我经过的乡间小路、原野田间展开。
学生时代,我与父亲的见面,便多是在暑假与寒假。
每逢假期来到父亲身边,父亲总会在宠爱我几天之后,怀有心事地将我带到上述所说的“乡间小路”、“原野田间”进行“人生课堂”的教育,从与我在校的通话内容中,从我在他身边近几天的举止行为中,他总能发觉我有过的烦恼和我身上存在的问题,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父亲的教育方式很少是“棍棒”下的,我记得仅有过的几次挨打多是源于我的不尊重亲人、我的叛逆、我的倔强所致。
那时,这样的情境经常发生,以至于每次晚饭过后,我跟父亲出去,大家都似有所悟,我应该是又犯错误了,正被父亲带出去教育呢!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的内心是有些诡异的窃喜的。
如今,或者是因为父亲很忙碌,或者是因为我已长大成人的缘故,或者是我跟父亲之间难解的距离,父亲很少再带我去那些特殊的课堂。
四、父亲的“赌瘾”
父亲当然也不是完人,他也有自己的缺点。
父亲不爱抽烟,也不爱喝酒,但父亲有一个不良的嗜好——赌。
出生在一个“赌庄”,出身于一个“赌徒”家庭的我,无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赌”的不良习气。
学生时代,会经常纠集村里的小伙伴,躲在一个相对隐秘的地方,开始了我们的“赌技”的练习,对于我这种“外财不发命穷人”的“小赌徒”,输的次数是多过于赢的。
有一次,快过年的时候,被村里几个年长的小伙“忽悠”输了好多钱,便欠下了“赌债”。
父亲回来知道后,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带着我挨家挨户去还“赌债”。
因为父亲总是说,我的这种恶习是来自于他的影响,他似乎没有资格以粗暴的方式教训我。
庆幸的是通过父亲带我挨家挨户地还债,我反而“戒赌”了,因为我一直想做“父亲心中的骄傲”,而不是父亲的负累。
我曾是父亲的骄傲,现在或许已不是,可父亲却始终是我最大的骄傲!
五、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毕业后的这几年,因为各种缘故,我与父亲的关系有了变化。
可是无论怎么变,我都深知:我曾是父亲的骄傲,现在或许已不是,可父亲却始终是我最大的骄傲!
因为,我依稀记得
1991年 我出生的那一年
躺在父亲怀里 睡的那么甜
梦里看到的父亲 露出了笑脸
那是一张英俊清秀的的容颜
24岁的年纪 撑起了一家人的天
1997年 那是昏暗的一年
父亲借了邻居朋友很多钱
仍旧没能延长母亲生命多一年
30岁的年纪 承受着单亲爸爸的孤单
2004年 那是幸运的一年
我穿着白衬衫 跑进了校园
父亲也遇到新生命中的另一半
或是上天怜悯父亲历经的苦难
重新赋予了父亲两人的温暖
如今
我已长成了男子汉
父亲也已渐渐老去了年轻的容颜
我没能在父亲身边撑起他的天
父亲余生幸福安康
便是我最大的心愿
——父亲节之际,仅以此篇敬献给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