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法重来的生命,他们到底该如何选择?

2021-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那时那刻

人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如果说平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决定着一个人接下的道路和方向,错了还可能有回旋的余地,那么,医院里,在面对生命做出的每一次选择,则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死,而且从来都不会给你后悔的机会。

生命只有一次,在"唯一一次"的面前,许多人绞尽脑汁,左右为难,三思而后行之后难免还会等来事与愿违的结果,致使最初坚持选择的家人受到家中其他人的埋怨,甚至久久不能原谅自己。

病房走廊的一角,一位看起来年纪轻轻的女人瘫坐在地上,抓着另外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的衣角,边哭边用力撕扯着,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都是因为你,要是早点儿做手术,现在也不至于这样,现在怎么办?两个孩子怎么办?

上了年纪的女人被年轻女人拽坐到了地上,她一手用力撑着地,一手抚摸着年轻女子的肩膀,那迷离的双眼早已失去了辨别事物的能力,她用努力睁开一条缝的眼睛无神的注视着眼前的年轻女子,并用尽全身力气夹带着哭腔安慰着:你别哭了,他也是我最亲的人,我也不想这样,都怪我,没有早早做出决定,都怪我,都怪我。。。

上了年纪的女人边哭边安慰着埋怨她的年轻女人,还时不时的用拳头敲打着自己的头部,那自责的表情及举动,充满了无助,让人听了有一种想上前制止,甚至想拥抱及安慰的冲动。

两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了大半个病区,引起了其他家属的好奇,其他家属纷纷从病房探出了脑袋,看着绝望中的两个女人,并猜测着她们的关系,是母女?是姐妹?还是。。。

而我们,之所以对上了年纪的女人充满了心疼,是因为她们的关系并非上述大家猜测的那样,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关系,而是此时此刻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病人把她们联系在一起的婆媳关系。

病人是因骑摩托车所致的头外伤住进了医院,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从头颅CT检查的结果看,出现了外伤后常见的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而因为脑挫裂伤导致的脑水肿也许还会不断的加重。

医生告知家属,现在血肿的大小处于是否手术的临界点,可以保守治疗,也可以手术。

保守治疗:就是药物脱水降颅压。保守可以避免手术带来的各种风险,但保守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血肿量增加,来不及手术的危险情况。

手术治疗:就是清除颅内血肿,理论上可以缓解脑内一部分压力,为后期不断发展的脑水肿腾出一部分减压的空间,但同样要承担手术带来的各种风险。

病人的母亲来自农村,对疾病她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她明白是手术都会有或大或小的风险,尤其是要打开脑袋这样的大手术。在她看来,手术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的最后一步选择,但凡保守治疗有一丝的希望,她也不愿意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遭受开颅这样的风险。于是她笃定并侥幸的认为,儿子凭着自己的信念,一定可以撑过这段危险的日子,终有一天,会如正常人一样重新站起来出现在她的面前。

而儿媳妇的想法却与婆婆恰恰相反,从医生的分析中她明白,手术虽然要承担一部分风险,但能尽快清除颅内血肿,给不断肿胀的脑组织腾出来一部分空间,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减少脑组织的损害,有利于脑组织的恢复。靠用药让血肿自己吸收,毕竟没有手术直接清除来的快,而且,药物降颅压的速度,能不能赶上脑水肿增加的速度,还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她主张尽快给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以绝后患。但考虑到婆婆的意见及病人目前的状况,她没有坚持自己的决定。

由于家属们的意见没有达成一致,没有人敢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也就迟迟没有进行。就这样,病人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密切观察下,平稳的度过了前几日,等到第五天的时候,病人突然意识加深,一侧瞳孔散大,出现了严重的脑疝。在医生陪同急查头颅CT后,直接进入手术室,行了"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的手术"。

手术还算顺利,但术后病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那不规则的呼吸在氧流量调至最大后还无法使血氧饱和度达到一个满意的状态,只好借助呼吸机的力量来进行辅助通气。而术前利用升压药物还无法降至理想水平的血压,此时已经跌到了正常以下,只有依靠升压药物才能维持在机体需要的水平。这种种信号传递的都是病人病危的信息。

看着躺在病床上仿佛离自己越走越远的病人,病人的妻子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她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坚持自己非要进行手术的决定,尽管当时病人还处于可做可不做的地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同样的病人,用了同样的治疗方法,却会因不同人的内环境、不同的个体差异,出现截然不同的结局。

按道理说,病人的母亲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况下选择不进行手术,并没有错。如果病人出血量没有再增加,如果依靠药物维持度过了最初的危险期,那么,病人的妻子是不是也会为婆婆英明的决定感到欣慰。她是不是也庆幸没有让自己的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挨上那么多余的一刀。她之所以最初没有坚持自己非要手术的原则,也许也有这样一丝侥幸在里面。

而此时,病人的病情只不过没有按照大家想要的结果一直发展下去,而妻子面对这样的结果又没有可以发泄的地方,就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了婆婆的身上。

看着极力忍耐着悲痛又不断安慰儿媳的婆婆,我们心里都充满了心疼。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辛辛苦苦养大并陪伴自己几十年的儿子处于现在这样一个濒死状态,相信她的悲痛只会比儿媳多,不会比儿媳少。而她的无奈及痛苦,又能向谁诉说呢。

同样艰难的选择,我们也在一个十六岁孩子的身上发生过。

那天,一位十六岁孩子的父亲因为脑出血住进了医院,在医生讲完了病情,把治疗方案摆在孩子及他妈妈眼前让其选择时,从未见过世面的妈妈顿时慌了手脚,她不停的问旁边还未成年的十六岁孩子,到底要不要给他的爸爸做手术。

十六岁,一个从未经历任何世事,本该在父母呵护下无忧成长的孩子,面对父亲生死这样的大事,一时间也无法做出他认为正确的判断。但他没有像母亲一样只顾慌张,而是向医生咨询了他心中所有的疑问,并问了医生的建议。当医生建议最好进行手术时,他默默的走出了办公室,蹲在门口的一角,双手抱头用力思考着。

我们不忍心看到孩子经历这样痛苦的煎熬,就对他的母亲说:孩子还未成年,你最好还是和病人的弟弟商量怎么办,或者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手术。

最后,在孩子及其母亲商议后遵从了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手术,病人术后恢复状态良好,二十天后步行出院,生活完全处于自理状态。

我们常常说,选择无所谓对错,只要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只要选择的方向是自己想要的,那就没有后悔的道理。一直勇敢往前走,即使到不了目的地,也见识了沿途的风景。

正所谓,经历了就会成长。

然而,在医院,这样残酷的成长却没有人愿意看到,因为,面对无法重来生命,选择,实在是太难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