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 不争和挑战

2022-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林青澜

【日更第1182天】

目标只是指向

完全可以做出更优质的调整

听樊登老师讲《论语》,读到这一段: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讲的是周王朝早期先祖周太王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姬昌为周文王),古有传位给贤明之人得传统,周太王就属意传位姬昌,想先传位予季历,而泰伯,仲雍为打消父亲周太王的顾虑,三次推拒当王的机会,老百姓无法用言语夸赞,“民无得而称焉”。

樊登老师就讲到,孔子认为:不争是一种美德。

人与生俱来是有竞争的基因存在的,天灾人祸,生存发展,都离不开“争”,不管做什么说什么都需要“争一争”,不想争就是“不争气”,“没出息”,这是一贯以来的教育。

只不过,我一向不喜欢与人争什么,觉得很费劲,顾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行吗?非得证明如何如何才算是不白活吗?(虽然真心这么想,但语言上有时候还是没改过争强好胜的比较心,这也是需要修行的部分。)

但读到樊登老师讲的这一段,就很服气:

拼命去争抢,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可见,争不是唯一的路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原则来生活,反而得到了很多别人想得而不可得的东西,比如传世的名誉和地位。

因此,对于让的结果如何,能不能得到,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我们完全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待整个人生。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执念,认为只有得到它才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果没有得到那就是自己的失败——于是这件事情与他整个人生挂钩,就显得非常庞大,一旦失败一生都等同失败。就比如很多小说里对于情感的执念,得不到的永远都在心头念着;又比如对大学的执念,没有那张文凭总觉得抬不起头。

这一类思维,是停留在固定思维里无法走出来,认为事情的结果就决定了自己人生的结果,如果争不到,一生也就这样了。

可是人生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会不断遇见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人,新的事,每一天都不再是过去的那一天,所以目标只能是参考物,却不是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朝着参考目标前行,但也不妨因势利导做出更优改变。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

我们不妨在人生当中引入随机性的概念,能够拥抱不同,敢于应对各种变化。不是每次出发,都必须到达设定的终点。不管命运的机缘把我们带到哪里,我们都能进行创造和开拓,才是人生最轻松,最高效的活法。

我觉得人生最好的活法,就是终身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不断调整,拥有做出应对的能力和勇气,有时候让一让又何妨,许多事情并非只有简单的“零和博弈”,还有非常多不同的选项可以选择。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