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一课时总是上不完?
在和办公室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家会讲到自己的教学进度,大致统一一下进度,闲聊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时遇到自我感觉良好的内容也会忍不住炫耀一下,遇到了困惑也会向大家请教,但经常的,我总是那个落后的人,相比较而言,我的教学进度常常会较晚于他人。
我也没偷懒啊,上古诗、古文、课文的时候,都有按照教案要求,该讲到的内容都有讲到,能拓展的地方也会尽量拓展。可一课时的内容,我总是不能按时上完,总会要留一些内容到第二节课,有时候讲得起兴,甚至会要两三个课时才讲完教案中一个课时的内容。
比如现在我们第二单元的名著阅读内容,单就说略读课文《骑马鹅旅行记》,我两个课时还没能真正上完,根本就没有做到略读,快变成精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肯定还是我在文本解读,课堂节奏上有问题的,我觉得我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优点,也要找到可以优化的点!就如鲁滨逊一样,得找到好处和坏处,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做得好的是,会有大量的朗读。那些有意思的对话、优美生动的句子,我们会在课堂上多次读,男女生读,老师示范读,齐读,展示读,一遍又一遍,读到我觉得满意为止。所以,现在读文本,我觉得还行,能勉勉强强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了。
但这样的操作,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是导致一节课没有按本完成的重要因素。学生读着就会有点故作矫情,没有太多自己的理解在里面了。可是,不读又不行。怎么读?将朗读指导提前到早读和午间欣赏的时间,会不会更好?
课堂上会有很多“故事”可听:作者的、跟情节文本相关的、跟我们现实生活或写作有关的,讲这些跟课文“无关”的时候,学生听得可起劲了,课堂专注力很好。
可这样的闲谈闲话也会占用一定时间,以后要控制自己的发散思维,少说点!
课文的每一个部分,不说逐字逐句,但那些有点写法的内容,基本上都会有讲到,即便是略读课文,也总担心哪一段没品读到位,影响到学生的理解。
结果就是文本分析过细,不是一课一得的行为做法,反而有点面面俱到,贪多嚼不烂了。这个教学方式是一定要改的,改变思想,多学习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多琢磨课堂,提高自己的文本驾驭能力,不要再这样啥都重要,啥都说了!
每课一反思,要真能落到实处,要给自己成长改进的方向!从每一次上课中进步一点点,前进一点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