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只过必要的生活》速读: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2020-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熊猫黑

本书封面

前言

从题目来看,这是可能是一本有关收纳与整理的书籍,与市面上很多同类型的书一样也是出自日本人之手。但这一本与其他的同类项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只过必要的生活会怎么样?并列举了很多的例子与技巧。

我们回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可能有些人会说工作、看书、写邮件、上网、吃饭、洗衣服、洗澡、整理东西等等一系列。或者还会上网购买一大堆自己可能用不到的东西,占据着家里宝贵的空间。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看着衣柜里面几乎要装不下的没穿过的衣服、书架上那些没看过的书籍、凌乱的工作台上的文件,就不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挤压我们的内心吗?

书中我也会不时的分享一些我生活中的例子,而作者书中所写的例子也会指出。

《只过必要的生活》这本书应该可以给你答案。或许吧...

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日本人,叫做匠久,男性,1978年生于日本。之前他从事的是IT工作,在2015年开始以作家的身份开始写作。本书是他的第一本书。过去他是个IT工作者,因为一直要搬家和出差,所以练就了一套整理书。他将这些经验整理了之后,用更简单的方式写成书出版之后博得了极高人气。

我是从本书开始才知道这位作者的,也搜寻了一下他的其他作品,可惜除了此书之外并没有。从他的履历来看,与你我都非常的相似,是一位极为普通的存在。但就是因为都是你我一样的凡人,他的见解与技巧反而会更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与快感。

核心内容

第一步,制定一个“标准”

即便熟读了市面上的收纳整理的书籍,能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从根本上说,书本的指导意见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人们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差别之大超出想象。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也可能生活大相径庭,有时为了一点小小的改动还会吵架。当我们不能干涉他人来影响他人的时候,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处于大部分时候都舒适的情况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制定一个让自己舒适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精简到必要的状态。不过要锲而不舍的执行下去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我们的精力要花费在必要的事情上面。因此制定让我们都觉得可以接受的标准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比如:外套超过三件就短时间不要再购入了,如果真的要购入的话则将其中一件处理掉。不常用的东西除了购买之外还可以选择租赁的方式。超过一年以上没有用过的东西就可以处理掉了等等。

既要容易执行,又能让我们感受到愉悦。同时又要不断的进行改进,现在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几个月后还是喜欢,我们的品味和喜欢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刻意的执行不容变通的“标准”也会让我们困惑和难以执行。

而这个“标准”则只是让我们当下进入一个较为“舒适”的状态,如若不舒适则可以随时更改。不过最好还是以2周为一个周期比较合适,不然的话就会陷入“不改变现状的标准才是最舒适的”这类陷阱,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可是个偷懒大师。

让我们进入一个较为舒适的状态是什么意思呢?李笑来老师的话来说,时间不是任何人的,我们只能与时间做朋友。而精力是我们自己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下班之后想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却觉得精力不够就早早入睡了。而这些不够的精力除了你上班时候耗费的那些之外,回到家后看到的满屋子还没有处理,或者等待处理的事情也会不自觉的消耗着我们的精力。

你在某件事上花费了精力,势必在另一件事情上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而生活给予我们的压力会让我们无形之中花费精力去抵抗压力,从而浪费了宝贵的精力。其中常常被人忽视的一点即是“过多的选择”。现在这个物质较为丰富的时代,很多人都会患有所谓的“选择恐惧症”,比如:午饭去哪里吃。当你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即便提问者与你无关,你脑中也会开始思考周围有哪些店,每家店的味道如何,是否要上点评网站搜索查看一下。查看点评的同时又会陷入到底应该相信哪一条才是正确的。多个选择多维度的像你袭来,疲于应付的同时你也就会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各位自问一下,到底是选择在掌控我,还是我在掌控选择?

减少生活中要面对的选择,也是让我们的脑力、精力可以用在更必要的事情上面。而这些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即可把那些被浪费的精力节省下来进行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比如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却又陷入拖延症的英语口语。

但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标准也并非对谁都适用。如果一个标准让你觉得愉悦和舒适,那么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标准。

“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才能达到意义上的快乐”。

第二步,先从清理开始,找到必要的生活

巴菲特说过,“列出一天中要做的十件事。然后选出其中最重要的五件。最后考虑只做最重要的那一件?”

首先先检查一下你的写字台上。笔筒里有没有一直不用的笔?有没有不需要的资料,不知道何时会用到的订书机、只写了几页却舍不得丢掉的笔记本?桌下的柜子里有没有放了很久挤压了数年的纸质资料?

每当看到又那么多东西的时候,是不是有种心烦的感觉?是不是会觉得很崩溃?其实我也是,前年我也经历了一次搬家,当整理出6大箱书籍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无比崩溃。除了它们会占据我每平方价值几万人民币的生活空间外,更让我难受的是1/3的书连包装都没拆掉,更别提那些看了一半就不想再去碰的书籍了。看到这些数量众多的书籍,心里想的永远是:这可如何是好。好心情也随之一点一点的消失殆尽。

自责的内心会不断的开始煎熬,看到这些未处理的东西时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解决问题是很麻烦的,我们却总不愿意去面对麻烦。

当我们的生活空间被各种东西无用之物挤满之后,再添加新东西的时候便会有相当的负罪感,起码我是这样的。有些人对于“无用之物”的比喻可能有抵触情绪,毕竟指不定哪一天会用到。但当下用不到的难道不是是无用之物吗?等到用时找不到的时候你还是会再去买新。

如果我们把那些“无用之物”处理掉之后,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空间中有了大量的冗余,我们的心情是否也会好一些?甚至我们再添加新东西的时候也不会有负罪感,心情也会大好。

这对于工作和学习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大扫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吧,但是一旦大扫除结束之后看着干净的地方心中总有喜悦之感。

而我们的生活空间如果可以每天都清爽的话,是否每天都可以体验到那种喜悦之感呢?

凌乱的工作区

那么如何做呢?或者说如何开始呢?

1、清理我们的工作空间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即是公司,正确的说是公司中的自己的工位。我们每天在这里呆的时间可是要比在家里书房呆的时间还要长啊。看着工位桌子上凌乱的摆设,一天的好心情就都没了。然而会陷入与负面情绪的斗争中不断的消耗我们的脑力。

凌乱的工作区

a.将工作用品随身携带

作者的习惯是不管去哪里,都将他桌面上的物品随身携带。当他下班的时候,桌面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剩。也因此无论他去出差还是去别的地方学习,环境都可以布置的与原来一样,对精神状态则不具有任何的压力。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发现哪些东西是用不上。用不上就可以不带在身上了,使用率低的也可以直接处理掉。

有些人可能会在家中也布置出与公司同样的办公环境,大部分设备会准备两套。可是随着物品的增加,相应的维护费用和时间会增加,去公司工作的时候这些备用设备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使用频率低的物品,对于其价值的折损不就反而变高了吗?最关键的还是对内心会有愧疚感。把这份压力从根本上消除掉难道不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那么何不通过随身携带的常用品来营造相同的工作环境呢?解决种种不便也是要花心思的。

将桌上的物品随身携带,不仅避免了重复购买物品的不必要开支,也能减轻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甚至还可以避免丢三落四。因为离开的时候要把东西全部带走,一样不留,所以扫一眼就知道有没有遗落的东西了。

作者在书中介绍随时携带的东西:一个较大的双肩包、一把折叠伞、两支顺手的笔、手帐、一台macbook pro 13寸的电脑。

其实大部分人可以看出来,对于日常电脑办公的人来说,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了。

如果电脑是公司的,在家也要持续工作的话。每天把资料备份入网盘,不就可以到家后继续工作了?现在百度网盘,坚果云盘都成了大众的首选,如果是苹果电脑用户的icloud更是当仁不让的首选。

b.将必要品之外的物品移出你的工作区?

1、笔筒。我们日常书写只需要一支笔即足够了,再准备一支笔备用即可。其他各种文具真的有用的上的机会吗?即便全部丢掉也没有任何的影响,哪怕偶尔需要用上的话,问同事借一下就行了。备用笔更没必要了,反正也会常常因为某些原因想用的时候却发现没了。

2、书立。有些人会把自己预想要阅读的书放在桌上,再用书立摆放的整整齐齐。最后一年到头还是日久如新,那样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挤占了工作区域。正在阅读的书也就一到两本,都放在包中即可。加上现在电子版书籍正在流行,大部分的书都可以收藏在手机或者kindle中,更可以随时翻阅且更加方便。

3、台式钟表。这更是没有必要的。工作中使用的电脑都有时间显示,手机也都有。如果只是为了工作中看一下时间的话,这两样足以了。

4、资料。桌面上堆积如山的参考资料会成为你头疼的隐患。只需要放置目前正在使用的资料即可,这样的话一旦有新东西放过来了马上就能知道,并能快速处理。而不是与老资料放置在一起被忽略掉。尤其是对于要马上处理的资料来说,清洁的桌面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注:电脑桌面也要定时清理,否则很快就会被无数的文件给淹没。别看周围,就是你!)

c.不保存一年以上的资料

已经电子化的今天,日常生活中的纸质资料任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广告单、各种账单、家电说明书和保修单等等。在工作中,会议资料、项目资料、名片等更是如此。

通常都会用档案袋进行保存。但是当你被问起“我们为什么要如此仔细的保存这些资料呢?”,回答可能是“因为将来会用到”。

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仔细保管的东西有多少是真的派的上用场的呢?不包括合同资料,那是要仔细保管的。但是大部分资料一年以后就可以处理掉的。假如这些东西真的重要性很大的话,也应该保管在专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你的抽屉里。

如果真的是重要资料的话,放在所有参与者都能随时查阅的地方岂不是更有保存的意义?如果这份资料一年以内都没有再动过的话,就应该毫不犹豫的丢掉,最多留个电子文档备份即可。

资料的整理技巧在于不占用管理时间。为了避免大量囤积的话,只有定期作废这一条路。

但是在此之前,制定一个自己较为舒服的标准,而且还要有敢于割舍的勇气和决心。

如此一来,工作中可以轻装上阵的话,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杂物对自己的心里压力,同时也能提升工作的舒适感。

美军的某个将军曾经说过“舒适就是战斗力”。

2、精简与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

除了工作,我们最大的活动空间就是自己的住宅了。家人之间的性格不同,刻意的去他们进行改变的指导是非常危险的,说不定还会造成逆反情绪。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而从我们自身进行改变远远比对别人指指点点要更好。

除了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之外,生活习惯也最好进行一点点的调整。最好是从经常要做的事情事情开始调整。

a.洗澡前刷马桶

我们很多人对厕所有种心里上的厌恶,可能是因为那是洗澡和排泄的地方,也代表着肮脏。可是在日本的文化中,厕所是带着某种神圣性的。尤其是厕所中的马桶,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喜欢刷马桶,可能因为脏,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厌恶。我与妻子常常因为谁来刷马桶而引起争执,当然最后都是我来刷。可想而知我的负面情绪会有多少。

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马桶是每天都要用的东西,保持清洁的意义至关重要。谁也不想坐在脏兮兮的马桶上吧,何况这个马桶还是用四位数的价格买来的,是要好好的给屁股享受的。如果要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可以考虑在家里安装蹲坑。其后果是会失去很多在马桶上刷手机看书的乐趣,所以不做考虑。

无论广告商告诉我们这个马桶的自我洁净能力有多么的强大,迟早还是会有污垢留存的。即便在水箱里放了去污块,也不能做到完全的去污。我们在洗刷马桶的时候常常也会因为顽固的污渍而产生厌恶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天都刷一次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为了避免内心产生抗拒,在洗澡之前刷一下马桶即可。我们厌恶刷马桶的关键不就在于对肮脏东西的厌恶吗?反正马上要洗澡了,略微弄脏一点也没什么关系。

而且我们根本不可能用手去触摸马桶的内壁,而是使用马桶刷去清理。这段时间的工作至多花费掉3-4分钟,而且最糟糕的情况也只会因为用力过猛将几滴水溅在身上而已。除非是刚刚用过且没有冲洗的马桶,否则即便溅出来的水也是清水。这么说是不是心里会好受些?

除此之外,在卫生间里放上一次性的湿纸巾,每次取两张,一张用来擦马桶,一张用来擦地板,无论是洗澡前的马桶清理,还是清理洗澡后的地板瓷砖溅水都是非常好的。加上一次性用品可以省去事后对工具的清洗,反而更便捷。

b.数字“3”的意义

塞满衣服的衣柜 塞满鞋子的鞋柜

日常用品中囤积的最多的是什么?一般会是衣服和鞋子,尤其是众多的女性同胞肯定是深有体会。而男性同胞通常也会有深深的感受。

这里是用作者的标准来举例子,可能不太适合于各位女性同胞。

内衣只要三件,鞋子只要三双

以男性来说,内衣无非就是背心、内裤、袜子。各准备三套进行轮换即可。

我们有时候逛商场和超市的时候看到合适的会顺手就拿了,然后家里就囤着各种各样的内衣。而每次洗完它们之后也都是顺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件来穿。加上是穿在里面的,丝毫不会在意是否好看等等的问题。而那些被压在下面的内衣像咸菜一样被压的皱巴巴的。

拥有更多的鞋子可能会觉得开心,但长时间不穿的话,鞋子也会发霉,到时候得花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反而会产生不便。而将鞋子的数量缩减,只保留常穿的鞋子,可避免选择恐惧症。目前来说,选择太多并非是乐趣,而是一种压力。

说起来内衣三件事不是有点太少了?但实际上洗完澡之后随手搓掉然后晾起来,反而非常的方便。而洗过的内衣通常要一天后才会晾干,所以至少也要准备两件。天气潮湿的时候可能干的不彻底,所以准备三件事比较稳妥的做法。

日常用鞋有三双就足够了:一双皮鞋、一双运动鞋、一双凉鞋。穿正装时配皮鞋,休闲时穿运动鞋,到附近走走的话穿凉鞋就足够了。鞋子的数量少了,鞋柜的空间也更充裕了。或许有人会说,应该准备两双鞋轮着穿。但有两双鞋的话,势必有一双是特别喜欢的,另外一双会差一点。那么最后的结果只有可能是反复穿同一双,另外一双由于长时间搁置而发霉。

还有一点别的原因是,同一双鞋穿久了对其磨损也会相当厉害,那么到那时候就可以毫无压力的购入新鞋子了。加上人的品味是会随时变的,一双喜欢的鞋子未必过上一段时间后还会喜欢。在喜欢的时候尽情的穿,然后尽快让他退场岂不是更好?

这么做的话出去旅行的时候就不用在背包里放上如此多的衣物了,旅行途中与日常生活的状态保持一致,那不是可以更好的享受旅行带来的乐趣吗?回到家中也不用洗衣地狱的折磨了。

c、手机钱包

原本这里要说对钱包有关的话题。可是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太有带着钱包的习惯了。基本上手机可以搞定一切生活上的需要了。如果不是离家时间太长的话充电宝也是常备之物。

而原本会充斥在钱包中的会员卡和积分卡也渐渐的变成了输入你的手机号就可以享受的会员折扣了,不再会从物理空间上给我们添加麻烦了。

3、移动设备的精简

对于移动设备已经变成我们的第二大脑的情况下,依然会对我们的第一大脑有一定的压力影响。比如:是不是的信息推送,过多的app占据着手机屏幕,社交软件的泛滥,以及众多的广告轰炸等等。

a.手机的清理与静音

有些人...好吧,我承认我也是其中之一。在使用应用商店(尤其是苹果商店)的时候看到有趣的应用都会不自觉的下载下来,玩个几次后便忘了他的存在,以至于它的图标一直显示在桌面的某个地方。随着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多,手机中的应用图标会越来越多。但还是那句老话,常用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余的往往都成了摆设。

这样的话要找到某个图标可能会花上更多的时间。可能有人会将app进行分类,放进不同的文件夹,但是找到相应的文件夹之后再点开文件夹不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吗?而由于操作琐碎,最后不用的可能性不是更大吗?

反正一些可能会用到的app将来同样可以在平台上再度下载到,何不让他暂时离开自己的手机呢?

手机是每天都要查看,都要使用的,有什么软件是必须要用的应该自己最为清楚。

但是把那些使用率很低的app放到一个暂时不用的文件夹里也是一个办法。

由于微信类的手机聊天软件的出现,短信业务收到了很大的冲击。即便用户很少使用短信业务了,还是会每天收到众多的短信广告轰炸。现在的短信已经变成了和电子邮件相似的存在了,可以不用却不能没有。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手机选择静音,或者关闭掉通知。每天只在碎片的时间去浏览一下即可,如果真的会有一定要当下通知到你的事情的话,对方的手段有的是。

不然时不时的震动一下都会打扰到你当前的思考,而打扰到你的可能是一条不痛不痒的信息。分散了的注意力之后再回到之前的思考状态的话,起码要十五分钟之后了。保持大块时间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期间把手机放在不被打扰的地方。

其实我们都没有那么的重要,谁会一天到晚的确认我们是不是在线?

b.社交软件要适度

社交软件已经变成了现在每天必看的一个仪式性举动了。国内不能使用facebook和twitter,但是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已经覆盖了99%的手机移动用户。大部分人使用社交软件已经变成了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了。

过多的使用社交网站一定程度上取代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便捷的网络服务会成为人的负担也说不定。当你忙于用社交聊天软件与人打招呼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间丧失自己的语言能力。我们的大脑是个偷懒大师,一旦习惯了某种技能,就会把别的技能慢慢的遗忘掉。

而且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留言讯息,大多也多是不痛不痒的套话,甚至还可以设置自动回复。

但也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摆脱社交软件,那么干脆就停用个几小时看看效果即可。一旦停用,很快就能知晓它到底适不适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微信变成了工作沟通平台,从短期来看估计是无法停用,但是微博可以。明星八卦和宠物搞笑视频即便不看对你的人生也没有丝毫的影响,反倒是那些只靠着一张脸就能年收入几千万的臭皮囊看了还影响心情。

一旦精简了平时的社交软件,逐渐就能感觉到“无债一身轻”。如果微信的工作群中有必须要通知你的信息的话,我想一定会有人用电话通知你,或者直接@你。恰巧这种情况真是少之又少。

c.建立自己的线上资料库

这一点在作者的书中并没有阐述,是我加进来的。

随着信息资料的越来越多,云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网速越来越快。大批量的资料一定要储存在线下硬盘上的需求其实是越来越少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其实都可以存在线上。很多平台也都会提供云储存服务。

我们最常用的自然就是百度网盘。主要是每年只需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得到大量的空间,甚至可以把电脑中原本并不常用的资料传输到网盘上进行保存,让本地硬盘腾挪出更多的空间。这样即方便了自己,也便于将一些资料分享给别人。

当大部分的资料都存储在线上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设备都可以访问到了。也不会再执着于一定要将硬盘随时带了。

第三步,兴趣爱好的方式转变

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载体和享受方式是可以进行转变的。

a.数字化管理

拥有许多藏书看起来很美,但真的会去看吗?

我曾经很热衷于买某本动漫杂志,而每次随书赠送的CD都会有当季最热门的影视歌曲。那是的我还会购买那种专门用来摆放CD的架子,每一盘CD都会用塑料壳装起来。像展示柜一样的摆放在房间里。还会各种想着法子对它们进行分类。

除了这个之外,还很热衷于购买畅销书和热门剧的原作小说。常常一本还没看完,下一本就已经在我的购物车中了。

不知不觉中,家里就囤积了各种东西,这些东西在搬家的时候会变成噩梦。随着东西越来越多,你对它们的使用率也会越来越低。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歌曲可以在网上免费下到,或者支付一点会员费就可以当你想听的时候就能听到高音质版的。对于那些习惯CD唱片的人来说可能没有所谓的“实物感”,但对我来说并不在乎。因为反正当时买的也都是盗版资源,真的有收藏价值吗?

从实体转移到数字化之后,这些东西就不占据我的实体空间了。要知道虽然CD每张都很薄,一旦积少成多也是非常可怕的。而且听完之后还要放回原处这样是非常麻烦的操作。

现在手机都有了在线听音乐的功能,可以随时随地的听到自己想听的音乐才是可以掌控的生活。

书籍也是,虽然最早将书籍电子化的尝试是亚马逊先开始尝试的,他推出的电子阅读器kindle现在依然风靡全球。但随着国内的图书市场的成熟,许多图书平台也把旗下的很多畅销书做成了电子版来进行贩卖。可以在手机上下载到本地进行阅读,如果为了有“看书”的体验的话也可以有电纸书阅读器进行阅读。最重要的是,它们不会随着内容的增加而占据越来越多的生活空间。

将整个图书馆综合在一部设备中,反而更方便阅读

b.利用出租物品和二手交易平台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平时几乎用不到,但是几年总会用上一次的东西。比如:礼服、旅行用车、数码相机等等。

如果是繁琐要参与正式宴会的话,自己还是要常备一件正式服装的。但是参加这种宴会的频率是一年一次的话,那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准备一套正式礼服了。每年的体型不一定都相同,下次穿不了的话会非常的尴尬。

现在服装租赁的业务也逐渐的在各地展开,甚至在网络上你都可以很方便的租赁到了,用完之后再通过快递送回,就是这么方便。还不用考虑清洗和定时整理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的妻子在与我的婚礼上,穿的就是租来的婚纱。完全不用考虑事后的放置和处理的问题。而我却特地去定制了一套西装,结果除了那天穿过之后就一直在衣柜里放着。每天打开衣柜的时候都陷入了某种对物件产生愧疚的情感之中。

车辆其实也是可以租用的。现在买一辆车并不是负担不起,但一系列养车的成本会让人非常头疼。住在大城市的白领来说真的需要一辆车吗?上下班被堵在途中的情况可一点都不好笑。上下班的通勤还是地铁与共享单车会更加方便。当然距离工作地点比较远,或者位置比较偏僻无法用公共交通到达的则不在这里的讨论范围内。

我们购买车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派的用。但大部分时候车辆都是闲置在家中的。无论是谁都无法做到家用车每天12小时的使用频率,那么以使用为主的目的来购买车是不是有点太过于浪费了?

使用频率不高的话,去租一辆车,或者用出租车/网约车来代替不是更好?使用完毕之后还不用担心其他的问题。

如果你真的要踏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的话,先用较少的费用去租用一个回来进行试用难道不是一个风险更小方法吗?

说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我一直很沉迷于特斯拉的Model3这辆车。最近价格从35万降到了29万,是不是可以入手了呢?但是它是新能源车,我家并没有可供充电的方法。网络上此类事情的报道也一直都有,但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最好的验证方式当然是买一台回来看看。

特斯拉汽车的租赁业务

可是这个价格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当下我选择了特斯拉官网上的租赁服务,这可以让我先试用一个月,证明它对我的生活是否会造成困扰。一个月的租赁费用并不低,却避免了一次性大量的支出,且也让我体验到了这台梦寐以求的大玩具。让我对是否购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很多人都有一个摄影梦吧。都想拿着炫酷的单反拍摄出一系列带有艺术气息的照片或者视频。但是这个领域开销巨大,产品更新又非常的快,对仅仅想体验一下的人门槛非常的高。不过单反设备是可以租用的,大约几百元就可以租用个几天,这对于只是为了出门旅行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更关键是可以看清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领域。

租用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减少物品的闲置率,让经常使用的东西留在身边。随着常用物品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对其使用的技巧自然也会越来越娴熟。不知不觉中就会成为了某个设备的使用大师,那也不正是一件好事吗?比如:手机摄影原本是被主流摄影界嗤之以鼻的,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手机摄影也成了一门学问。

当然买入好的设备,觉得不适合自己的话再折一点价格转卖掉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差价变相等于是租用设备的价格了,或者算是学费也无不可。

随着“闲鱼”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兜售自己的二手物品,让它们在更适合的地方发光发热。我现在玩的主机游戏大多都是购入二手游戏,通关后再以差不多的价格售出。既不占用家中的空间,也能适当的回血。

c.美好回忆要适当

大多数人都会珍藏很多人生回忆的旧物吧。有的是自己买的,有的是别人送的。从内心来说一直保留下来的人也有不少吧。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旧物的意义吧。看到这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但是这些东西只代表了人生的一个阶段,随着这个阶段的完结,这些旧物真的有用吗?所以我们真的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些不断的在刷新存在感的旧物。

有时候我会想:我死掉的时候,这些东西被当作垃圾烧掉的话那还好。如果一旦里面翻出什么羞耻的黑历史的话,岂不是会成为子孙的笑话遗留千年?

作者给予的处理方法是,用相机给旧物拍照,然后怀着感恩的心情将它们处理掉。把照片存在电脑里,设置成屏幕保护图片。一旦休息的时候,电脑进入待机状态后,过去的旧物就会在屏幕上播放,过去的回忆会再度充斥着内心,工作的疲劳很容易消除掉。

不过处理旧物这种事还是由本人来做比较好,尽量别委托给其他人,保不定其中有什么机密或者黑历史。

总结

到这里为止,本书可以讲述的部分就结束了。当然书中还有更多的足以让人捧腹大笑的小技巧和日常小故事,如果有兴趣去看原著的话还是希望各位去看原著,一定会改变你的生活观念,或者让您发出会心一笑。

我们来总结一下书中的精髓:尽量便捷的生活给思维和心情让出更多的空间。从减少身边的无用之物开始,让内心的压力逐渐的减少,最后过上可以自己掌控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面临着选择,这些选择也都消耗着我们的精力与决断力。越是优秀的人越是会把精力和决断力放在关键的时候,那么让身边可选择的余地变少就是最好的方法。

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的橱柜里的T恤都是相同款式的,APPLE公司已故的CEO伟大的乔布斯也一直是同一套打扮出现在众多场合。他们无疑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却尽量把生活中的选择简化到最小,不正是为了可以把重要的选择放在至关重要的事情上吗?

当你每天醒来看到或者想到有那么多没有使用过的东西还存在着,无形中就开始调动思维“是否要使用”的情况,如果要使用的话,那么使用哪一个呢?这些扑面而来的选择都会一次又一次的消耗我们的精力,将昨晚好不容易消除的压力再度进行叠加。如果每天一早就陷入这个循环, 我们哪里还有精力去思考重要的事情呢?

本书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脑部精力消耗。

我们真的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吗?那先从掌控自己的生活开始吧,减少身边的无用之物,精简自己的生活,那是迈上“掌控”的第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