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0人  曾照花间

在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当中,林先生对苏东坡的喜爱尊敬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喜爱、有愤怒、有悲哀、有快乐的多面苏轼。

如果放在现代,苏轼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网红,他的性格是真的放荡不羁爱自由。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给后世留下了无数文学瑰宝。他在其位谋其职,爱戴百姓,关心民生,是一位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政治家”。他生性旷达,幽默风趣,流传下许多轶事,斯人已逝,但是他似乎一直未曾离去,还活在无数人的心中。

在众多多产的文学作者中,苏轼留下的经典之作太多。

有被贬岭南犹自乐观之作“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有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悼念亡妻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有清雅闲适自得其乐之作“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慨人生淡泊如水之作“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还有路遇风雨乐观旷达之作“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这些著作反应的不只是他的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更体现了他的内心,他的思想。

苏轼的无数名篇中,一首《定风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第三个春天时,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苏轼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待到风雨过后,挥毫写下这一名篇。

这首词不单是写在春游时遇到的风雨,更是暗喻苏轼政治上的“风雨”,面对被贬,苏轼没有悲观消极,而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气磅礴,吟诵着这句词似乎可以看到词人身穿蓑衣,狂风骤雨犹自拄杖而行,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待到风雨初歇,本以为描写会是历经风雨后的志得意满,但是苏轼没有,料峭春风中,他看着逐渐西下的斜阳,内心坦荡,只是写下了自己此刻平静无波的心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将他旷达乐观,超逸豪迈的人生态度描刻画的入木三分。

评价一个人时,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

林语堂先生对于苏轼的喜爱无需置疑,但是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对于苏轼的政治对手王安石一党的描写略失偏颇,有种偶像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的感觉。全文对于王安石一党口诛笔伐,没有任何表扬称赞的地方,作为新政推动者,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措施弊端明显,但是他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鱼肉百姓,而是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在这一点上,我想需要从多方面去了解王安石才能最终给他定性。

人总是多面的,苏轼是个多面派,王安石也一定会是个多面派,不管多么穷凶极恶的人,在他的内心一定会有一处柔软的地方。对于现今的人来说,不也是这样吗?

想要了解苏东坡的一生,《苏东坡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读完此书后,也需要更为广泛的去了解苏轼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体会苏轼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也需要更全面的了解王安石的一生,避免一叶障目形成刻板印象。

人生风雨不断,不管是狂风骤雨还是微风细雨,我自是想像东坡先生那般,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