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1世界经济正常周期(二)
美国通胀率始终在高位,增长又不稳定,贸易战还后劲不足: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已经用尽了大多数调控手段,美国经济还是没能恢复高增长。
这个时候,总统决定换“药方”了。他找来的参谋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叫蒙代尔,后来拿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蒙代尔的观点,和“新经济学派”刚好相反。
他讲: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国家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美国经济之所以会在1973年之后反复波动,就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宽了。
里根现在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大力减税,减少监管;
二是提高银行利率,减少货币供应。
企业的纳税负担轻了,就有余力增加投资、雇用更多员工,经济就能恢复活力。
货币供应量少了,通胀率就会降低。“滞胀”问题也就解决了。
蒙代尔并不是完全不要调控啊,他只是怀疑“新经济学派”那种乐观主义的基调。
在海勒和席勒那里,政府是操作经济“永动机”的人,是要通过主动按下按钮来维持最优状态的。
而在蒙代尔看来,政府最多就是给机器室看门的。
设定好税率和利率之后,“门卫”就该离开了,机器自己会转起来,出现问题也会自己调节。
这种观点比较接近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它更信赖市场和企业的自发作用,而不是政府介入。
在当时的欧美国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还有担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的格林斯潘,都持有和蒙代尔类似的看法。
既然事无巨细的干预失效了,那就试试让市场自己起作用呗,说不定能有奇效呢?
“冷战”后期著名的“里根经济学”,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里根经济学”在美国持续了大约20年时间。
它的影响还扩散到欧洲,英国“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就是以“里根经济学”作为模板的。
从效果上看,美国经济的确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强劲反弹,并使一般民众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准。
不过,这种反弹依然是无法持续的。
因为富人成为了减税计划的最大受益者,美国的贫富分化状况,从里根任内开始一路恶化。
里根政府竭力增加国防预算的决定,则造成巨额财政赤字,还压缩了社会福利开支。
为了维持表面上的繁荣,美国政府开始利用高利率,引导全世界的“热钱”进入美国股市。
这种情形,看上去的确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却造成了金融投机极度泛滥的后果。
而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在美元强势地位的影响下,进一步走向了凋敝。
到了2008年,金融泡沫终于被戳爆,经济周期律再度以冷酷的姿态登场了。
事实证明,蒙代尔的“药方”和“新经济学派”一样,都不足以带来长期高速增长。
反复波动才是世界经济的常态。
与其认为战后繁荣的终结是一种突变,倒不如认为,世界经济只是回归了它的正常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