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航不绝
贡航不绝
“浩渺沧波隶九州,贡航不绝大琉球。”中国明清的藩属国琉球王国,位于中日朝和东南亚之间,古代号称“万国津梁”。琉球人吸收中华文化是主动的,积极的,与中国沿海各省一样,他们的信仰也是妈祖。17世纪中期以后,琉球王国陆续编修了《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等3部官修史书,里头记载琉球有三大天妃宫,就是妈祖庙。
妈祖是闽文化圈的代表性神祇,以莆田为中心,扩展到全国沿海地区乃至周边国家,上升为宗藩交流中的“钦定”神祇。海上护航,尤其是保护使臣平安的相关事迹,非常有影响力。通过琉球的妈祖信仰的逐渐官方化,反映出民间信仰与政府教化功能的合流。“由闽入琉”,妈祖信仰以民间文化一跃成为跨国界、跨阶层的宗藩交流仪轨,显示出外交意义。
琉球王国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也与妈祖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中国的海神文化,以“妈祖”信仰尤为著名,“妈祖”亦称“天后”,“天妃”等,妈祖信仰广泛流传于福建、浙江、广东、山东、台湾等中国沿海地区。风色云光随隐见,赤云神化象天妃。妈祖作为沿海人民乞求平安福祉的保护神,以闽文化为中心向周边国家辐射,其影响所及远至日本、琉球、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琉球人习惯将“妈祖”称作“天妃”,妈祖信仰承载了中琉两国的宗藩友谊,见证了五百年上下的中琉宗藩交流史。天妃灵应相关事迹,在使臣文录中,多有记载。我来不作多求想,试出神光变现看。册封过程中的天妃祭祀仪轨,在琉球名臣程顺则《指南广义》中有详赡记述。明清“海丝之路”背景下的妈祖信仰,经历了“由闽入琉”、“由民及官”的历程,显示出宗教社会学意义及文化交流之功用。
明清时期多次实施海禁,琉球是为数不多可以与中国交通的地区。琉球与“海丝之路”战略枢纽城市,曾经的琉球入华口岸福州有着深厚渊源,古琉球国无疑是历史上“海丝之路”的重要沿线国家。琉球自明代纳入中国藩属国行列,两国关系十分紧密,在宗教民俗等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起源于闽地的神祇“妈祖”在琉球被称为“天妃”,是中琉两国共同信奉的海神。
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由中国出使至琉球,需要妈祖保佑。坐安民物由修己,默合神明为天妃。册封属于“天赋神权”,所可依赖的是“朝廷之威福”与“鬼神之阴骘”。所谓“鬼神之阴骘”,在海上指妈祖信仰。郁郁神香满,奕奕彩云浮。在传统社会,神仙信仰往往被视为“祭神如神在”的精神寄托,濒临绝境能显示出其巨大的心理作用。册封使,朝廷命官,天佑之人。
嘉靖年间册封使陈侃《使琉球录》,记述“海神”灵应事迹甚多。对于妈祖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其记载:出使琉球等国者,给事中、行人各一员。假以玉带蠎衣、极品服色,预于临海之处经年造二巨舟。中有舱数区,贮以器用若干,又藏棺二副,棺前刻天朝使臣之柩,上钉银牌若干两。倘有风波之恶,知其不免。则请使臣仰卧其中,以铁钉锢之,舟覆而任其漂泊也。《使琉球录》,妈祖文化重要著作。
花移陆海春常在,楼接神山月不倾。海上封贡之行,峰回路转,险象环生,读之令人心惊。陈侃《使琉球录》对此,还有一段颇有意味的评述:大祗航海之行亦危矣。凡亲爱者为之虑靡不周。有教之以舟傍设桴如羽翼者,有教之以造水带者,有教之以多备小舠者。欲问海神事,悠悠空白云。殊不知沧溟万里,风波莫测。凡此举不足恃也,所恃者唯朝廷之威福与鬼神之阴骘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