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思导图读书会2019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2019-01-09  本文已影响6人  心阳青青

【品思共读共好读书会】3/50

书    名: 《woop思维心理学》

作    者:加布里埃尔  厄廷根

读书人:张爱青

主持人:赵小师

《woop思维心理学》,它是一本关于“愿望”和“实现愿望”的书,作者加布里埃尔 厄廷根花了20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简单而令人惊讶的理念:追梦路上的障碍,其实是实现梦想的台阶。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一、分享的意义

1、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有的人的2019年的个人规划已经制定好了,有的人的个人规划还在进行或者修改中,我想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去实现我们的梦想。因为作者说过了,梦想无法实现?WOOP一下

2、作者加布里埃尔 厄廷根,她的个人魅力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厄廷根教授花了20年的时间只研究一个乐观主义主题即心想,真的能够事成吗?非常欣赏作者的科研态度:专注、坚持、真诚。在一个领域深耕的精神。

3、我想拓宽一下大家的视野,这个视野是360度而不是180度哦。当然,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说,我越来越喜欢用黄金圈模型,比如我今天的分享就是运用这个模型来分享的,但是我不知道,它是如何被发现是有用的。而这本书,它会告诉你,woop这个工具是怎么发现的,它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分享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中年男人总是盼着中彩票大奖。他幻想着——要是能中几百万美元的话,那简直太棒了。“那样的话,我就什么烦心事儿都没有了。”“那时我就能住在大别墅里,再也不用担心车贷,so easy还能买很多新衣服。”,“那样,我的样子就焕然一新了,我就能约到美女,然后呢?我们可以坐飞机去巴黎看风景,在五星级餐馆里享受美味佳肴……想想就很乐的样子”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他一直没有中奖。他还在等,还在憧憬。一年过去了,好运依然不肯降临。终于,他绝望了,这时他向上帝祈祷:“上帝啊,求求你让我中彩票吧。你为什么不肯降幅给我呢?你为什么跟我作对?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呢?”令人吃惊的是,这时天上飘来一个人影,随之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是上帝,他开口说话了。上帝又气又急地说:“你倒是去买张彩票啊?!”从这个夸张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这个人一直沉浸在憧憬梦想成真的情形中,而不知道还要行动?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的声音就是“心想,就能事成”,“只要保持乐观心态,好事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乐观的人更健康、更有活力、更有成效等等”。

    提到乐观,我们就不得不提积极心理学,是以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为代表的一个团队。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如希望、乐观、感恩、美德等等,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对乐观主义的定义是人基于以往成功经历上的,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包括现在我们也还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以至于忘记了乐观主义的不足是什么?或者有人惊讶的说到“乐观主义也有不好的地方”。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呈现出的是黄粱美梦、乐不思蜀这样的乐观主义。所以作者指出,塞利格曼的观点似乎正确,却并未抓住乐观主义现象的实质。因此,作者进一步将乐观主义分成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以过去经历为基础的乐观期待;二是以愿望和欲望为基础的、无拘无束的憧憬。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这两个方向中,第一个方向就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方向,也已经有相应的结论。例如,人如果根据以往经历、对自己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做出了较为乐观的判断,那么他们就会付出更多努力去实现这一愿望。而第二个方向,就是作者要做的研究即类似的憧憬或者黄粱美梦是否有助于真正实现幻想呢?与过去经历相脱离的异想天开的幻想,是否能够促使人行动起来实现他们的梦想?

作者认为:1、梦想与期待在实际影响方面是一样的;

2、任何形式的积极心态似乎都是必定对人有帮助的。作者就这两个假设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25名肥胖女士。实验的过程,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说了,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一年后,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减肥成功的女士,比那些不太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减肥的女士平均多减掉了26磅体重。这个结果就应证了作者的假设。而在这个实验中,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不考虑她们基于以往经历所做出的判断的话,与幻想自己的减肥效果不太乐观的那些女士相比,那些对瘦下来持有乐观态度的女士平均少减了24磅体重。从而,得出“心想”并不能促成“事成”,反而阻碍了梦想的实现。这个研究结果在1991年就发表了,但是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因为我们更加相信“以积极心态看待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甚至有人反对作者,认为作者的结论是“伪科学”,但是作者说,“我知道,我不能依仗前人的研究成果,只能勇挑重担,像垒砖一样一个研究一个研究地做下去,直到把全部研究发现、建成、站住脚。”接下来,作者花了20年,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进行了观察。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在与以往的经历脱离的情况下,乐观的幻想 、梦想、希望,并未转化为动力、进而促使人行动起来、活得更加积极,反而变成了阻力。

    如果作者的研究到这里的话,那也就是证明了异想天开的幻想对人是无益而有害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接下来,作者又回到起点,思考:幻想是否就是毫无益处的呢?人们是不是应该戒除乐观的幻想,对沉湎于美梦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弗洛伊德就指出,乐观的幻想会在短时间内令人感到愉悦,但长此以往,人的个性发展就会收到妨碍,并且会产生焦虑情绪及其他神经质行为。针对幻想有很多的好处,作者的观点:幻想有很多的好处,但也因条件而论。也就是说抛弃幻想是不对的,同样,盲目地认为只需幻想就能达成心愿也是不对的。作者接下来的思考就是: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作者就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比如,高跟鞋的实验。研究对象:164位女大学生。研究方法:调查问卷。实验过程:随机分成两组。从而,得出一致结论是:乐观的幻想能够帮助我们放松,乐观的幻想会降低人的行动的动力。所以,作者接下来的思考是:我们的思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让人变得懈怠。作者基于此有了一个新的假设:对未来的憧憬是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了人的认知——我们是怎样感知周围世界的。在幻想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想象出来的未来情景中自娱自乐;在幻想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也受到了欺骗,对想象中的情景信以为真。对大脑而言,幻想取代了行动,跟真的一样。已经证实的是,在头脑中模拟体育活动也会导致呼吸和心跳的变化,跟真正参加了体育运动一样。因此,很多人都会以为憧憬会促成愿望的实现,其实不然,它反而是实现梦想的阻力。因为在幻想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会受到迷惑,以为成功已经是囊中物,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失去动力和劲头,无法将梦想真正付诸行动。所以说,要实现梦想,不是抛弃乐观的幻想,而是将其改进、完善,好好利用,用它来对抗梦想路上的障碍。作者假设,让人行动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心怀梦想,然后立刻将阻碍梦想实现的现实放在他们面前。将这二者的对峙称作心理比对。将其做为一个工具,唤起人行动的动力。所以,作者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都随机分成几个组如:乐观幻想组;现实障碍组;心理比对组即先乐观幻想,后现实障碍;逆序比对组即先现实障碍,后乐观幻想。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作者观察到一些现象:1、在被测试者做“心里比对”的时候,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上我们就能看出来,他们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反应就像有了顿悟一样:眼神亮了起来,身子也在椅子上坐直了。这是一种罕见的、放松与专注并存的状态。所以作者怀疑,“心理比对”并不仅仅是在显意识层面发生作用,它还进入了人的潜意识层面,重塑了人们看待现实的方式。这种潜意识层面的知觉改变,在人们感到愿望可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促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在这里稍稍补充一点就是:什么是潜意识?我们可以看一下PPT,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并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什么是潜意识呢?就是你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控制不了的现象。其实,潜意识理论基础来源于巴甫洛夫与狗的实验研究。巴甫洛夫观察到,给够食物时,狗会流口水,这一反应。在这里,食物对狗言,就是一种刺激,接着巴甫洛夫在给狗食物时,先铃声后食物,这样的多次练习后,发现,只给铃声,狗也会流口水。巴甫洛夫认为自己是生理学家,而不认可心理学家,那是因为,巴甫洛夫关注生理反射即给一个刺激S(Stimulus),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R(Response)。当巴甫洛夫关注生理反射时,其实这一反射同时还包含几种心理条件反射如认知反射、行为反射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反射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射,即当狗一听到刺激(S)铃声时,在大脑中就形成积极情绪反射(情绪E),接下来才是预期进食行为(反应R),并观察到它的摇尾、作揖等快乐体态语言。再举个例子,怎样获得不失去的快乐?S-E-R从而可以达到自动运行的程序,从而这些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心里比对”是在潜意识层面上来工作的。

2、作者还看到一个现象:“逆序对比”——先想象现实,后想愿望或梦想——不会在人脑中形成“你得克服这个障碍才能实现那个梦想”

对于这个现象呢?其实,这个也可以用S-E-R来解释,当一个人在大脑中,形成的都是消极的情绪时,同样会形成单向思维,也就是说视角变小,无法做到多角度,所以就根本很难想到乐观的幻想或者一个梦想了。作者通过对心里比对的一系列研究,得出心里比对的作用小结为:1、可以强化积极反馈。能让人深刻理解他们的愿望,然后帮助他们振奋精神、制定计划去实现其愿望和梦想;2、作为一个自我调控的工具,一是在愿望讲得通时让其快马加鞭,二是在愿望不合理时抽身而出。3、可以形成一个纽带,在未来和障碍之间,但是其次序是固定的:必须是先想到未来,再想到“现实”。在“未来”被唤起时,“心里比对”就会立刻把“现实”浮现在脑中,这个过程不是我们的显意识能够注意和控制的;4、心里比对还能让我们快速的感知障碍并找到克服障碍的应对方法;5、心里比对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的东西去惠及大众。所谓的“元认知策略”就是帮助人们了解或者感知自己的想法和心理影像的一种策略。

作为一个实用工具,心理比对已经很好了,但是作者还希望能够好上加好,恰巧的是作者的丈夫彼得 戈尔维策提出了“执行意图”即围绕实现愿望这一目的打造明确的意图。这个有点不好理解,用伍迪 艾伦的名言:“如果你想让上帝发笑,请告诉他你的各种计划”约翰 列侬“生活就是在你忙着做计划时降临于你的一切”。我们来举个例子,通常一个人若想减肥会想出类似于下面的计划:一、少吃;二、多运动。你看,这看上去像个计划吧,也好像有步骤似的。但是研究显示类似的计划是无效的——对实现目标来说没有任何帮助。这种计划仅仅是把需要的行动做出了概括,而把所有重要的细节一股脑地忽略了。你何时做运动?在哪运动?怎么运动?什么东西少吃?少吃多少?也就是说,一个有效计划应该清晰阐明行动的细节、地点以及方法。彼得教授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次以大学生为测试对象的研究中,他们给被测试者布置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圣诞夜过后两天提交一份假期情况的报告。他们要求一组学生详细说出自己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写报告(做出明确的计划);另一组学生则没有这个要求。结果,在将时间地点方式制定了明确计划的被测试者中,有71%的人给研究人员寄回了报告,而没有明确计划的被测试者,只有32%寄回了报告,是后者的两倍。你看这种简单的干预行为,却导致了双倍的目标完成率。这种针对如何实现目标而制定计划——执行意图(你找到一个想去实现的目标,说清达成它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方式)——效果将大大提高,但是也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制定计划必须是“如果……那么……”或“如果……就……”形式即“如果出现了X情况,那么我就做出Y反应”。举个例子,在刚才的减肥的目标中,第一步,应该把“少吃”改为“如果已经吃了1500卡路里的食物,我就不能再吃了”;第二步,“多运动”改为“如果现在是星期一早晨,我就要上班前先去运动。”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进一步看书罗。

作者说,作为元认知策略,“心里比对”和“执行意图”是互补的。我们早已经看到,“心里比对”是在人的头脑中将“未来”和“障碍”联系到一起,从而在认知层面上让你做好实现愿望的准备。那么,如果在障碍出现的时候,你能明确地投入精力,以预先制定的方式去应对,效果会更好。作者同样就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做了大量的实验。有一天,在一次研究中,WOOP(即愿望、结果、障碍、计划四个字母的首写出)突然蹦出来了。

接下来呢?我要介绍WOOP的做法:

事前准备: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保持身体舒适,以便集中注意力。首次做的时间是15-20分钟,如果熟练的话,大概几分钟。

1、W:愿望或心事。放松、深呼吸,想一个愿望或牵挂,虽然有些棘手但你觉得能够达成。如果你在同一时间内有好几个愿望,那就选一个对你而言最重要的,然后把这件事放在思考的中心。

2、O:结果。你实现愿望或解决心事之后的最佳结果是什么?想象一下这个结果,将它放在思考的中心。用心思考,尽量生动形象地想象这件事的相关情况和经历。任思绪驰骋,不要有顾虑。不要急,慢慢来,要是喜欢的话,可以闭上眼睛。(画面感+可视化)

3、O:障碍。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顺利。你自身的阻力是什么?真的吗?找到那个妨碍你达成愿望、解决麻烦的最严重的、内心的障碍。这个障碍里最关键的想法和行为是什么?是不是某种习惯或先入为主的想法?在思索障碍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外部寻找,在这里,作者说,如果外部障碍过大,我们就不会认为此愿望是“可以达成”的了。在筛选障碍的方法:深挖细剖,找到那个对你来说最关键的障碍。这个障碍可能是某个行为,某种情绪,某种观念,某种冲动,某个恶习,某种猜测,或者某个愚蠢而无用的行为。找到这个障碍后,然后放在思考的中心,尽量生动形象地对其相关情况和经历展开想象。

4、P:计划。接着制定一个“如果……那么…”计划:“如果障碍X出现了,那么我就做出Y反应”然后将这个计划重复一遍。

以上说的WOOP的做法是在大脑中进行了,如果手写的方式的步骤就是:

1、拿起纸笔,写下一个最近的愿望或想法:3-6个关键词
2、现在想象一下愿望实现时的美好前景:3-6个关键词
3、接下来,思考一下,夹在你和欢乐结局之间的障碍;
4、现在列出另一个好处
5、再列出另一个障碍
6、然后再列出一个好处
7、在来一个障碍(摘自《成功,动机及目标》一书)

以上的方式都WOOP的做法或步骤。这里也分享一下书中的模板和我个人的一个应用。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接下来呢?我想分享一下,作者关于WOOP的建议:

1、醒来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你会感觉到,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着你度过这一天。这就是你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毫不费力地改变你的感觉。

2、将WOOP随身携带。随时调整你的愿望,不断发觉更新、更深层的愿望,因为在我们的前进路上,没有单一、“正确”的障碍,所以要深深的思考:你内心的障碍是什么?

3、用他或她最看重的愿望做WOOP。主要应用于亲子关系的教育。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一下WOOP教育孩子的例子。我曾经问一个小女孩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达到:“我想当一名舞蹈家”我问了她这个愿望的最佳结果,接着就跟她一起想象其障碍。“障碍嘛”她说道,“就是我从学校里毕不了业,这样就不能成为舞蹈家了”,然后作者帮她深挖了一下:

“妨碍你从学校里毕业的是什么呢?”
“我学习不太好”
“为什么不好呢?”
“因为我数学和英语学得不好”
“为什么呢?”
“因为我总不做作业”
“你为什么不做作业呢?”
“因为我下午放学后就是看电视。”

障碍找到了——下午看了太多电视。接下来就简单多了,制定一个“如果……那么……”计划。如“如果我下午开始看电视了,那么我就关掉电视,去做作业。”如果我们是以“做更多作业”为愿望,那么这个孩子是不愿意做这次WOOP的。而以她所看重的愿望为起点(并且她愿意围绕这个愿望展开乐观的幻想),她就能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看电视”这件事,亦即妨碍她实现愿望的因素。作者说,在孩子们中间推广WOOP。你用的越早,其效果就越大。因为,如果将其养成的习惯,可以锦上添花。

以上呢?通过对这本书的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的假设心里比对对人的帮助,以及验证心里比对的作用,发现心里比对是在潜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为了让行动更好而添上锦上添花的“执行意图”,从而,在实验研究验证的过程中,最终形成WOOP的过程。

三、个人的心得体会

1、WOOP这个工具,其实是让自己的幻想可视化、潜意识化,达到自动运行的操作过程,而这个方法就是“练习WOOP”,正如文斯 隆巴迪说:“练习不能带来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带来完美。” 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真正的达到自动运行的状态,进入潜意识,才可以更快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可以掌控的人生;

【品思导图读书会】3/50——《woop思维心理学》

2、前段时间在《见识》这本书中提到,爱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作者吴军总结的第一条,就是爱因斯坦善于提出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而提出一个好问题,其实,就更接近真理与真相。其实,做科研也是这样的状态,关键在于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你会从360的角度中,你会从那个角度来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科研而言,我认为,不只是实验室,研究所才要科研,而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的素养,基于这样的认知,所以我愿意在这里和大家来分享这样的一本书;吴军总结的第二条:爱因斯坦喜欢做白日梦。爱因斯坦在脑子里进行充分的想象,然后呢?会从中总结规律。这是与黄梁美梦的那些人不一样的地方。在说到这点的时候,你有没有联系到,本书的作者,其实也就提出了一个好问题,那就是如何发挥黄粱美梦的优势?如何真正的实现“心想事成”?通过作者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后,将乐观主义分成了两个研究方向即一是以过去经历为基础的乐观期待;二是以愿望和欲望为基础的、无拘无束的憧憬。第一个方向,已经有了成熟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即“这种期望会促使人付出努力并取得实际成效”;而第二个研究方向就是黄粱美梦,作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调研,提出研究假设和不断的验证假设的过程中,找到WOOP这样的工具,通过WOOP又将黄粱美梦拉到第一个研究方向即基于过去经历为基础的乐观层面上来,从而又可以实现“期望会促使人付出努力并取得实际成效”。这样的结果就给人一种可信的理论支持;

3.通过阅读,我也对科研再次产生兴趣,想从中去寻找关于青少年与WOOP的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可以通过可以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形成新的假设,然后不断的验证假设的道路上行走。

4.关于读书,看过这样的一段话:从使用角度而言,人类的认知是严重依赖于模型的。读书可以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现在所使用的模型是什么?自己使用的模型局限在哪里?这些模型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通过不断的理解和掌握新的模型,使我们的认知达到新的层次,这就是读书的非常具体的意义之一。这其中代表两种迁移能力,一种是从A模型迁移到B模型的能力,另一种是从认知(模型)迁移到实践的能力。通过在准备这次分享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例如,在以前,觉得读书会的分享,我只会选择我感兴趣的,可能只是有选择的去听,但是从今以后,我希望自己尽一切可能去听所有的分享,因为这之中,能吸收不同的模型,还能从360来看问题,比如这本书,我是从科研的角度做的这次分享,对这个WOOP模型应用多了之后,我想,我也可以从应用的角度来分享,或许大家通过阅读会有更多不同的角度;

最后,分享作者的结束语:我希望大家也能经常问自己:1、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妨碍你实现愿望的是什么?谢谢大家。

【反馈】

  1、周芳芳-17-河南的收获心得:

听了张老师的分享,有以下感悟:1.人生都是在执行意图,有效的计划里一步步往前的。这与未来蓝图很像,都是将未来可视化,图像化,不过未来蓝图最后的立足点在给别人带来幸福来促进实现自己的幸福上。

2.woop醒来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如果能将自己的愿望拆分,每天都能将自己的小份愿望一点点实现,并一点点找到,进而破除出现的障碍,那么一年后的今天最好的结果一定会出乎意料。

3.喜欢羽生结弦的那句话,我们面对一个挑战,刚开始肯定很难做到,那就鼓足勇气做到能做到为止,而做到后更要不断精进,继续做到完美,甚至完美过后做到无论做几次都能完美。着手的每件事都该这样去尝试,去做。

最后特别感谢张老师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2.李燕-25-天津

WOOP思维工具:

[太阳]“心理对比”

在行动之前,思考三个问题:

愿望是什么?

这个愿望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障碍是什么?

[太阳]“执行意图”——围绕愿望的实现,打造明确的意图,“遇到了某种具体情况,怎么做”。

WOOP思维工具像一张活地图能够:

[太阳]瞄准目标(愿望)[太阳]避开堵塞的路段(障碍)

[太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计划)

3.赵小师的感受

爱青老师的分享真的是三有品质:有声、有文又有图,能够深入浅出,并能联系自己的个人实际。

4.张爱青的分享后感受:

      我觉得,今天的分享,其实,有些偏大众主题――从科研角度来分享WOOP这个工具,怎么来的,它的理论依托是潜意识层,只有在人的这个层面,我们可能激发的内在力量更强,这是作者的体会,也是我的体会,可能照顾到自己比较多一些吧[偷笑][偷笑]也是爱自己的表现???大家的期望是应用思维,但是,我的分享理念是360度的,是不断构建自己的模型的,而要构建自己的模型及应用自己的模型,我想从碰撞,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的,与大家的预期不一样,也是一种碰撞吧!哇,我希望2019年跟随品思的星期三和小伙伴一起,碰撞认知,碰撞行为,碰撞情绪,从而真正践行边界的拓展,打开自己,丰富人生。

    在这里等待你的碰撞与交流,欢迎继续反馈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