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易逝文学世界文艺调频

记忆中那些灯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17人  亦然花开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是没有电灯的。那时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也是大人们、老师们描绘四个现代化时经常用到的词语。可见,电灯是我们心目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在小学高年级后,家里有了电灯。而之前我们用的主要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马灯和电石灯。

煤油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家庭大都使用煤油灯照明。好多同龄人应该用过煤油灯。

传统的煤油灯多为玻璃材质,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通常以铜制成,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筒则用玻璃制成。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这是一个可以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通过这个旋钮能够控制灯的亮度。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棉绳的下方伸到灯座内,灯头有螺丝绞与灯座相配合,可以把灯头扭紧在灯座上。灯座内注满煤油,棉绳便把煤油吸到绳头上。用火柴点着绳头,并罩上灯筒,便完成点灯的动作。

在农村的普通家庭,用的最多的还是简易的煤油灯。利用用过的墨水瓶或药瓶,先在盖上打一个圆孔,然后将牙膏或白铁皮制成的灯芯模插到圆孔里,用棉花或布条做灯芯,在瓶内注入煤油,用火柴点上就可照明。当然,在供销社还有卖的现成灯头,这些灯头用铁皮做成,不需要在墨水瓶盖上打孔,只要装在煤芯,直接放在墨水瓶上就可以使用。这种简易的煤油灯没有调节灯大小的旋钮,所以一般煤芯都比较长,盘在墨水瓶里。当灯芯用的时间长了,碳化了,就往上拉一些,然后剪掉碳化的那一截,灯就会变亮。灯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煤油灯的亮度,所以有的人做的灯芯就非常好用,而有的人因为用的灯芯材料不好,吸油性差,经常因为吸不上油而使越着越暗,甚至熄灭。

那时候点灯用的主要是煤油,我们叫它洋油。煤油供应是受到限制的,供销社不是一直都有,所以一旦听说供销社进了煤油,大家就会蜂涌而至,拿着各种各样的瓶子或壶,给家里积攒一些煤油,生怕错过了打煤油的机会。而用煤油灯也是要懂得节约的,煤随人走,不可能一个屋子一盏灯。

家里用的简易煤油灯一般都有一个灯架,最下面是是一个大的底座,通常做成各种漂亮的造型,有的还有镂空,非常好看。最上面是一个圆形的凹盘,可以把煤油灯稳稳地放进里面,不至于掉下来。放煤油灯的灯架那时很普遍,也各有特色,算是一种工艺品。后来随着煤油灯的消失,灯架如果没有特别收藏,估计也已经看不到了。

学校用的煤油灯是没有灯架的,白天上课时放在窗台上,晚上用时才放到自己的书桌上,用完再放到窗台上,摆成一排。由于桌上摆着的东西多,经常会有同学一不小心把别人的煤油灯碰到地下,瓶子摔破了,煤油洒了一地,教室里顿时一股煤油味。

上初中时,虽然教室里已经有了电灯,但由于灯是限定时间供电,每天晚上下了自习,教室里就会停电,大家就用煤油灯来照明,学习一会儿。这是一种常态,持续了好长时间。后来有了蜡烛,煤油灯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马灯

马灯是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照明工具,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

马灯必有马鞍。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可以起到防风防雨的作用。上面有一根铁丝提手,可以手提,也可以吊挂。

小时候我特别希望自己有一盏马灯,但始终没有能够如愿。爷爷家有一个马灯,晚上来我家时,经常会提着马灯来。我一看到马灯,总会找个借口,偷偷地提着马灯出去外面转一转,解解馋。后来有了手电筒,马灯也用的少了。现在想想,那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电石灯

在我们老家,电石灯也有人经常用,但大部分是下矿井挖铁矿石才用到。

电石灯的发光原理就是利用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点燃以后乙炔燃烧发光。电石化学名称为碳化钙,外观为灰色、棕黄色、黑色或褐色块状固体,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

有电石的地方,用电石灯的比较多。电石灯由于进水量不太好控制,燃烧时会发出嘶嘶的响声,加上电石中往往含有杂质,导致产生的乙炔气体不纯,臭气难闻,有时甚至着火。许多人怕危险,所以用的人不是很多。

电石灯形状不尽相同。一般用的是一个如水杯高的圆铁筒,一侧上面有一细铜管,管口可以喷出发长的火苗,还“咝咝”作响,可以把整个屋子照得亮亮堂堂的。

我家没有用过电石灯,但有几个邻居经常用。记忆中电石灯很亮,我也总想尝试一下,但因为没有办法找到电石,又怕危险,所以只能在心里想一想了。

现在,这些灯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销声匿迹了。但那段历史,还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始终无法忘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