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大于输出才有可能写出像样的东西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便再怎么努力的去突破,也还是很难破局。
就像诺奖获得者石黑一雄,一位日裔英籍的作家,虽然很小就跟随做外交官的父亲到英国生活,后来移民英国,但是他的作品里处处充满日式风情,而且相当浓郁。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一句话:写作就是回家。
莫言的小说离不开“高密乡”,迟子建的小说离不开“黑土地”,路遥、陈秋实、贾平凹的作品满眼都是“黄土高坡”……
所以说,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是体会不到这种感受的深刻的。
曾与一位写了有日系元素小说的文友交流“什么是日式风格”。
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读他们本土作家的小说。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小说不是。
小说就是一部民族的秘史。
这是巴尔扎克的话,被印在陈秋实《白鹿原》的扉页上。
曾经在几年前去日本旅行过半个多月,虽然目力所及都是与中文差不多的文字,甚至可以望字揣度其意,但是那种直面而来的文化差异却是特别大特别大的。
一千多年前由遣唐使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有那么一刻让我心里感到了冷。虽是暑期,天气极热,身体却很诚实——冷。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叶相似,味不同。然者何?水土异也。
真谛。
几十年间,陆陆续续读过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渡边纯一、石黑一雄、芥川龙之介、东野圭吾、岩井俊二等日系作家的作品。
日系小说给我的整体感受是逻辑性很强,各种关系都委婉中透着暧昧,人物刻画即精细又比较克制,有的作家把人物对话处理的相当简洁凝练,甚至到了极致。
在我读过的日本作家的作品里,几乎所有作家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都很唯美,有时候会让人生出这是“民族病态”的感觉,或许这也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质。
这是我对日系小说极粗浅的认识。
莫言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他创作灵感,余华说司汤达的《红与黑》曾给他特别多的创作启发……
所以,阅读一定排在写作之前。
或者说,写作之前一定是海量的阅读。
只有输入大于输出才有可能写出像样的东西。
最近才有的一个感受:写作与赚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写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