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哲思简友广场

观《犯罪心理》所悟

2020-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改变的迷宫

今天看了一篇《童年读书》的文章,对里面的一句话很有感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最大了乐趣”。这句话写出了建国初期喜爱读书人的学习背景,而我却不由自主的感叹当代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之丰富。

前天和朋友在一起聊天,讲到自己在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了?然后在分别扒拉了一下周围的朋友情况后得出一个结论,虽然大的分类很少,可是具体的种类很多。单论游戏这个大的分类,便有很多种,每一种所能够消耗的时间都是随着自身的“熟悉度”成倍增长的。可若说针对个人,还是有一些偏向,例如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和平精英》,最喜欢的电影是《熊出没》,最喜欢的综艺节目是《明星大侦探》,而最喜欢的国内电视剧是《重案六组》,最喜欢的国外电视剧是《犯罪心理》......

讲到《犯罪心理》,便会从内心涌上很多话,最明显的是它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透过这部电视剧,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人生的百态,看到了人心的发展。

初次接触这部电视剧是因为学习英语,可是解除第一次便因为其中破案的元素入坑很深,而后随着对其中人物能力的入迷,逐渐喜欢上分析行为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这种习惯代入了我的生活,也许会有人说,当然我在书中也看到过相似的观点:也许人行为背后并不会有特别的含义,可当习惯产生时候,便会探究每件事情发生的本质,这种习惯引导我去思考,思考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可通常情况下,对他人行为原因的分析并不会很准确,甚至会与现实背道而驰,因此《犯罪心理》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对我自己行为的分析。七年级学习《论语》时候,曾经了解到“五十而知天命”这个概念,当时的自己并不能够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内涵,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是人都知道事情是不能够勉强的,所以不用等到五十,基本上稍微知事了便会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当自己真的去分析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现,人本身是很难去与自身妥协,我们人生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不断的了解道理,从而合理分配自己欲望的过程,正如电视剧中每一位犯罪人本身的发展,他们每个人因为自身的成长环境产生了与常人迥然不同的欲望,这些欲望不被世俗所容,当他们不能够与自己妥协的时候,便会迫使自己走入世俗的对立面,进而引起了犯罪。

当然人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分析自己本身也是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在现实中哪怕是有一丝丝的关系都会导致情感的偏向,更遑论对自己的分析,总会不由自主的为自己找出很多不同的借口,这些借口阻拦了我们去探索内心的本质,即使知道这个现实,我们依旧不能够改变。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我沉迷于》《犯罪心理》,我希望能够透过这些主角的不断分析来提醒自己,客观现实是怎样的,内心永远不会欺骗自己,无论是否愿意面对,世事如此,我们只是需要一些勇气去正视它,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内心,谁还愿意接受它的。正如《犯罪心理》第二季有一位高中生,因为不愿意面对自己想KILL人的欲望,最终KILL了自己,虽然瑞德最终理解了他,可遗憾的是他没有理解自己,这样即使他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都会带着厌恶。

心理学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逐渐喜欢上了一些心理的与世界有关的知识,我希望自己能够看清一些东西,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达到,但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动力,不断的前进,不断的提醒自己,虽然我知道你懒惰,但同时我知道你向往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