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武韬》文启篇大意
题解:武韬第一篇为发启,第二篇为文启。我们可以看到了,开启这样一件兵道之争是多么慎重的事情啊。兵争其实是小道,安天下之道是大道。以文安天下胜于以武打天下。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本篇看似问防守问题,那意指什么呢?太公作了一系列的回答。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
不必过度忧虑,不必过度节俭,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施政合于自然造化,永远坚持合于时机而动的原则。圣人治理国家把握这样的原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这样周而复始,没有穷尽。
这个天下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自然能繁荣昌盛。这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天道自然作为,要明白天道之怎么作为,顺应那种作为,不能违逆天道,这才是大作为,并非无所作为。
优而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悠游自在,探求治国大道,寻求到治国大道,就要藏之于心,藏之于心,就要坚定地践行,坚定践行,就不必让天下人都知道。天不让天地万物明白天地运行的道理,而万物自然可以自然地生长,而天因此能长存。圣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从而能让天下心服于圣人的智慧。
解析: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并非藏私,而是不制造混乱。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思想是一贯的,但是效仿天道之运行。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
这里我们看到天下的形成,是聚起来的。看似是以人为单位,其实是家为单位。万国的产生是分封贤人的结果。我们知道周朝立国后,分封了很多的诸侯国。大多是宗族内的,部分是贤人,还有夏商两朝的后人。明白了这个天下的起源和结构,那就明白怎么治理天下了,这就是纲纪。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就不能干什么一刀切啊,搞什么统一政策啊,要合于本地的习俗,顺毛捋,不能逆着来。也不能顺过头,那些恶习啊,扰乱秩序的啊,该改还是要改的,这就是“群曲化直”,善导之,让民风变得淳朴。国与国之间不要走过多的往来,尽量做到国内的供需平衡,民众能安于其家,能幸福生活。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就在这里体现了。至于国与国之间物质的调配与文化的交流,由君主统筹。民众信任爱戴君主专制,天下大定。
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圣人的目标是让天下能安宁,贤人的目标是正天下的秩序,愚人不能遵守秩序,常与自然他人争斗。君主看到各种纷争,不明天道而积极作为,制定繁复的刑法,民众忧心忡忡,生怕一不小心刑法就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纷纷逃离这个国度。国家上下都不得安生,恶性循环,天下的治理是越来越坏,这是治理天下最大的失败。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哎呀,你看这些天下之人不就像流水吗?堵住了就不流动了,疏通了就流动起来,不去乱搅拌就能清澈起来。圣人看到起因,就能推知结果如何。
文王曰:“静之奈何?”
如何让水澄清呢?如何让天下安宁呢?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天下为公,顺天道无为而治。因天道,化人道,成政道。从内心深处感化民众而不是看严刑和政令管理民众。文王特别心服太公的道理。周朝能有那么系统的礼乐人文之治,与太公就是思想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