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背后还有一道——《暗网》
你有没有特别痛恨的人?你有没有至少有那么一刻想一个人死?如果可以雇凶杀人而不被捕你会做吗?在“暗杀市场”网站首页,有四个简单的操作指示:
在名单上新增姓名
在姓名旁边标明下注金额
预测此人死亡时间
准确预测可赢得全部赌金
……
也许,你觉得这四条没啥大不了。但只要仔细想想,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大可不必费尽周折,他直接登录“暗杀市场”网站,不断往预测秦王嬴政死亡的资金库里注入资金,只要金额具备足够的诱惑力,就有人蠢蠢欲动,比如当你看到预测嬴政今天死亡的赔率是1:1亿,就有可能立即行动铤而走险去刺杀嬴政。
当然,通过谷歌浏览器是搜索不到“暗杀市场”的,它隐身在加密的互联网空间中,只有通过一个叫“洋葱路由器”或“Tor”的浏览器才能进入网站。这样,用户和这些网站、论坛、博客就无法被追踪。
暗网是什么
所谓暗网,不仅仅指“暗杀市场”这样的“特殊领域”,它是一个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网络若即若离的地下世界,一个完全自由和匿名的世界。在这里,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不受监管,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暗网之所以“阴暗”,是因为一般人很少看到它,它十分隐蔽,秘密而又隐晦,是一个未被探索且鲜有人理解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有赤裸裸的网络暴力、极端种族主义组织、毒品电商、儿童色情网站、色情直播、厌食主义社区、自杀自残社区……
如果你只是想猎奇去读这本书,个人觉得大概会失望。作者只是想通过探索和比较反差极大的两个世界,试图回答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匿名”和“连接”这两个特性是否放飞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呢?如果真是这样,它又是如何操控的呢?其实,“匿名”和“连接”这两个特性只是科技进步的一个副产品,带来的也只是一个困境缩影。
技术是把双刃剑
科技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大派别的分歧自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已存在。而随着技术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威力也不断增强,两边的观点分歧也在不断加深,如今双方已经发展成为两派极为对立的观点阵营。超人主义者高举科技发展的大旗,无政府原始主义者则强烈表示技术是万恶之源。
极端乐观派
在超人主义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长生不老”——永生于世即将实现。他们坚信,科技的发展会让他梦想成真,通过向计算机服务器上传自己的大脑,以及脑中数百亿个独特的突触路径,就能够克服人类在生物和基因遗传方面的限制——尤其是寿命长短以及身心极限——因此,人类的命运并非只有死亡一条路。
上世纪90年代,超人主义思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风行一时,此时正是科技乐观主义盛行的时期。1993年,弗诺•文奇将“奇点”的概念带入大众视野,人工智能技术达到“奇点”之后会迅速进化,甚至可以再生出更加高级的人类本体,取代肉体版的人类。文奇表示,希望超人主义者能将互联网作为连接人类和机器的工具好好利用……这项技术的进步最快,且是目前为止最有可能带领人类进入“奇点”状态的工具。
极端悲观派
在无政府原始主义者看来,如果人们执着于追求所谓的‘奇点’时刻,将来很有可能出现很多反科技恐怖分子。
他们想要摆脱科技的生活:脸书,计算机,电话,电力,以及一切蒸汽动力的机械。他们认为,科技对目前已经掌握权势的阶层最为有用,因为它有助于维持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强这个群体对全社会的掌控:拥有更多监视大众、控制大众的手段,对待普罗大众好似随意替代的工业机械,操作方式如同19世纪的英国工厂。
悲观主义者坚信,科技根本不可能中性,其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基础的选择和价值。他们认为,互联网给人一种与他人彼此连接的假象,但这种交流模式既表面又肤浅,还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两个极端的异同
极端悲观派与极端乐观派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他们都坚信人类的行为正在毁灭地球,今日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本都可以避免,现在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悬崖勒马。同时,两者都对目前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极为失望,也对未来的发展感到十分忧心。
讽刺的是,极端乐观派的焦虑大多来自他所推崇的科技本身:“我害怕的就是,我们制造的机器会不会先进到认为人类没什么用处,最终决定消灭我们。”他们的观点是通过提升自我,确保人类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极端悲观派则偏向于“拔掉插头”,放弃对技术的执念。
极端悲观派与极端乐观派的分歧,在于两者对人类自由的观点不同,而并非对科技本身有什么争议之处。对超人主义者而言,人类不存在所谓的“自然状态”。自由是指人类有能力去做任何事情,可以变成任何自己想成为的人,想象所至之处,虽远必及。我们总是处在不断改变和适应的过程中,而拥抱科技不过是更新迭代的下一阶段。没有什么事物会永垂不朽。他们认为,总有人会利用科技犯罪,也就见怪不怪了,这只是技术进步的必经之路,虽然不幸但无法避免。
对无政府原始主义者而言,技术会使人远离甚至脱离人类原有的自然状态,将我们推向远在自由人之外的境地。这里的自由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类能够自力更生,无须依赖科技。他们觉得不需要技术带给人们“一种错位的自由”,我们越是脱离自然状态,就会越不开心。正是因为这类自由和权力属于非自然状态的产物,自然也难以避免滥用的现象发生。科技的属性就是“分离”,只会阻碍甚至打乱事物内部原有的秩序。
真正的难处
乐观派与悲观派,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者进而提出,深入其中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他以为其中会有确切的道德评判标准,然而现实则是一团模糊。
网络毒品市场的存在让更多人以更简易的方式获取毒品——不过,如果用户想要购买并消费毒品(他们确实会)的话,“丝路2.0”一类的网站可能是最保险的购买渠道。在政治冷漠的年代,网络政治行为应当是被赞扬的。黑暗钱包可能会有力地打击纳税部门的权力,同时也有助于探索更加安全的新型生活方式,建立在自由且免费居住基础之上的生活社区。这些都是暗网呈现出的细微且矛盾的道德难题。作者说,即使在采访结束的一年后,面对这些问题他仍然无法弄清自己的立场。暗网并不是一处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灰色空间。
我们能获得点什么
全书不长,要说趣味性也不甚强,阅读中大概想到这几个问题:
1.暗网是面镜子
暗网就好比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尽管诡异且被反常的网络生活扭曲、放大且改变了样貌,然而我们仍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所谓,镜子可以正衣冠。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评判网络或技术是否是双刃剑。“匿名”的特性一方面让“暗杀市场”等在网络世界留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使得检举人和人权主义者们得以存活。作者说,网络中任何一种具有破坏性的亚文化都存在相对应的积极正面、有建设性的亚文化。我们应当看到这一面,而非一味排斥封杀。而那些暗网中的人,大多亦非穷凶极恶之徒。作者采访了不少身处“暗网”中的人,他说:
面对面接触则再次赋予了这些人“人格”,不论是无政府主义的比特币程序员、网络菜鸟、极端分子、色情内容传播者还是热衷于自我伤害的自残群体,他们每个人都比我想象的更加温和、友善、有趣,且性格更加多面化。
2.世界正在加速再部落化
很久以前,人们以原始部落形态生存,老死不相往来。当人文主义成为主流,人被放到集体、宗教前面,网络型结构成为现代秩序的基本框架,人与人如一盘散沙,相应的单个的人也失去了精神寄托和灵魂安放。人始终是种社会动物,有相互抱团取暖的需要。技术进步让广泛的链接成为可能,匿名化则让再有悖传统道德甚至法律十恶不赦的行为有了空间。暗网如此,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明网”更是如此,传统的家族、地域、单位形成的“部落”在逐渐衰退,按兴趣、地位、价值观新形成的“部落”在加速形成。
3.技术进步不可能想停就停
尽管我一直是一个“理性乐观派”,对于技术进步总体持正面态度。但是,我也知道,技术这个东西,一旦启动,就刹不了车,因为这个星球远未实现天下大同,一个国家说不搞,别人凭什么信你,你又凭什么信人家?当然,技术进步并未大幅加速,这可能也是我比较乐观的理由。也许你觉得这些年的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那就错了,当前主要的进步仅仅局限在摩尔定律适用的范围,你不妨看看每天日用而不知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所需要的技术是不是成熟好多年了?吃的东西只是更精致了,穿的化工技术还是那些,住的依然是钢筋混凝土,出行的车速飞机航速基本没变……
技术进步慢一点,很可能是件好事,因为人的基本配置和几万年前没什么区别,如果技术一路狂飙,我们很快就会被甩得老远,直到被技术抛弃。
4.有边界的自由才叫自由
也许对于极端悲观和极端乐观两派,在暗网中为所欲为,恰恰是自由精神的体现。我想,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如果自由没有边界,那就没有自由。极端乐观派没有边界,他们认为可以无限改造升级;极端悲观派没有边界,他们对已经出现的技术进步视而不见。同时,自由的背面是责任,自由选择就是自己担责。暗网中无疑有太多负面的东西,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伤及无辜,不能有损别人的自由,但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对其他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包括毫不知情的未成年人……
在处理匿名化问题上,恰恰是法律最擅长。因为它只管做了什么样的事一定会有特定的法律后果,而不管做这个事情的是谁。这种匿名化的手法和现代人拥有的独立和平等的人格高度吻合,一个社会越是复杂,越是规模巨大,人与人之间就越是陌生,人就越是必须独立,越是要求与别人平等,也就越需要法律成为共同的规则。那暗网为什么要成为法外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