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战神梦读易经”之三国名将吕蒙|读书改变人生感悟
Yan4911/文
图片来自网络千百年来被埋没的文武双全,读书成才的代表人物---三国名将吕蒙
中国古人中,发奋苦读进而建功立业者如过江之鲤,数不胜数。但被后人著书立传,且被伟大领袖充分认可并指示全军高级将领膜拜学习之名将还是凤毛麟角。三国时,击败战神关羽的东吴将领吕蒙,便是赫赫有名的一位。
千百年来,从士大夫到凡夫走卒都有人骂他。原因在于,他在吴蜀争夺荆州的战役中,白衣渡江,偷袭了关羽的后路,以致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故使得后人对杀害自己心目中英雄战神关羽的元凶,无法持宽容的态度。因此,虽然他是历史上罕见的智勇双全的将军,但英名一直被忽视。
往事越千年,沧桑多巨变。回头读三国,吕蒙犹可鉴。历史上,吕蒙发愤勤学、读书成材的事迹,成为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就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至今还在影响着后人。
度娘所示,吕蒙(178-219,一说180-220),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智夺荆州建功业
三国时,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
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家境贫穷,要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
吕蒙十五六岁时,胆气过人,曾偷偷跟随姐夫外出“击贼”,着实把姐夫吓坏了。回来告知吕母,母亲要打他,吕蒙不服,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后世卢弼对此称赞有加:“数语一生精神在此。”吕蒙一生事迹,尤其是军事上的勇猛、胆识,谋略以及善于走险棋,俱体现在这一段话中。
众所周知,袭破荆州,乃吕蒙一生中最显著的功业。张大可先生称他谋取荆州的方式“仿佛鸭子划水,只在底下活动,水面看不见一丝波纹。”他将过往在战争中所屡试不爽的谋略权术,毫无痕迹地用于此次战役之中。首先他兵不厌诈,一再示弱于敌。比如,代替鲁肃后,初至陆口,他便“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待关羽讨伐樊城后,为了麻痹他,吕蒙和孙权一起演双簧,先是称病,接着孙权“露檄召蒙还”,总算达到让关羽撤掉后防,“袭其空虚”的目的。同时,吕蒙再一次发挥了识人的眼光,举荐名不经传的陆逊代他督陆口,更加松懈了关羽的戒心。而陆逊对症下药,针对关羽喜欢戴高帽的特点,特意修书给他,大肆吹捧,更进一步助长了关羽对东吴看轻之心,从而彻底卸下了防备。甚至胆大妄为到擅取东吴的湘关米(这恰恰暴露了他的军队“粮乏”的窘状)。得到陆逊的密报后,孙权知道时机已经成熟,让吕蒙先行。吕蒙是如何做的呢?史书载: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就这样,他再一次发挥自己善于长途奔袭,直捣敌人窝心的特点,轻而易举就夺取了孙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荆州。
夺取荆州后,吕蒙立马展开政治攻势,收买民心。他“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一方面收买了荆州城内的人心,同时又瓦解了关羽的军心。关羽的失败也因此注定了。可以说,在此役中,吕蒙将他的才干、胆识、谋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其“不探虎穴,安得虎子”的一生精神。
孙权劝学成典范,吕蒙梦中诵《易经》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
吕蒙不以为然他说:“军队中的事情多极了,哪有时间读书?”
孙权说:“我又不是要你们钻研书本当博士,而是要你们读点书,知道点历史经验罢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谋略罢了。你们说事情多,难道能比我更忙吗?我小时候,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以后又读《史记》、《汉书》、《汉纪》和诸家兵书,受了很大的教益。你为人很聪明,读书必定会有收获,为什么不去读呢?最好先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再读《史记》、《汉书》、《汉纪》。当年光武帝指挥千军万马时仍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们年轻轻的为什么不肯发愤读书呢!”
吕蒙听后羞愧难当,自此发愤读书,潜心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因为沉迷其中,出现“梦中学习”的趣事。一次在他沉睡中,竟然将《易经》诵读了一遍,然后惊醒。众人问他惊醒的原因,他便说:“我刚才梦见伏羲、周文王、周公,与我谈论世代治乱兴衰之事,与及日月宇宙变化之理,无一不是精妙之极;他们不是只谈空话,纯粹诵读文章而已。”
于是大家都知道吕蒙曾经在睡梦中诵读《易经》之事,对他都非常敬佩。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原型出处
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
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谋略罢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笑笑:“离别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
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三条对策。鲁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出去。
后来,有一次,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几个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自强不息呢?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吕蒙的这种行为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吴下阿蒙”的成语典故出处和历史人物介绍
成语典故出处:
出处一:《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出处二:《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历史人物介绍:
吴下阿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 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解释】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功业后人赞,主席慧眼识将才
周瑜之后,吕蒙最具有大将之风,他战略思想对头,同时执行力一流,能打猛战,又善于智取,有识人之明,是个优秀的统帅型人物。不仅如此,他为人处世,“心胸阔达,气度宽宏,与人为善,诚恳敦笃,爱护友邻,尊重前辈,扶植后进,好学不倦,见利思义,居安思危,胜不居功”(张大可语)。可惜和周瑜一样,非常短命。不然定可以再造辉煌。
吕蒙是后世所推崇的三国名将之一。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礼乐志》中提到,唐代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皇室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包括“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陆逊、陆抗而已;元代脱脱等撰写的《宋史·礼志》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时,皇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吕蒙。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与同行的张治中和罗瑞卿将军谈到古代安徽名将吕蒙时说:“吕蒙是行伍出身的,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由此,《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成为军事干部必读之书,吕蒙也由一个杀害英雄的历史罪人变成勤学苦读、可资借鉴的历史名人。
将下面的图片送于所有的朋友们,祝读到此文的朋友们都得到幸福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我是Yan4911,追求不惑人生的普通人一个。平时喜欢看看书,聊聊天,特别希望能和大家一块围观吃瓜,聊聊人生和智慧,找找幸福和快乐。喜欢我,就关注我吧!祝您幸福快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