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看完《后浪》还觉得“丧”,建议读读这几本书

2020-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台望道

说实话,作为经常给一家叫“后浪”的图书出版公司写书评的人,我看到这个视频第一反应是,该公司做广告了?

——所以就没点开看。直到圈圈群群转发不已,很多人为此吵翻了,我才意识到,此后浪不是彼后浪,而是要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那个后浪:年轻一代。

正如很多自媒体文章指出的,这个带着B站出圈野心的五四青年节献礼视频,除了在B站,其他平台都翻车了。

作为自媒体人,吃瓜应该要趁早,为什么等到今天才写?

因为我要问一下我的同学们——他们都是00后——我想他们的感觉更靠谱一些。

同学们的反馈是这样的:

客观、冷静而又不失热血、激情。

《后浪》这个短视频,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隔靴搔痒根本没有挠到年轻人的痒处,成为“前浪”们(包括我)的自嗨;如没有说到所有阶层的年轻人的生活,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它提出的愿景(不过人家是B站啊!);如过多地以高消费为生活目标;如过于强调国家好的一面,而不说不足的一面,等等。

每个人说话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的认知做背景的。这个短视频,反映的就是年长一代的人对于社会的看法。当然,有很多年轻人压根没有看:他们玩得正嗨呢!

这是一个以中年人的视角和经验,给年轻人鼓劲儿的视频;在这样的日子里,总不能告诉大家:“人间不值得”,“哪里跌倒那里趴着吧”。

一、没有哪一代人的社会环境是天然“宜居”的 

关于《后浪》,最大的槽点,恐怕就是忽略了更多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困难。

这是客观事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谁不背着一大堆房贷、紧紧巴巴过日子呢?

不容易,确实不容易。

但是,翻翻历史,从近现代史课本的第一章开始,哪一代人不艰难呢?

就以五四青年节起源的民国时期为例。现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世外桃源了,充斥着风花雪月、书生意气,提到那个时代,就充满了怀旧情调。

但是,除了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一部分青年之外,当时更广大的青年群体所面对的是什么吗?

近日杨林香教授出版的《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研究(1919 -1949)》一书中,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真正的民国时代:

“在思想和社会行为之外,青年与旧秩序的利益对立和目标差异非常强烈。‘恶社会’的制度下,青年的生存境况堪忧。五四运动后,青年‘烦闷’‘彷徨’‘苦闷’等状态成为一种弥漫性的社会心理。”

当时的《学生杂志》的社评指出:“虽然我不敢截然画分出一个时期,但在五四以前,似乎难得听见青年烦闷的呼声,而五四以后,却勃然兴起,竟有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之概。”(《怎样消除烦闷》,《学生杂志》第12 卷第10号。)

造成青年“苦闷”的原因是什么呢?且不说外交地位卑微、列强虎视眈眈,单是国内环境就叫人苦闷:

社会教育失调,青年失学现象严重。1922 年全国大学生仅34,880人,而同年中学生数有182,804人,小学生数有6,601,802人,三者比例约为1:5:189。

女青年求学更难。1931 年国民党教育部编印的“二十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数为44130人,“就全国总平均每百万人口中,仅有专科以上学生93人,即每一零七五二(10752)人中,才有专科以上学生一人,每九一六五八(91658)人口中,才有专科以上女生一人。”(吴予毅:《关于全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几个统计》,《女青年》第13 卷第8期)

青年难得的求学机会,因为学费问题,在阶层的分配上差异明显。虽然中小学的数量在增长,但是五四运动之后青年升学之难比十年前更严重。

婚姻制度失调,青年无法社交自由,恋爱与婚姻自由也因此受限制;家庭制度失调,因为农村经济破产,城市经济萧条导致青年经济困难;最后是学术思想失调,传统的社会规则受到严重的挑战,新旧交替过程中青年的无所适从与矛盾。

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感叹青年在都市漂泊:“皇皇数年,弄不到一个饭碗。这时把他的青年气质,早已消磨净尽,穷愁嗟叹,都成了失路的人。都市上塞满青年,却没有青年活动的道路。”(《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07 页)

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尤其是对女青年自由的压制依然很严重。在偏远的农村,买卖婚姻的现象极为普遍。1934 年陈文藻到静宁县观察西北的妇女生活:“贫穷,苦恼,落后,黑暗,非人的生活。”“在省垣——皋兰,还可以看见许多女学生和天足的女子,在外县是绝对寻不到的。虽然是五六岁的小女孩,已经把一双天足缠得尖尖地,小小地。”(陈文藻:《西北的妇女生活》,《女青年》第13 卷第1期)

这才是造就了五四运动的民国青年群体的生活环境。

没有哪一代人的社会环境是完全宜居的。

纵向比较这近两百年,反倒就是最近这四十年,才是一个真正的盛世。

如果觉得没意思,那就对了,盛世就是这样“简单,且枯燥”(朱一旦语)。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各自的艰苦与磨难。

年轻人进入社会的过程,就像种子发芽。种子必须先用稚嫩而坚强的芽,顶破坚硬的泥土,钻出地面后才能享受阳光。

社会从来不会像家庭一样对年轻人无微不至地关怀。就像白居易到了长安,被顾况老先生当头一棒:“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年轻时光是人生最无力的时候,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挤入社会后,才能享受社会的资源。

二、哪有什么雨露均沾,积极主动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另一个的槽点是,没有拍出现实中的不平等。特别是那些B站年轻人的生活,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

人类社会,从来就没有什么雨露均沾。幻想所有人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充分的物质资源,对不起,那是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即使给你一个同样的起点,最后结果怎么样呢?罗尔斯《正义论》指出,起点的公平并不保证结果的公平。即使用“无知的面纱”蒙住社会的眼睛,给所有人一个平等的起点,也不能保证结果的平等。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几代人的积累而成的。

有些人只看到了B站上一些年轻人过得生活自己过不到,便心生不忿。但有没有想想,人家的父母先辈,当年不也是艰难出来的吗?

以前我也曾经抱怨过起点的不公。但是,当我想到,那些比我强的人的祖先提着脑袋打天下的时候,或者点着油灯忍饥挨饿考学,或冒着风险从事贸易的时候,我的先辈在做什么呢?如果是合法途径得来的财富,让后代有一个优越一点的起点,有什么不公平吗?

与其空发牢骚,不如想想假如自己的后代问你年轻时做了什么的时候,你总不能说:“我是键盘侠,曾经怒怼那些给我鼓劲、要我上进的人。”

当然,那些吐槽的人,从来不是这样的人,其实他们自己一点都不丧。他们第一时间就找出视频的短处,用《后浪》所摒弃的那种视角来吐槽社会,收割一波流量,其实是很好的行动派!

这篇文章当然也不是为他们而写,而是为那些听信了他们的话而对社会悲怨不前的年轻人写的。

如果中了这样的蛊,我推荐读读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应该树立的第一个习惯,就是抱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他指出:“任何情况下,只要发现一个问题,人们就倾向于把社会当成替罪羊来谴责,如果我老板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白痴该多好……如果我的出身好点该多好……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好地方该多好……如果我没有遗传我爸的坏脾气该多好……”

不管是环境决定论、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面对问题和挑战,习惯性地谴责其他所有人和事,只能带来短暂的解脱,却把我们禁锢在这些问题上,找不到解决办法。

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而是发挥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今天的年轻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不抱怨,不牢骚,扑下身子,做好自己手头能做的事,总会有一个很好的前途。正如鲁迅所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谁说鲁迅只会抱怨和牢骚?

四、未必“一代人不如一代人”,也未必“长江后浪推前浪”,唯“终身成长”笑到最后

人是复杂的。用代际也就是用年龄来划分人的差别,其实并不科学。

说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当然不对。年轻人总体上是胜于老年人的,不服不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但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所有的年轻人都进步,也未必。鲁迅先生说: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

所以,人与人的差距,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

在于思维方式。一个人,如果让自己的思维僵化、保守,那么二十多岁就老了;若是不断进步,抱着成长型思维发展自己,即使80岁,也要说他年轻。

在卡罗尔·德韦克博士的《终身成长》中,她指出,人们获得成功并不是仅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说的思维模式是相对相反的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维往往导致一些头脑聪明的人不能行动,最终碌碌无为。

而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这样的人即使不很聪明,仍会在长期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型思维的人的大脑会越用越灵,始终在进步。

小结:其实,年轻人根本不用“前浪”们操心

我觉得,《后浪》准确地表达了前浪们对年轻一代的真诚的羡慕与恳挚的劝告。

至于说没说到年轻人的心坎里,并不重要,年轻人们聪明着、明白着呢。

我很放心,也为有这样的学生骄傲。

说真的,我想和他们交朋友,而不是做老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