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运用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学知识,就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

2022-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Gabril阿冷

你是否对心理学兴趣浓厚,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你是否听过、看过很多心理知识,却发现很少能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你是否曾经为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学知识纠结良久,却搞不清到底是它有问题还是自己用错了?

面对那些看着玄乎的心理学实验,你是否又感觉既有趣,又好像没什么用?

除了咨询师、灵修、育儿之类的常见话题,到底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学习?

以上的疑问,你有几个呢?

随着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取消,泛心理行业比原先更加肆无忌惮地喷发性增长:各种各样的心理学课程、考证、知识科普等不能说琳琅满目,只能说是眼花缭乱了。

摆在眼前的各种心理学知识,总是鱼龙混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无论是看起来好或不好的心理学内容,都总会出现大批拥趸和大量争论。字里行间我们所能看到的,似乎就是“不深入学习,就根本无法了解”的意思。

但是,引起如此争议的知识,似乎本身也并不值得我们多花精力去学习。而且,过去的数年间,正好还冒出这样的消息:过往的心理学实验中,有一半乃至以上的实验难以重现当年的结果。

2015年4月24日,一项针对100篇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可再现性研究发现,仅有39项成果可再现。但在其余的61项成果中,有一些与原始成果极为接近。——《中国科学报》

2018年11月,《心理科学方法与实践进展》Advances in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论文指出,在28个经典实验中,只有14个实验结果可被重复。——Science Alert

而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绝大部分心理学知识,都是基于实验而得出结论和指导方法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我们,应该如何去甄选信息和学习成长呢?甚至说,有哪些是学了之后能保证有用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实验的局限性来挖掘。

毕竟前面也提到,没有实验论证,就不能说明方法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一定能说明方法有用或没用”的验证方式就可以了。

在实验心理学的过程中,总会提到两个重要的局限性:社会期望偏差和被试内省报告。

社会期望偏差是指,被试会在实验中尽可能让自己呈现出一种被社会所允许、认可乃至赞赏的形象。

比如,假设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实验,想要验证一个人在压力之下,对别人可能会有多残酷(注:米尔格拉姆权威服从实验),如果把这个实验目的告知被试,那么被试一定会努力证明自己并不残酷,因为残酷并非社会所推崇的品质。而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也无法真正向被试施压,毕竟这样的操作条件也会影响到实验的客观性——这也和后面谈论到的内省报告有关。

当然,在权威服从实验中,实验被巧妙地伪装成了其他目的的研究,从而得到了更接近于设计者预想中的结果……吗?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聊聊。

而“内省报告”则是指被试在实验之后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心理过程变化的主观报告。

看到这句话我们就能得出“这个报告的可信程度绝对无法永远保证100%”的结论了吧?毕竟“主观报告”本身也会包含“社会期望偏差”在里面,毕竟我们都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展露出自己不好的形象;而谁都也无法去验证主观报告与报告者内心真实想法之间的异同,更不可能观察到具体的异同有哪些。也因此,就连米尔格拉姆这样天才般的心理学家,他所做的实验除了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外,也因被试的内省报告(以及一些其他细节)引发了从业者对实验本身信效度的质疑——尽管这并不影响这个实验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之一。

插入一下词条解释:

信度: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能获得一致/稳定结果的程度。即“这个实验是否无论谁来做结果都基本一样”。

效度: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之间的有效关联程度。即“这个实验能不能证明这个观点”。

以上两者合称信效度,是一个实验是否成功、结论是否可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

综合以上而言,心理学实验之所以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意见和争论,甚至会出现结果不可重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体永远不可能完全清楚地知道其他个体的内心在想什么。也因此,其结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们将学到的心理学知识用于身边的人身上,也未必能保证有理想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不太好的结果。

但是,有一个方法,可以完美地解决上述的问题,那就是:把心理学实验放在自己身上做。

一方面,既然“社会期望偏差”会让人作出适应社会希望的动作,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正好吗?我们需要入世做事,需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种“期望”不正是督促我们努力去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最终完成成长的重要因素吗?

另一方面,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尽管我们很多时候会不愿承认,会忽略内心的声音,但它依然会影响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它们。于是最终,我们都必将和自己的不成熟和解,必将走向成长之路,听见内心的声音,遇见真正美好的自己。

而且……

反正……

我们一不是心理学专家,不需要研究什么要推广到所有人的所谓心理规律;二不是媒体运营者,不需要给别人引经据典地论证某观点某知识的正确性;三不是搞什么知识付费课程的,也不用担心学员学不好要去负责什么……

(呃……我应该算自媒体……我需要去引经据典和验证……我也想做课程……咳咳……)

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心理学知识,运用在自己身上,实验一番,好用,用就是了;不好用,抛弃就是了。

毕竟,“任何方法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在使用前请咨询您的医生。”

如果也找不到医生,那么就“久病成医”,不管有用没用,实践过的知识,就必然是有意义的知识。

而那些非要找别人才能验证的,等我们有资格做实验的时候再说吧!

那么,知道了应该如此去验证心理学方法后,那我们应该从何做起,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让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不才在下,作为大家的急先锋,去尝鲜和分享吧。

——从下周起,我将每周摘取一个我个人认为最实用的心理学理论,连解说带方法与大家分享。

——喜欢听书的,我也会做成音频节目带给大家。

——敬请期待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