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是乎”丛谈: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悲剧人生(下)
上接中集。
(六)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走了,但变法派和保守派的“党争”还在继续。表面上看,司马光是笑到了最后,实际上不见得是这么一回事。王安石与司马光分别作为变法派和保守派的灯塔与标杆,二人的身后都不得安宁。
宋神宗去世以后,由年仅10岁的儿子赵煦继位,又是一个儿皇帝,即宋哲宗。他的祖母,政治手腕强硬且权力欲极强的高太后开始垂帘听政。高太后是个不折不扣的死硬守旧派,与司马光一拍即合,新法被全面废除。
但小皇帝总归是要长大的。高太后掌权8年,却一直迟迟不肯放权归政,把自己的孙子管得死死的。宋哲宗长期过的是一种压抑、甚至仇恨的生活。与宋神宗敬重自己的祖母曹氏不同,宋哲宗对自己的祖母高氏充满了仇恨。
高太后一死,18岁的宋哲宗开始亲政,正式打出了继承宋神宗变法事业的旗号,朝政的风向立刻就发生了变化。
历史是什么?在我看来,历史就是大人物的生和死。就这么简单!
变法派在宋哲宗的支持下很快掌权,守旧派在朝堂上的势力再度被清扫殆尽。前面有多风光,后面就有多凄凉。
北宋末期的历史,其实就是变法派和守旧派两派人物争斗的历史,而两派人物的灵魂和鼻祖,正是王安石和司马光。
这时候,两位精神领袖王安石和司马光均已过世。失去了灯塔和标杆,此时的变法派即使得势,也很难再有一番作为了。
但是,整人是没有问题的。
司马光虽然已死,仍旧在劫难逃。他被剥夺了死后所赠谥号“文正”,连墓碑都被人砸了。变法派代表人物章惇当权,对保守派残余势力展开疯狂报复,他甚至建议哲宗皇帝对死去的司马光进行开棺鞭尸,以泄心头之恨,后因众人反对,哲宗这才没有同意。
公元1103年,宋徽宗时期,蔡京为相,司马光被追贬为左光禄大夫,旋即被除名,将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禁止元祐学术,司马光被严重污名化。
直到北宋快要灭亡的宋钦宗时期,才得以恢复名誉,再赠太师和谥号。南宋宋高宗时期,配享哲宗庙廷;南宋宋理宗时期,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安石呢,死后同样是纷争不断、不得安宁。宋哲宗掌权后,王安石得以配享宋神宗庙廷。宋徽宗时期,被追封为“舒王”,配享孔庙。然而,厄运很快降临,宋钦宗时期,靖康元年(1126年),被剥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
更过分的是,南宋建立以后,宋高宗君臣们竟然把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的重大历史责任算在了王安石的头上,怪罪王安石,认为正是由于他败坏祖宗法度、祸乱朝政,从而才导致的北宋灭亡。就这样,王安石再次成为人人喊打的大奸臣。真是匪夷所思,然而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
王安石死去的时候就很伤心,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人马被清算,自己呕心沥血制定的政策被废除。而如果他知道在他死后,南宋的君臣们竟然把北宋灭亡的屎盆子扣在了他的头上,他一定会更加伤心。他一定会说:这个人间,我再也不来了。因为人心太可怕了!
(七)
比起司马光,其实王安石被污名化的时间更长、更持久。
由于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为了开脱其父兄的历史罪责,把王安石判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后经宋元两代修史,这一定论逐渐成为中国皇权时代的官方结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一直都是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些史书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士大夫阶层,更多的是老百姓,以至于民间对王安石变法也一直是否定的,使得一代名相王安石为国操劳一辈子,最后却落了个祸国殃民的历史骂名。
历朝历代,虽然有很多人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是对王安石的文章、人品、修养,都不约而同地大加赞扬。南宋理学家朱熹说王安石“修身行己,人所不及”。即使是政治死对头司马光,对其学问品行也高度认可,他评价王安石:“文辞闳富,当世大儒,四方士大夫素所推服。”
自南宋至清末,这么长的时间里,官方主流评价对王安石变法一直是持否定态度。但也有不少人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看法,如南宋的陆九渊,元朝的吴澄,明朝的陈汝錡,清朝的龚自珍等。不过这些人基本都是江西临川人,与王安石同乡,对王安石的称赞也有很多尊重“乡贤”的成分在里面。
改变发生在近代。
进入20世纪,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的呼声越来越高。清末一代大儒梁启超所作的《王荆公》成为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运动最为持久与深刻的著作。至此,梁启超为王安石彻底翻案,王安石被历史长期污名化的局面才得以改变。梁启超盛赞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从民间到官方,王安石终于以伟大改革家的身份盖棺论定。
王安石执着于改革的历史故事甚至传播到了海外,列宁曾称赞他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之广。
王安石变法已经过去了近千年,对其历史评价也一直是争论不休和曲折不已。尽管我们明白在王安石变法主张中,确实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弊端和不足,但丝毫不能否认王安石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先行改革者、创新者,正像他的谥号“文”一样,他是一位刚直不阿、为国为民的封建时代优秀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伟大改革家!
(八)
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无论是在学问才识上还是个人品德修养上,都是中国历史的顶尖人物,神一般的存在。他们二人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曾当过宰相,都曾位高权重、红极一时。如果他们二人,能够联合起来齐心辅佐君主,大宋王朝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后来的“靖康之耻”也许就可以避免。
然而,历史不能、也无法假设。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人生悲剧,既是他们个人的悲哀,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哀。直到他们二人死后多年,变法派和保守派的争斗仍未停止,朝堂之上还是吵吵嚷嚷、相互攻击,弟子们传承他们的衣钵,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无休无止的“党争”也成为北宋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直到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无休无止的“党争”耗尽了帝国仅存的一点能量积蓄,不得不说是一条重要原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北宋推崇扬文抑武、士大夫治国,但士大夫阶层文人相轻,易于发生政治内讧则是这种体制的固有弊端。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谥号中都有一个“文”字,恰如其分。北宋王朝,真的是“成也文人、败也文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不应该求全责备。
而人性,只有人性,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