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长读书会效能加油站

《见识》读后感6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君君55555

向死而生

从哲学的层面讲,死亡并不可怕,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对“无”产生恐惧,就要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

“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

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

俗话说:“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擦伤。”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有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总要做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的,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至于做什么事情。我是倒着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向死而生,因此我很容易算清楚我这辈子还有多少天可以做事情。我把要做的事情从最重要的开始列一个单子。然后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有些事情看似很重要,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也是可有可无的,站在一生的角度看,放弃也并无大碍。那些要占据我很多时间,但是对社会对历史并没有太多争议的事情,我便舍弃了。生命既然那么可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久一点,哪怕多一两个小时都是好的。美国稍微有点儿财产的人,都会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立下生前遗嘱,其中律师都要问一条,如果明知抢救不过来,是否还要抢救?大部分立遗嘱的人回答的是否定的,中国人出于孝道到这个时期倾家荡产都要延续那一点点生命,美国人虽然不讲究孝道,但是出于情感,也不能见死不救,除非被救助者在清醒的时候立下遗嘱,不需要做那种徒劳的努力,与其生不如死的多活两个月,不如用这个钱把人生几十年活好,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珍视生命,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就等于延长了我们的寿命,老人说,死亡是对人类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的确没有个体的死亡就没有整体的发展,只有一种细胞不死那就是癌细胞,但在整个机体会死掉,然后他也会死掉,如果我们能不死,我们的社会就要死亡,最终每一个个体也难逃死亡的厄运,有生就有死,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自私的基因”一书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死亡的必要性,他认为,我们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所有的物质包括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基因为了延续和进化的目的而存在的。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度过每一天,就能活出精彩。

对于“向死而生”这个话题,想到当下的疫情防控相互隔离的生活状态,吃了睡,睡了吃,静了下来也慢了下来的日子,使我们对自由,对身体健康,对大环境,都有了很多的反思,或许有些远虑的人们都重新调整未来三五年的规划。这次的疫情带给我们的哪里只是深度有效的陪伴家人和孩子。还有小到我们当下的财务状况,生活资源的储备,家庭房屋载体的建设,房子回归家的作用。外部经济的大调整,从农耕时代到现在物质丰盈的日子,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重心,道德经济观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多了,方便了,但是却要我们去分析是否正确,是否可信,在不正确不可信的情况下还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空间来获取。另一方面我在回想,我们在听到武汉封城这个消息时,做了什么动作,貌似觉得和我们没有多大关系,现在看来关系还是很大,原来我们至少可以囤粮食的。当然,也不能否认,我们当下处于一个十足的好时代,方便快捷丰盈。但是诱惑也多,扰乱也多,空间也大,压力也大,也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