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5·34李白的偶像——鲁仲连
第34章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知:词也。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矢口结合,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当“知”的“聪明、有战略”等形容词含义消失后,另造“智”字代替,强调想要聪明有智慧,必须每天都要谈论和传授经验。
《说文》释“知”字时,表示不明此字来源,徐锴则认为“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会意”。当属望文生义。
知也指智慧,如《荀子·正名》:“故知者之言也”
知也指觉、识,如《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意为:善于识人的人,才能用人得当。使民众安心,就要给民众以恩惠,这样自然会得到民众拥护。
知也指相交,如《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
知也指匹配,如《诗·桧风》:“乐子之无知。”
知也指主、主理、主政,如《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又如:知县、知府等。
知也指中华姓氏,源于西周时期晋国的大夫知季,即荀首。
本文的“小知”就是主理小事的意思。
受:相付也。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本义是一人向另一人交付物品,因此有两层含义,一是交付东西,后另造一字“授”来表示。二是接受东西。后来“受”就专表示“接受”之义。
如《易·旣济》:“实受其福。”《诗·大雅》:“受天之祜。”《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受由接受义又引申为遭受、承受、容纳、收取、继承、应和、禀受等义。
受也有“被”的意思,如:大受欢迎。本文的“大受”指委以重任。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主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主小事。”
小人好行小智小慧,不及大义;君子能及大义,不计小智小慧。所以君子可大受而不可小知,小人可小知而不可大受。
君子可大受,如大海能受龙王之雨,能受众流之归也。小人反是!
一个有道的社会,一定是越有德,就越可担当重任,《孟子·离娄上》有云:“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中庸》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有小才能的人就做小事,有大才能的人就干大事。
孔子主张人尽其才,君子和小人都可以用,但必须用对地方。正如《淮南子》所云:“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老子曾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有道德的人总是善于挽救人,因而就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各种物,因而就没有被遗弃的物。
人各有其才,其作用不同;物各有所性,其用途也不同。有道的人看到了各自的差别,善待每一个人、每一件物,使其各适其性,因而天下没有无用的人,也没有无用的物。
孔子的弟子子张曾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尊重贤能的人,包容普通的人,赞赏好的人,同情能力差的人。对人厚道一点,不能因为其能力不足,嘲笑鄙视他。
李白的偶像鲁仲连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叫《别鲁颂》,其中有两句: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意为: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谁说秦军锐不可当,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
李白对鲁仲连的赞美毫不保留,非常慷慨的,他还写了一首赞美鲁仲连的诗: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意为: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个高尚奇妙的人,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只需一个早上就可以把万丈光芒照耀人世间。
可以说,李白把鲁仲连当成了偶像,那么,一个声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白为何会如此崇拜鲁仲连呢?
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被称为最后的纵横家。他自幼勤奋好学,思维敏捷,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但他又非常高傲。他曾三次拒绝孟尝君邀请做他的门客。
有一次,孟尝君对自己门下的一个食客不大喜欢,想把他撵走。
鲁仲连听说后对孟尝君说:“猿猴如果离开了树木而到了水中,就不如鱼鳖,尽管猿猴在树上身手敏捷;
“攀危岩越险峰,骐骥则不如狐狸,尽管骏马能日行千里。
“英勇善战的曹沫挥起三尺宝剑,全军的人都不能抵挡;而假如让曹沫扔掉宝剑,让他改拿耕田的农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间耕种锄草,则不如农夫。
“所以,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而改用他的短处,就是圣人唐尧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孟尝君听了,颇以为然,叫声叫好,从此就没有再撵走那些门客了。
后来孟尝君被扣留在秦国,他的一个门客装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王的一个爱妾,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又靠一个门客装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才逃回齐国。
“鸡鸣狗盗”事件充分证明了人无弃才的道理。
虽然鲁仲连很狂妄,但他却从不追求私利,而且是哪里有危难就到哪里。是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侠客。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秦国乘机兵临邯郸城下,包围了邯郸。邯郸城危在旦夕,赵国的灭亡似乎也是迟早的事。于是赵王向自己的盟国魏国求救。
魏王因为害怕秦国,但面对兄弟有难,又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耍了个手段,来个缓兵之计。派了兵,但只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令一个叫辛垣衍的说客潜入邯郸,目的是劝说赵王归附秦国。
此事被鲁仲连知道了,他找到了辛垣衍,开门见山就说:魏王只顾个人安危而不顾大局,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能救魏赵的唯一办法只能在战场上打败秦兵;如果秦王称帝,不仅魏国没了,而你辛垣衍也会一无所有。
辛垣衍听完后,决定回国说服魏王继续出兵。后来魏无忌带兵杀到后,秦军也退去。
事后,赵国平原君要送给鲁仲连一座城池,鲁仲连坚决不要。平原君还要给他千斤黄金,也被鲁仲连拒绝了,他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说完不辞而别。
当年田单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齐国于水火之中,上演了一人复国的传奇。之后的田单颇为得意,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于是率领大军去攻打一个叫狄的地方。
大军出发之前,田单看见好朋友鲁仲连,于是就跟他道别,说自己要出征了。鲁仲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将军最好别去,你恐怕打不下来。”
田单很不高兴,带兵出发了,事实真如鲁仲连所言,田单这次打的十分辛苦,打了三个月也没攻下来。前方是尸横遍地,后方也是怨声载道。这时,田单想起了鲁仲连,于是灰溜溜跑过去问啥情况,为什么久攻不下。
鲁仲连说:当初将军您在即墨的时候,与前方将士一道,坐着编织草筐,站着挥舞铁锹,跟士卒们一起唱军歌,将兵一心,视死如归,所以,能打败燕国。
但今时非同往日,将军您现在东面有一万户人家的采邑,西面有亭台楼阁的游乐,还有黄金腰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能取胜。
随后田单亲自到最前线,身先士卒,指挥在前,擂起战鼓,一举攻下狄人的城池。
田单拿下狄城之后,又准备去攻打燕国的聊城,这次也是久攻不下,于是田单又向鲁仲连请教。
鲁仲连了解情况后,什么都没做,写了一封信射进了城中。信中说,将军啊,我替你着想,你的结局是不归燕则归齐。但是你现在独守孤城,齐兵越来越多,而燕国救兵不到,“将何为乎?”
燕国大将看到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思来想去,居然拔剑自刎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一箭射飞书劝燕将”的故事。
事后田单要重赏鲁仲连,但遭到了鲁仲连的拒绝,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qū,同屈)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多么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鲁仲连背后代表的是战国时代侠客的高贵人格、侠义的精神和自由的灵魂。他们品德高尚,决不追名逐利,以挽救天下为己任。
与其说李白崇拜鲁仲连,倒不如说他崇拜他背后的侠义精神和高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