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超越感觉 Beyond Feelings批判性思维

《超越感觉》笔记 | 第9章 立场的错误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10人  我是高黑

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没有立场,我们总是站在某地,呆在某时,和某些特定的人与物有特定的关系,我们总是有特定的视角。

一如我们每个人都戴着一副眼镜在看待事物,这幅眼镜或多或少,总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变色。当不同的人戴的眼镜不同时,我们会惊讶于对方的观点或者认知怎么和自己如此的不同。

书中考察了七种错误:视角匮乏、无根据的假定、非此即彼、盲从、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支持或者反对变化。

1、视角匮乏

我们的知识分类得越来越细,但是现实世界并不会依据我们的分类来发生和变化。战争、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千百年来还是如此。

专业化让我们的知识越来越深入,但是也会窄化我们的思维。

我有一个感触是,在最近几年接触经济学之前,我对科学的认知更多的在物理和医学上,科学就是要可重复,可实验,可证伪。但是学习了经济学以后,发现由于人类社会多于复杂,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做可控实验,因而经济学除了往现代科学的实验和验证上靠以外,相比其它学科,更看重逻辑甚至先验的分析,经济学爱好者也大多逻辑思维强大。

这对于我个人算开拓了眼界,的确,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东西也是无法验证,无法重复的,具备先验思维十分重要。

但同时,也看到,有些经济学爱好者,过犹不及,唯逻辑论,动辄批驳别人逻辑错误,殊不知逻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否则科学就不会走验证这条路了。只看重逻辑,不懂验证的人,是戴了另外一副眼镜而已。

2、无根据的假定

很多假定是暗含,而非直接表达的。

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的信念和欲望会扭曲我们的感知。

一个想法被广泛报道,它一定是真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对某个结论有解释和理由,并不意味着逻辑严谨,论证正确 。

我们熟悉的观点不一定比陌生的观点更正确。

多数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甚至正在广泛应用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正确。

变化不必然更好,也有可能导致更糟,事与愿违。

别人的论证过程有瑕疵,并不意味着整个论证不成立。

3、非此即彼

如果只有黑白两个选项时,你需要考虑都不是哪个正确,而是有没有第三个选项。

4、盲从

随大流是一种节约成本的高效生存技能。但过犹不及,盲目的随大流,就离批判性思维很远了。

广告的目的就是诱使消费者放弃独立思考,盲目跟随。

少数派,有天然的压力,会怀疑自己是否正确,这时候要紧盯证据和逻辑。

5、绝对主义

绝对主义是这样一种信念,必须存在规则而且没有例外。

6、相对主义

和绝对主义对立,总有例外,不可能形成规则,甚至无所谓对错,标准都是主观的。

7、支持或者反对变化的偏见

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变化?唯一合理的答案是:“这取决于变化是什么?”

碰到一个自己未接触过的新思想时,不要贸然反对,或者接受,悬置以等待更多的证据和论证,是更好的选择。


练习:滴滴打车出现了两起司机杀人案,政府应该加强对其监管吗?

争论双方背后其实有一个学术上的分歧,市场会不会失灵。如果假定市场不会失灵,那肯定不应该加强监管,任何监管都是不好的,都干扰市场,搞的更差,而且会造成寻租。如果假定市场会失灵,那政府的干预是必须的,只是方式方法和程度问题。

几个主要观点及其问题:

1、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是企业的员工,都是被企业管理的。滴滴司机很多是个体户,甚至是黑车,至少应该和出租车一样的管理程度。有些国家甚至因为难以监管,而取消了滴滴的经营资格。

--- 任何管理都有成本,滴滴的优势在于效率和共享,如果仅仅是出租车的调度,对社会的益处会大幅度减少。

2、滴滴的客单量巨大,出现两起杀人案件,纯属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计,没必须要大惊小怪。

--- 要调查没有滴滴前的黑车和出租车杀人案件的概率,进行比较。

--- 调查其它非杀人案件,以及有犯罪前科和精神病病史的人的统计数据。

3、政府借机炒作,目的就是为了插手监管。

--- 阴谋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