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讲座# 海云谈二语习得假说及实践应用
今天听了海云老师讲解的二语习得假说,并学习了实践应用的资料,对其理解的深度稍有增加,还需要深入研究,并尽力在实际教学中践行。
Dr. Krashen 老师二语习得的六种假说
一、习得-学习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
1. 无意识的过程;2. 不知不觉中发生;3. 不随便纠错,在重复的过程中给学生演示正确的语感。习得的途径有两种:听和读。
学习:
1. 有意识的过程;2. 清楚每一步及每一个里程碑;3. 随时纠错,对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力造成打击。
学习是以语法为主题的有意识的过程,学生被随时纠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习得是一个充满乐趣、毫不费力的过程。
海云老师说,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可这样的学习方式真的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吗?学习难道不应该是更快乐更享受的过程吗?
海云老师举了她学习西班牙语的例子。学习过程很愉悦,仅仅是通过观看西班牙电影和阅读相关书籍,但在语言测试后,发现现有水平超过自己的认知,还在惊叹,我都没有用功在学习,怎么就进步了?让人更加期待以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外语。
我的疑问:习得理论仅适用于二语学习吗?是否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认知天性》一书中指出,“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这和语言习得似乎有些大相径庭,待深入研究Dr. Krashen的理论以及《认知天性》后再来反思该问题。
我的启发:惊叹于习得的强大力量,打算在深入研究习得理论后,指导自己开启一门新语言。
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个假说是说,在一种语言中,它的语法、词汇和拼写是在一个自然的顺序中被习得的。
它有几大特征:简单的语言并不代表先被习得;习得的自然顺序不会随机变动;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也不是编写教材的宗旨。
每个人的语言习得顺序会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如不同的孩子,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开口说话的早晚也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在学完相同内容的课程,掌握得程度也不完全一样。所以,作为教师,也应该更有耐心。
我的疑问:这条假说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
大脑中习得的自然顺序是怎样的?既不以简单和复杂进行排序,也不能指导我们编写教材,这条假说对二语习得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三、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精通流利的语言是习得的结果。有意识努力学习的语言主要用于监控。
它有几大条件:熟悉规则;关注结构;时间允许。所以,虽知规则,或是想规则,可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的语法,即使熟知规则,也难免在口语表达中出现语法错误。
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受母语影响所犯的语法错误即为first language interference,老师无需担心,想象妈妈和小宝宝牙牙学语时的情景,无需纠错,只需要在重复的过程中演示正确的语感即可。
我的启发:再次意识到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的重要性以及习得方式的优势。
想起了我10多年前学习法语的经历,报了课后班,完全是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并无太多输入。所以即便学完还一次通过考取了法语导游证,到目前为止,已完全忘记,没有办法流利表达。
四、情感障碍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负面情绪会阻碍学生在课堂中习得语言,如学生在课堂上害怕老师点自己,自我怀疑,感到无聊等。这种时刻,便处于high alert的survival mode。情感障碍会防止信息进入大脑及语言中枢。情感障碍越高,信息摄取越少越小。情感变量包括意志、动力、焦虑、自尊等。不可抗拒的可理解性输入时情感障碍的天敌。
我的启发:教学中,老师既需要努力提供有趣的教学内容,还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努力调动其积极性。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参与配合。
五、可理解性输入假说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是Dr. 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它具有6大特征:
1. 教学语言及内容,学生必须能懂,听懂读懂是习得的基础;
2. 在现有基础上积累,i+1非常重要;
3. 毫不费力;
4. 不知不觉;
5. 关键点在于先输入再输出。并非反对输出,输出是输入水到渠成的结果;
6. 每个人掌握语言所需的时间都不一样。
很喜欢海云老师关于大坝的比喻。源源不断的输入如同大坝的水源,只有当水蓄满了大坝,打开闸门,才能有水不断地流出,即输出。如果大坝空空如也,怎能有水流出呢?
六、理想化输入假说Optimal Input
理想化输入假说是Dr. Krashen 刚刚发布的最新理论。理想化输入需满足四个特征:可理解性的Comprehensible、引人入胜的compelling、语言丰富的rich in language、大量的abundant。只有满足了这四个条件,才会让习得到达最高效的境界。
可理解性输入引出的推论
1. 说的顺序:没有“听”就没有“说”,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2. 说的角色:说是语言习得的结果,不是语言习得的原因。
3. 说的作用:听对方说很重要,因为说的内容提供了可理解性输入。“说”则赋予归属感和成就感。
Dr. Krashen在www.sdkrashen.com网站上免费分享了他所有的理论精髓。
这些理论基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海云老师提到,初级学生不适合以主题为内容进行教学,而是需要以学生的兴趣和活动为中心。她提出,小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也并非母亲通过主题进行教学,并没有特定主题。
我的疑问:课堂教学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母语的习得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比较难以实行,尤其是学校或培训机构都有自己的教材。另这样如何定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Dr.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对初级学生的指导意义很强,但这不代表不能将其用于中级语言的教学。中级语言教学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以主题教学为主;二是向学术语言转型。以主题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按照天气、交通等主题进行教学,而是在练习瑜伽、进行烹饪或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向学术语言转型即由口语化的语言向偏学术性的语言转移,如海云老师会让学生进行时事报告,每人分享一条时事新闻。
著名的四种教学方法
自Dr. Krashen 于1970年代提出他的二语习得假说后,涌现了很多基于其理论的教学方法,最著名的是以下四种。
TPRS: 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 by Blaine Ray (Ray & Seely, 2004)
TPRS是一种充分利用故事魅力、合作式问故事的教学方法。在目标阶段,老师指导故事的发展,但学生会提供细节,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究表明,TPRS课堂中的学生,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写作考试中,其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下的学生。
FSMT: Focal Skills Movie Talk by Ashley Hastings (1995)
这也是TCI的核心教学方法之一。教学资源包括原声电影或动画短视频。一方面,原声电影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语言输入及文化体验。另一方面,老师向学生描述屏幕上的故事,通过复述,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ER: Embedded Reading by Laurie Clarcq and Michelle Whaley (Clarcq, 2012)
ER教学法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班上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一,而ER则可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性教学。通常,ER根据难易程度分为四级,初级包含基本的情节信息,其上三级根据词汇和长度不同,难度各增25%,新信息则会嵌入在每句话中。
Story-Listening by Beniko Mason (Mason,Vanata, Jander, Borsch, & Krashen, 2009)
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语言程度和兴趣选择故事,然后借助图片,或偶尔借助手势或翻译,给全班学生讲述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使用学生已知的单词和句型,并将新的单词和句型嵌入其中。目的是让学生迅速理解故事大意,而非掌握新词汇,故听完故事后并没有词汇测试。但研究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新单词的效率更高。
以上几大教学方法顺应了大脑的学习方式及习得的规律,在TCI 教学界反响非常好。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希望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应用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上,让学生可以用更高效的方式达成学习目的。但无论多完美的理论,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忌全部照搬,这个过程,伴随着实践,会有不同的效果,还需要多总结,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