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内观内观

修习内观问答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14人  觉太极崔云鸣

问:在修习内观时,用何姿势?

答:任何可以使你长久舒适的姿势都可以,但是你要保持背部及头部伸直。

问:十天禅修完毕离开禅堂后,自己修炼是否安全?

答:当然安全。你要自己来修,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学会了技巧,而后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早晚各修炼一小时,而后过着健康的生活。你参加十日课程来学的技巧,而后,你必须在家修炼。如同你到医院去恢复健康,而不是住在医院。出院以健康的身体去过好生活,世界仍是一样,但是你现在知道如何去面对世界。不要试想改变世界,要改变自己。如果你改变自己,世界就会为你改变。以十天课程,学会如何改变自己,如果你能改变你自己,这世界对你已是安全了。

问:您已提及十天课程,有无其它的课程?

答:十日课程完成后,另外有二十天、三十天、四十五天的课程,但他必须先在第一步骤熟练。

问:在长课程中,教导何种技巧?

答:同样的技巧!只是他的内心更为深入,更深一层的实相会呈现出来,此时老师会指导他,依照学生的不同体验给予不同的指导。

问:在坐着时,我们可以清楚观察到呼吸的入与出,但在行动中,如何维持清楚?

答:经由修炼就变得清楚:甚至在走路、躺下、站着都能觉知,在行住坐卧都可以觉察到呼吸。这是修炼的问题。对感受也是一样:首先,在坐着时,你觉察到身上各处都有感受。而后,在每一种姿势:行、卧、住,你都会觉察到感受。你不能整辈子都坐着,因此不论你做什么,你都要与内观在一道。但在学习之初,用坐姿是重要的。

问:为了净化心灵,是否要有很强的禅定?

答:「定」可以帮助「慧」。真正去除不净(贪、瞋、痴)的是慧。定只是步向慧的一个助手。在禅修中,开始以三分之一的时间修定,而后以三分之二的时间修慧。

问:是否必要密集训练?

答:有其必要,因为要体验到感受才算熟练,如此才适于训练智能,否则,若未知悉感受,则未成熟,因此十日禅修是需要的。

问:葛印卡老师,请您扼要解说一下什么是内观?

答:内观是对身心现象每一剎那的运作,作客观的观察;它是一种如实体验真理的智能。内观禅修便是在实证的层面上,客观观察自己的实相的一个修行方法,观察它的如实面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问:内观修行的目的何在?

答:其目的是净化内心,生起爱心与慈悲心去帮助他人。为了这目的,禅修者必须体验自己身心现象的真理,唯有如此他才能发展出智能来灭除贪瞋的习性,以及对「我」、「我所有」、「我的灵魂」的假相及错觉。

问:当练习内观时,为何禅修者往内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而不往外观察宇宙的真理?

答:往外尝试观察真理,他容易落入只是理性思考的陷阱,但是当他往内观察,可以直接体验真理。往内直接体验真理比往外容易。内在的真理与外在的真理是一样的,在《相应阿含》的 Rohita 经中,佛陀明白地指出我们的身躯内就存在着整个宇宙。

问:很多宗师都声称他们的方法能净化心灵,那么内观法门的特殊处何在?

答:没错,许多方法确实可以净化心灵到一个程度,但是内观可以使人到达心的最深层面,去根除「随眠烦恼」─内心深处的不善习气,潜在的烦恼。

问:您强调佛陀重要的发现是观察身上感受的内观法门,有经上的证据吗?

答:有的。《四念住经》、《缘起经》、《杂阿含经》中的「受相应」,都是含括内观精华的重要经典。佛陀之前及以后的印度宗师们,都教导人们要走出欲望的诱惑。每人都承认对「感官对象」执着是一种真正的束缚。但是佛陀更进一步探索有关痛苦生起的真理,他发现人们实际的执着,不在「感官对象」,而是当感官对象与感官接触时产生在身上的「感受」,人们的贪、瞋习性反应是依缘于「感受(的乐或苦)」。因此,人们要解决的,不只是感官与它们的各别对象,还要解决这二者接触所合成的「感受」。对感受必须警觉,不要生起贪瞋的习性反应。这点在佛陀的缘起开示中,说得很明白。

依据《缘起经》,六根与各对象间被忽略的关链「感受」,以及「贪爱」的习性反应,是佛陀独特的发现。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感受」是「贪爱」的最接近的原因,这是佛陀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当他体验到与「感受」相关的真理时,他宣称他的慧眼打开了(Nan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导在于八正道,关于这点,他对我们清楚地解释说:八正道是体验连系整个感受的真理(Vedana Panha Sutta)。同样地,四念住是佛陀对禅修的主要教导,在此他要我们修习四念住去体验连系整个感受的真理(Vedana Sutta)。在修习四念住时,他要我们维持「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对「彻知无常」的解释,他明白指出禅修者在体验其它实相时,必须不断觉知到「感受」的生起与消灭。

以上这些引据足以证明觉察到「感受」,对禅修者而言非常重要,并符合佛陀的教导。

问:葛印卡老师,您在佛陀入灭后二千多年才在缅甸学得此内观法门,您如何确知并证明您的修行方法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证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天我们这传承的内观禅修者所得的结果与佛陀时期所得的相同。除非是这修行方法一直维持它的纯粹原貌,所得到的结果才会一样。

历史的证据显示,大约佛灭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时期佛法传到了缅甸。佛灭五百年,印度本土已无纯粹的内观法门。大约佛灭一千二百年后,缅甸北部已没有原先的佛法;有一名为阿辛阿拉汉的比库来到北缅甸的巴冈(阿里玛达拿布罗),使当地的阿瑙罗塔国王相信纯粹的佛法存在于南缅甸,史上记载着,阿瑙罗塔国王将经典与比库们从南缅甸迎来并在国内建立佛法后,这位伟大的内观禅修比库阿辛阿拉汉便去缅甸中部,定居在萨盖陵,即今日的曼德勒(瓦城)附近,在他的余生,他不断禅修并教导几位比库内观法门。一般人相信,当地的师生间将纯粹的内观传下来,虽然修习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伟大的论师雷狄.萨亚道比库从传承师父学到此修行方法,并传给他人。早先此法门只传比库们,但雷狄.萨亚道首先将此传给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来自南缅甸的在家居士萨亚.铁吉。萨亚.铁吉接着传此法门给很多的比库及居士,萨亚吉.乌巴庆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随后开始传授内观,此修行方法从他传给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萨亚吉.乌巴庆之间,虽然没有历代祖师的详细传记,但是由此修行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可以证明它是纯净的修行方法,目前,科学研究对本修行方法的成效评价,更加强这个信念。再者,内观的训练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经典,这点也使人相信这修行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纯净修行方法。

问:为何内观修行方法在佛灭五百年后消失于印度?

答:我想主要的理由是:这修行方法不再维持它的纯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强调觉知感受,就是修行者虽觉知感受,但忘记对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无常、苦、无我的身心特性;会如此发生偏失,可能是他们将许多宗派或哲学教条以及其它的修行方法加到这合乎科学的内观修行方法上,因为我们发现,在今日仍然有人这么做。许多不同宗派的老师来参加内观课程,学习本修行方法,但未学好这修行方法的纯粹原貌就开始去教别人;由于执着他们宗派哲学的信仰,他们把他们的信仰加在本修行方法上,使它扭曲了;结果,这修行方法就失去它的功效,在过去也应是如此发生过。当修行方法失去它的功效,人们自然不再修行它,它就在这个国家消失了。

问:经由修行内观,我们可以达成佛果吗?

答: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萨道的人,对他们而言,内观是核心的,且是有帮助的。菩萨必须保持他的心免于贪、瞋、痴等心理不净,而后强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们难以想象在充满贪、瞋、恶意或敌意的心理时,会有慈悲心。内观可以去除这些不净的心理而使心清净,使慈悲及无我的服务心生起,并加强。因此,内观有助于那些想早日解脱成阿拉汉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务大众,走在菩萨道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问:经由观察我们身上的感受,我们如何能去除烦恼并改变我们的习性?直接观察我们的心,不使恶念生起不是较容易吗?

答:将恶念改成善念以净化心,当然是一种好的练习。在佛陀之前及以后,许多其它的老师都这么教。但这并不是佛法的深处。观察心是不容易的,观察感受则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剎那心理状态的呈现。如果你忽略觉知身上的感受,而毫不予以重视,那么,你就忽略了「缘起」的重要教导。事实的真相是:在较深的层面,由身上的感受产生了贪心与瞋心(受缘爱),这是佛陀的体验。他发现到心中生起任何想法时,身上就开始有感受的流动。《增支部》说:「心中生起的法,伴随着感受。」他的教导是要人们觉知感受而不贪着,要保持平等心、不执着于它,如此,就能从产生束缚及痛苦的旧习性中脱离出来。将恶念改变成善念的练习,只能净化意识层面,而随眠烦恼(心深层的染污不净)以及心的习性仍未触及。因此,佛陀对身上的感受这么重视(因为它与潜意识中的随眠烦恼相关连)。

问:当我没有禅坐时,我很难时时彻知无常。你能不能说明不是禅坐时,该如何用功?

答:根据佛陀的教诲,必须要在身体的范畴内持续地了知无常。在走路,坐下,进食,饮水都要保持觉知;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姿势。你必须保持时时觉知。这样才能深入内心,帮助你根除很深的不净杂染。就算在家中,每天的早晚静坐,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na)也很重要。但是当你从事日常的责任时,就不需要时时彻知无常。当时你并不是在禅修,如果你把一半的注意力放在感受上,另一半放在工作上,你在两边都不会圆满。(1995年1月21日,年度会议:内观总部(Dhamma Giri))

问:当我回家继续练习时,这种「手术」是否还能够持续?

答:是的,当然能。但若要更深入的手术,你还是得参加课程,或是进行自己的个人课程。持续禅坐一段较长的时间能够带你到更深层。但甚至是你早晚禅修,也可以清除那段时间所累积的不净。

问:如果有时候时间不允许,完整一个小时的静坐真的很重要吗?譬如说,如果无法禅修两小时,那么一次一小时,还是两次半小时较好呢?

答:你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的压力、问题和风暴。如果你坐了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你必须面对那些问题和风暴。只有在那之后,好的禅修才开始。若坐十五分钟,则你都在和风暴搏斗,之后即停止禅修,你所能得到的利益就很有限。因此,静坐一小时是重要的。但如果某些日子,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有坐仍比没坐好!善用你所有的时间。做为一个在家居士,你有许多的责任,但若希望保有你在此处所获得的,并进一步深入,早晚各一个小时的练习是最低的限度。

问:什么方法最适合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粗重的身体感受?

答:当你为日常责任忙碌不停时,所有的注意力应放在工作上。此时若开始去注意身体的感受,那你会变成一半在内、一半在外,你无法将工作做好。但只要你一有闲暇时间,你的注意力就必须放在感受上。或是当有大问题和风暴来临时,也把注意力放在感受上。

问:我们是否应该避免自我、试着压抑它,或是不理会它?

答:千万别压抑。你不可能推开或压抑自我。这么做只会令自我倍增。如果你禅修,自我就会自然地消融。让一切自然地发生,而这个方法会帮助你。法(Dhamma)会帮助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