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的社群,到底应该怎么选?
周天去学咖啡,老师来的比较晚,就在咖啡馆等他,老师的咖啡馆在最繁华的泉城路庞一条小巷子里,如果不是朋友带我一起,即使经过,也不会留意它的存在,颇有些特立独行,老师做生意的同时,还会承接各种活动,当然了,也会组织咖啡讲座或是各种培训。
原本就喜欢周末找一家咖啡馆看看书,刚好老师有事儿,去别的地方也是等,不如就在这里看会儿书吧。
这家咖啡馆跟其他咖啡馆不同,没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搞活动的社群把环境整得特别嘈杂,对于习惯安静的我来说多少有些不适应,心情一阵烦躁。
无意间却听到两个女生的对话,大体的意思就是B想要承接她所在地区的社群建设,向A讨教经验。
B跟A说,她曾经参加的社群,严格要求每个成员参加活动后在朋友圈分享,跟本次活动相关的文章,图片或是资料,还不能屏蔽任何人。
这样的社群我们多少都接触过,社群管理者的根本目的不是把社群运营的很好,为群成员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而是为了扩大影响力,圈更多的粉。多少有些本末倒置,所以这样的社群很难长时间运营下去形成影响力,铁打的群主,流水的群成员,没有优秀的群成员留下来,社群的规模再庞大,都只是停留在低水平。
上学的时候学习政治,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群成员加入的目的是什么?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精进。
如果社群的运营不能够满足成员“精进”的目的,社群必定运营不下去。
以前陷入了一种误区,加的社群越多感觉自己越牛逼,像吸毒的人一样,看到社群就要加入,起初还觉得很新鲜,在群里说几句,后来就变成了“僵尸粉”,社群里的消息每次接受到,也仅仅是习惯性点开,看都不看,浪费着流量也就算了,关键在于牵扯精力,而注意力是最宝贵的东西,比钱重要的多,因为它的有限的,稀缺的嘛。而选择把注意力浪费在这些无用的社群上,就放弃了在优质社群的时间,或者学习其他知识,提升某项技能的时间,算来算去,机会成本真心太高了。
最近发现在社群里没有以前活跃,每次写文或是评文都要拖到最后,现在想想,我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写文了,用拿工作忙,事情多来为自己开脱,其实评一篇文章的时间我没有多久,分析来分析去,还是有压力,说白了就是心态不好。
社群本就应抱着玩儿的心态去参与,小伙伴们因为共同的爱好和目标聚到一起,大家一起玩儿,在这个过程中一起进步,写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完成每周三篇文章的任务;评文是为了向更优秀的小伙伴学习,一起玩儿文字,越玩儿越嗨,而不是向群主交代,我想群主也不需要。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从加入写作组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了,这期间有小伙伴退出了,又有新的小伙伴加入,曾经看过一篇中途放弃的小伙伴的文章,觉得写文章不再是一种享受了,而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我想这样的心态确实也不太适合继续跟社群一起走下去,如果写文或是评文是一件苦哈哈的事情,必然产生排斥,而不是享受,无论是享受成长还是享受过程,就像是老夫老妻之间例行公事的做爱,机械而体会不到快乐。
前段时间听《向前一步》,作者谢丽尔桑特伯格, 她是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的左膀右臂,她是美国薪酬最高的女高管,被美国媒体誉为「硅谷最有影响力女人」
这样优秀的她,曾提到过自己学习的经历,她同弟弟一起参加某课程的培训,她总是时刻严阵以待,而弟弟则始终保持玩儿的心态,平时不见多么用功,期末考试却和她的成绩差不多,我想这跟智力上的差异不大,决定最后结果的往往是心态。
回家后开始清理现在加入的社群,已经变“僵尸粉”的果断退出,强迫分享的果断退出,感觉没有成长的果断退出,不能玩儿到一块儿的果断退出,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断舍离,感觉轻松了许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留下的社群中,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儿,共同成长。
(生活中有许多际遇是无法预知的,就像这次无意间听到的对话,原本烦躁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