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失眠
【病因病机】
人的睡眠依靠人体“阴平阳秘”保持正常,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从是睡眠的重要保障。
生理条件下,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有所养,心血得静,卫阳入于阴而寐。
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体弱病后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衡产生本病。
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甚至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眠。
不寐亦称失眠,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一、情志失调,心神不安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均能导致失眠。
其中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意、主思,三脏功能失常,最易诱发失眠。
其一、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魂不能藏,火热上扰心神,魂不守舍而不寐。临床除有难以入睡外,亦可见多梦易惊,肝火流注胸胁可见胁满、急躁易怒、善叹息之证。
其二、喜笑无度,心神激动,心火独灼,扰动神明而见心烦不寐,心火灼伤阴津则见口舌生疮,心火下移膀胱可见小便短赤。
其三、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养心安神。《类证治裁·不寐》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临床由于心脾两虚,心神不安而见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而见面色无华;气虚血少可见舌淡脉缓弱之证。
二、饮食不节,脾胃不和
饮食失调,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致宿食停滞,影响胃气升降之职,胃气失和,阳浮越于外,以致睡卧不安。
临证兼有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之证。
三、肝胆郁热,痰火上扰
肝胆之经有痰热内郁,痰火内盛,上扰心神,而致心烦、失眠,如《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热致不眠者多矣”。《血证论·卧寐》中有“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肝胆之经有热痰上扰则口苦、目眩;痰瘀阻滞气机有头重、胸闷、恶心、嗳气之证。
四、心虚胆怯,神不守舍
平时心胆素虚,善惊易恐,夜寐不宁。心气虚则神失所养,心神不安;胆气虚,十一脏皆受其影响,尤以心为甚,心神不宁而不寐。《沈氏尊生书·不寐》“心胆惧怯,触事易惊……虚烦不眠”。心气虚可见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虚烦不眠,心悸,气短,自汗;胆气虚遇事易惊,多梦易醒。
五、久病体弱,精血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而致肾阴耗伤,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而致心阳独亢,阳不交阴,或久病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气血亏虚而致心血不足,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景岳全书·不寐》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亦云:“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肾精亏耗髓海空虚则头晕,耳鸣,健忘;腰府失养则腰酸;心肾不交精关不固则梦遗;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健忘,头晕,肢倦,神疲。
一、辨证要点
(一)辨受病脏腑
由于受累脏腑不同,临床表现的兼证亦各有差别,不寐主要病位在心,但肝胆脾胃肾等脏腑若出现阴阳气血失调,亦可扰动心神而发不寐。
若兼有急燥易怒多为肝火内扰;若有不思饮食、腹胀、便溏、面色少华多为脾虚不运;若有腰酸、心烦、心悸、头晕、健忘多为肾阴虚,心肾不交;嗳腐吞酸多为胃气不和。
(二)辨病情轻重久暂
本病轻者仅有少眠或不眠,病程短,舌苔腻、脉弦滑数多见,以实证为主。重者则彻夜不眠,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舌苔较薄,脉沉细无力,多以虚证为主。
(三)辨虚实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
(一)辨证基础上佐以安神之品
不寐临床主要症状为睡眠障碍,其主要病因为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故无论是何证型的不寐均应佐以安神定志之品,但要在辨证的基础上,实证应泻其有余,或清肝火,或消痰热,或泻心火;虚证应补其不足,或补益气血或健脾补肝益肾。
(二)调整阴阳气血
不寐的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用药上注重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使阴阳达到平衡,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阴交于阳,则睡眠改善。
(三)心理治疗
对于情志不调所致不寐,在治疗上应给以患者心理指导,使其放松紧张或焦虑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以调达气机。因此心理指导对不寐的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治疗要点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安神定志是本证的基本治法。
实证宜清心泻火,清火化痰,清肝泻热;
虚证宜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
1、因心脾两虚导致失眠的患者常常感到头昏目眩、心悸怔忡、容易出汗,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心俞、脾俞、足里三穴。
针灸治失眠方面,中医认为,失眠主要的病因在于心、脾、肾的功能失调,所以通过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时应以心经的神门、脾肾两经都经过的三阴交、头部四神聪为主治区域。
2、肾虚失眠者表现为头昏耳鸣、腰酸、舌红、脉细数,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肾俞、太溪。
3、抑郁导致心神不安影响睡眠的,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太冲和灵道。
4、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造成失眠的,表现为脘闷不舒、暖腐吞酸、舌苔厚腻,治疗时,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足三里、中脘二穴。
另外,独穴也可以通过针灸方法实现失眠治疗目的,这些穴位包括百会、神门、申脉、心俞、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针灸治失眠的同时如果能与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效果还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