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苏东坡
中西制度迵异,文化也是天壤之别。西媒一个劲地、事无巨细地拿“朝庭”说事,中之官谋呢?你懂的。
苏东坡,北宋大文豪。后人将其诗比黄庭坚,词齐辛弃疾,散文与欧阳修并名。苏东坡的书画也是十分了得。
古时朝中大臣,以血缘关系用人为第一要素,也设科考以网罗人才。苏东坡二十岁时,与弟弟同中进士。苏东坡的《刑赏忠厚论》很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授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但因苏东坡总喜针砭时弊,而不断遭同事排挤,一生都是流连于地方做小官。
当时大宰相王安石也欣赏苏东坡的才华,与苏东坡有来往。按说苏东坡只要略略拍拍大宰相的马屁,何愁没有进身的机会?偏偏苏东坡天生一个愤青。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逢王安石有公事外出,苏见王安石大办公桌上仍留有未完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细读了几遍,笑了,似乎发现了错误一一
春风谓和风;夏风谓熏风;秋风谓金风;冬风谓朔风。西风属金,金风便是秋季,秋风怎能吹落最耐寒的黄花一一菊花呢?
苏东坡于是备好笔墨,在诗后添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没等王安石回来,告辞而去。
王安石回来看见了苏东坡添上的诗句,心里十分恼火,一纸公文,将苏东坡下调去湖北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目的就是要苏东坡亲身去体验一下:秋天菊花落还是不落?
苏东坡当然不明究里,但想:只是直言指出了王安石的错误而遭报复吧。
到了黄州上任后,只顾着与慕名而来的文人学士把酒言欢。
直到重阳佳节,苏东坡来到后园菊花棚下,瞧见满地的黄花,而枝头并无半朵,才唬得目瞪口呆,才明白着实是得罪了大宰相王安石。
当时王安石正在大力推行变法。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欧阳修、苏东坡等,都不很支持。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便留下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记载。而且又有“新进之士”,在苏东坡《湖州谢上表》里头研究出诗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于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是毁谤君相的说辞,搞出个“乌台诗案”,抓苏东坡坐了一百零三天的大牢,几乎杀头,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了个不杀大臣的规矩,才得于保全性命。
苏东坡原名苏轼,出狱后,对仕途心灰意冷,向往田园生活,才自称为“东坡居士”。至王安石倒台,哲宗即位,苏东坡重获启用。但终因生性耿直,不会拍马,一贬再贬,流放到了海南儋州,死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