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吴军《态度》有感
最近读完了吴军的新书《态度》,这是吴军写给两个女儿的四十封家书,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对女儿一路成长的指引,心中感慨,这样长大的孩子未来怎么可能不优秀?书中的真知灼见,对已成父母的我们,一样深具指导意义。
我必须得承认,从小我接受的教育是失败的,我是特别听话的孩子,所以我接受了螺丝钉教育,我可以做到考试成绩好,但我从没关心过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而且除了教科书和习题集,我也没有读书的习惯,我成长的那个时候,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分数。
但是人生肯定不能只靠分数好就能过好,我经常觉得我的父母命好,爸爸是辽宁鞍山人,在20岁左右支援西部建设,来到了甘肃白银,我的出生地,因为那里发现矿产,需要大批人力资源,我的妈妈也是那时候从兰州被招工到白银,于是两个在大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就在那片黄土地上奉献了一生,成为铜城的第一代开拓者,而我在铜城出生、长大,直到上大学才离开它。
父母一生安安稳稳,伴随这座小城的快速发展,经济上没有遭遇到东北的甩包袱下岗潮,我的妈妈也不比在兰州的姨姨舅舅们过的差,我们家住在铝厂的家属院里,两套房子,100个平方,我的同学大多如此,作为两个普通工人的子女,我的童年没受过经济的困扰,虽然那是凭票采购的年代。东北的亲戚大多受到政策的影响,生活相对困难。
我的人生没谁给过建议,自己的心智也不够发达,并不具备良好的金钱观、价值观,事实上从自己踏入社会,脱离父母,自己才开始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一路走到不惑之年,回看也是觉得自己如父母般运气好,靠自己的地方少,借助大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大。
虽然我不擅于从书本中学习,但是善于从环境中感受不同,刚毕业的我敢于投奔深圳的朋友,只是为了去寻找就业机会,并不是奔着特区的发展去的,可以说当时的“特区”对于我只是一个抽象名词,并不具备实际含义,但它确实快速为我提供了就业岗位。
幸运的我投身到工作当中,作为乙肝疫苗的质检人员,每天做着生化检验,感受着身边同事的朝气蓬勃,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的“富人”,很显然他们的生活质量高于我过去的认知,有房有车有保姆,我努力攒着钱。
也是这些“富有”的同事,有房之余,还结伴四处看房,跟着他们看了很多房的我,在自己存了10W的时候,全部拿出交首付买下一套自己心仪的小户型,在深圳有了自己的家。做出这样的决定没有太多的纠结、考量,也没有投资的意识,只是钱恰好够,而那时的我已经结婚,需要有个自己的家。是的,在深圳结婚的我,在20平的出租屋里就把自己嫁给了LG。
2004年,这个被外部环境裹挟着做出的决定,成为了最正确的决定,2005年深圳房价高歌猛进,一路向上,如今这个小户型成了我最大的一笔资产。按照梁宁的话来理解,我这个小点,借助了线和面的大发展,占了大便宜。
我自己觉得心智开始成熟一些,从文字、书本开始学知识都已经是2009年的事了,因为自己遭遇了几次怀孕的不顺利、遭遇了夫妻关系的困扰,由于LG工作调动到贵阳,当时独自在深圳的我前所未有的恐慌,我开始拼命阅读,正是那一段时间的大量阅读给我注入了新的力量。
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刘未鹏的《暗时间》、郝明义的《越读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齐邦媛的《巨流河》等,我并不知道这些书怎样的改变了我,但是点点滴滴的文字确实在铸造新的我。
来到贵阳生活后,也有一些触动我的地方,比如和我同龄的医生,聊天聊到银行,他从不用柜员机来存取钱,而是每次发工资都去银行,拿号排队,觉得柜员机不安全,那是2014年,可是2000年去深圳的我,除了开户去过一次银行,其余业务基本都在柜员机或是网络上完成,我喜欢高效率和为自己节约下来的时间。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运行着,每个决策也都影响着轨迹的运行方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凡我能接触到的人,我都会仔细想一想,他在做的事情我愿不愿意做,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上,我还有没有别的选择,我对未来既期待又害怕,我期待变化的来临,因为厌倦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又害怕变化的来临,害怕变化让自己无以应对。
没有良师的指引,只能自己在书籍中寻找自己、修正自己了。可以说这么多年过去,我的阅读习惯依然不好,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一直在读着,只要仍然在思考,只要还愿意改变,未来总不会太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