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来自以色列的一些思考

2022-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飘过冬天的叶子

我对教育产生兴趣,源于我认识的那些孩子。在我看来,这些孩子的童年生活就是一个“忙”字。除了上学,就是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不仅周末排得满满当当,周内也有不少课程。

他们的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别人都在学,我们怎么能不学呢?”

在这些父母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孩子的殷殷期盼。作为旁观者,我很难评价这样的期盼是好是坏,但看着这些比大人还要忙碌的孩子,我也不禁会去想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当我知道《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后,带着一份好奇,我跟随周轶君的脚步一起去看看他乡的童年。

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成果,让我看到关于教育更多的可能性。

其中,以色列让我耳目一新。这个我印象中zhanhuo不断的国家,正在教育方面绽放巨大的生命力。

镜头一开始,就是几个十几岁的学生在自己的创业公司里讨论。

十几岁的我可能正在死磕一道理综大题,而以色列的孩子已经有模有样的开始创业了。诚然,96%的创业公司都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热情并不会因此而减少。

特拉维夫大学管理学院主任乌迪·阿哈罗尼说:如果你失败并开始第二次创业,你筹集资金的时候,投资者会给你更多,因为他们认为,你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你不会再重复同样的错误,你现在更聪明了,犯同样错误的几率非常低,所以我们现在再试一次。

“我们不会标签失败者,我们钦佩他们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我们包容的不是失败,我们包容的是再次尝试,我们不认为那是失败,只是一次行不通的经验,所以我们要再尝试。”

在以色列,很多英雄是那一些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去尝试的人。个人不会被失败定义,这个社会也不会因为你失败了这个结果,而否定你所有曾经的努力。

当一个孩子明白失败不意味着世界末日,就可以享受创新的过程。以色列人对待失败的态度,让我动容。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失败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

最早的时候,我对失败还没与那么恐惧,也会充满热情去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但因为各种原因失败。这时候就会有一些声音响起“早就跟你说过不会成功的,你偏偏不听劝。”

这样的声音加大我对失败的恐惧,再后来我就不敢去做一些事情,因为不开始就不会有失败。也是这份恐惧,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深陷自己不够好的内耗里,找不到出口。

如果这时有人跟我说,只是失败而已,谁还没有失败过呢?或许我就会有更多的勇气,去开启不一样的生活。

以色列教育中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的理念也让我很惊讶。

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埃亚勒·德隆的孩子,就拥有这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13岁的儿子从有记忆开始,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几点睡觉。通常他觉得累了就去睡觉,晚上七点,或者凌晨,都是自由的。

而11岁的女儿从8岁开始,晚上11点将近午夜才睡觉,早上7点起床。

周轶君质疑孩子睡眠不足,德隆却说,“如果孩子觉得这没有问题,那我也觉得没问题。”

孩子也说:“我的父母给了我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他们相信我有这种能力。”

孩子的话让我自愧不如,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完全独立地做出选择,我不否认这与父母的过度关注有关。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由爱而生过度的担心,恨不得能安排好孩子的一生。

可正如德隆所说:“他比我更知道怎么管理好自己,因为我的责任是让他拥有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告诉他每个小时他应该做些什么,我想让他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生物。”

这应该是整个社会需要学习的,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度的担心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对自己负责。

当然,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我们也不能照搬他乡的教育模式,但正如生命应该多元而丰富,教育也应当如此。

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从来不会只有一个样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