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东坡传》中的王安石相关部分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于上世纪所著的作品,如作者所言,本书记叙了“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但许多人读完此书之后,都抱着同一个疑问:在整部《苏东坡传》,尤其是卷二中,作者不遗余力的用了大量笔墨来刻画另一位人物——王安石。不难发现,第七章至第九章这三章,侧重于介绍王安石变法与相关的风云变幻。更有人夸张道:若是只取这三章的话,本书就该名为《王安石传》了吧?(事实上的确有出版自同一出版社的《王安石传》存在)在这里,我试着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与分析作者对王安石之刻画与他倾注笔墨的用意。
不得不说,王安石本人是一个执着的疯子,也只是一个执着的疯子,他初心并不恶。他想要的也是国家富强,但呈现出来的结果则很像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尤其是在给苏东坡作传的时候。更何况这传记还是出自一个钟爱苏东坡至深的作者之笔。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人物传记不同于正史,它或多或少会附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人生三观、审美偏好。苏东坡一波三折的宦途,不可谓与王安石的出现没有联系:他被贬经历离不开对青苗法、新商法等等新政的异见——最开始更是直接相关。当然最后被流放之经历,就要论到更复杂的原因,譬如章惇的当权。值得一提的是,章惇也是王安石一派的余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作者对苏东坡之偏爱,难免不会对王安石抱有成见。若是读者在接触该书前并未听闻过王安石的故事,那就极易先入为主。在此仅举网络上看到的一例:在第八章,作者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王安石的固执己见与朝廷政争的越演越烈,说的是对于一妇人谋杀丈夫未遂的案件,“司马光要以一种方式判决,王安石要另一种方式,而且坚持己见。”皇帝指示后,有一御史不同意,要求再审,王安石则令亲信弹劾他。听上去是王安石执拗己见,不容异已的证明。但事实上该案件中,妇人父母双亡,在服丧期内被强娶,且有自首情节。王安石的主张是从轻发落,而司马光主张处死。我想如果考虑到这一点,故事就不一样了吧。王安石提出的变法,在政绩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但在思想上,绝不是一文不值——文中也提到蜀党人当政后是支持免役法的。王安石变法之思想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与当时社会相适应,这不能使我们全盘否定它的理论。若是要说王安石“坏”在哪里,我想能够称得上是他人格上缺点的,大概是他不容异己,一意孤行,把所有站在他对立面的人归为“四凶”吧。
若是要解释为何林语堂先生要记叙王安石与其变法,我想,多多少少是因为: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面向的是西方读者。《苏东坡传》也许不仅仅为了刻画苏东坡,还多少担当着向西方世界介绍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之任务。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事实上与近现代出现的集体主义思想是遥相呼应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点以佐证:在本书中,作者同样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中国画,佛教思想等等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若是用今天的词,是否可以猜测《苏东坡传》一书算是一种文化输出呢?当然,还有一点是对于中外读者都适用的:只有对王安石变法略有了解,才能理解由其引申而出的纷争。而由其引申而出的朋党之争,是苏东坡一生中密不可缺的一部分经历。所以又可理解为:要认识苏东坡,就势必要认识王安石变法。
总而言之,我想有一句话可以在此一用:“存在即合理。”作者如此编排,必然有他独特用意。至于王安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当然不能仅从一本书的刻画就妄下定论,更何况还是一本写其政敌的传记。我想,真理是要自己去感知的,而不可任听任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