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古风小酒吧历史有意思

慈禧儿子同治帝死于何症?到底是天花,还是梅毒?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34人  心草雪月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刚过申时,将夜未夜的光景,北京城阴冷萧索、滴水成冰,路上已少见行人,寒风肆意游荡,发出阵阵低吼。北方冬天的暮色,犹如一支着墨的大笔,不过随意挥动几下,一切繁华都褪除了光彩,成了黑白。眼前的景致黯了,耳边的风声却更响了。

此时,紫禁城养心殿里,灯火摇曳、炭炉暖暖,丝毫没有寒酷之气,床上静卧的少年身子却渐渐凉了下来,气息也断了。

殿里殿外,哀嚎一片,声响如北风般呼啸阴寒。只是,再滚烫的泪珠,也换不回少年的体温。

他就是同治,大清王朝的第十位皇帝,咸丰帝的独子,慈禧全部的砝码和希望。他亲政只有一年,晏驾时不过19岁。

不到一个时辰,朝廷公布了同治的死讯。宫廷御医在案本上注明死因:天花。

与此同时,坊间也流传起同治的真正死因:花柳病,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梅毒”。那是一种盛行于民间底层风月场所的传染病,极龌龊难堪的绝症,症状与天花相似。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就在前不久,亲眼见到同治帝身着夜行服流连于低级妓寮……

那么,同治究竟死于何症?到底是天花,还是梅毒?

精明干练的慈禧曾费心尽力地栽培这个独子,却为何将他培养成了清朝历史上最短寿、最无为的皇帝?

看着儿子疮痍遍布的遗容,一旁的慈禧心如刀割,她拿五福捧寿丝绢轻抹泪水,想起了就在13岁前,似曾相识的生离死别。

那次离去的,是她的丈夫,咸丰皇帝。

咸丰也算是大清历史上顶倒霉的皇帝。在他祖父以前,不过忧边陲的鳞甲之患;父亲虑的,也只是英夷贩卖鸦片打开国门的逞强。等江山交到他的手里,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太平天国战事告急,夷人内犯乃至逼迫京师。为了避难,他携儿女宫眷到了热河。将北京的烂摊子交予了异母弟恭亲王奕䜣。

只是,身子可以离开纷扰,肩上的重担却无法卸下。日日被军情危机章折困扰的咸丰帝,选择用酒色麻醉自己,终日酒不离手、荒淫无度。那些加急送来的奏折他只是看看,然后用指甲做个记号,交由慈禧处理。

皇权的偶尔缺失与慈禧的插手政事,为日后她统治中国47年埋下了祸根。毕竟,熟悉朝章制度,识认大臣言行,了解训谕款式,这些都要从奏折中慢慢体味。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861年8月22日),年仅31岁的咸丰帝崩于热河。临终前,他派怡亲王载垣、辅国公肃顺等共八人,赞襄一切政务。为牵制他们,他还将乾隆朝传下来的“御赏”印给了慈安,他自己的“同道堂”印则给了慈禧,一切谕旨需加盖这两方印才能奏效。

丈夫去世,儿子登基。好像还没来得及痛哭,时局已斗转星移。不久,颇有政治见地的慈禧,忌惮肃顺的跋扈,又不甘权柄下移,于是联手奕䜣密谋,夺取政权。从此开启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全新局面。

慈禧一直梦想成为孝庄太后那样名垂青史的杰出女性,更希望自己的宝贝独子将来能像康熙帝一样,成为一代明主,开创盛世景象。掌权后的慈禧,除了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之外,还特别记挂小皇帝的学业。她为同治帝找来四个师傅,每位师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算是顶尖专家。

李鸿藻,进士出身,家中世代做高官,咸丰帝生前已钦点他为同治的师傅;祁寯藻,嘉庆朝的进士,大学士,曾做过道光帝和咸丰帝的师傅,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书法苍劲遒俊、自成一体,是清朝中后期著名的书法家;翁心存,道光时期的进士,长子翁同书也是进士,幼子翁同龢是状元,翁同书的儿子也为状元,一家三代,出了两个进士、两个状元;倭仁,道光九年进士,近代著名的理学大家,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人。

四位师傅强强联合、各具专长,组成了一支配置超一流的师资队伍。

为了让小皇帝的学习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慈禧委派绵愉负责全权管理,类似于现代教育中的辅导员身份。绵愉是嘉庆的第五子、道光的弟弟、咸丰的叔叔、同治的爷爷,算是整个皇族最德高望重的前辈。慈禧还安排绵愉的两个儿子奕祥、奕询每日进宫伴读,皇帝有了同窗,读书也不至于冷清。

老师、同学、辅导员齐备之后,接下来就得制定学习计划了。慈禧责成文武双全的奕䜣为小皇帝拟定了一个内容详尽的课程表:先拉弓,次习蒙古文,次习满文,最后学汉文;拉弓而至步射,步射而至放枪,随着年龄增长而调整;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诵读与讨论不可偏废;小皇帝每日必须与师傅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及所学内容;入学后,每隔五日,即于下书房后,在宫中学习骑马,由御前大臣压马及教习。

一切规划尽善尽美,然而小皇帝的学习情况如何呢?

翁心存做了几年师傅之后去世,由翁同龢子承父业,继续教授小皇帝。翁同龢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曾在日记中多次提及同治帝的学习状态。

同治五年,正月初九,是日读书微倦,略有戏。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卯正,上至,是日多戏言,龢与诸公急切谏,读勤。

同治11岁时,精神不佳则学习倦怠,神清气爽时贪玩好动,老师们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导,学习要勤奋,不可懈怠。

一眨眼同治帝16岁了,翁同龢日记中关于同治学习不如意的记载依然比比皆是。

同治十年,正月初七,晨读极散,因极陈光阴可惜,当求日进之方,上颌之而已,照常退。

同治十年,初九日,读甚散,敷衍而已。

同治十年,二月初八,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诗,诗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老师布置了考题,16岁的同治帝干坐了一个小时,最后交了白卷,让他作诗,诗也写得不好。更有甚者,翁老师还在日记中写道:皇帝16岁时还“读折不成句”。连章折如何断句都不知道。

读书不出佳绩,调皮却望尘莫及。

一天,厌恶学习的同治把老师气哭了,看着老师在一旁老泪纵横,同治把书上“君子不器”中“器”字下半截用手遮住,得意地问道:“请教老师,‘君子不哭’是什么意思啊?”

还有一次,同治帝心血来潮,捧起砚台的墨水就往嘴里倒,小太监阻拦得有点慢了,让他喝进去不少。原来同治听人说没学问的人叫“胸无点墨”,有学问的人被夸“肚里墨水多”,为了让自己尽快变得有学问,他想出喝墨水的损招。喝完后的同治得意地说:“朕现在肚子里的墨水可多了。”慈禧听闻哭笑不得,真是拿这个顽劣又任性的孩子没办法。

同治6岁入学,四位金牌教练,皇室家族制的科学管理,耗费整整10年的光阴,却教出了如此不成器的学生。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同治是咸丰帝独一的皇子,也是无二的皇位继承人,这至高无上的皇权,他得来毫不费力,没有压力,也就没了动力,这是他疏于学习、不思进取的根本因素。其次,小皇帝从父亲去世开始,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六点赶往养心殿东暖阁上朝,尽管他只是端坐于前、不发一声,任身后两宫太后处理朝政,但正襟危坐久了也会疲惫。何况,退朝后,太后能回后宫休息,他还得入长康左门,穿越永巷,进日精门到乾清门东面的上书房,在那里一天的学习才刚刚开始。长期的辛劳渐渐剥去了小皇帝对学习的兴致,超负荷的填鸭式教育又彻底打压了他的天性与爱好。

日复一日,万众期待的小皇帝身心俱疲,表现得愈加平庸,远达不到慈禧的期望和要求。每每遇上慈禧检查功课,总是免不了一通责骂。其实,同治也想好好振作,做出一番成绩,然而在老师失望、母亲斥责之下,同治变得叛逆,对学习望而却步。

绵愉死后,他的儿子不再陪读,慈禧找来奕䜣长子载澂接班,于是皇帝有了新同窗。载澂继承了父亲的聪明睿智、潇洒倜傥,这一点让慈禧非常满意,但是另一方面,他生活放荡不羁,章台走马无所不好,这却是慈禧毫无察觉的。

一天,一向坐不住的皇帝,居然趴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地读书了,慈禧刚好经过书房,心里深感安慰,但是如果慈禧知道此时此刻皇帝看的是什么书,非得气的吐血。他的宝贝儿子看的是——春册。

载澂与同治帝一起,说是陪读,实则陪游,一有闲工夫,他就偷偷会带着小皇帝跑出宫闲逛。

同治经常问载澂:“外面有皇宫大吗?”

载澂回答:“有,别提多好玩了,有庙会,各种好吃的,什么冰糖葫芦、豆腐脑、驴打滚。”然后他又一脸坏笑地告诉同治帝:“还有很多你想不到的东西。”

清朝笔记《十叶野闻》写道:“同治帝与贝勒载澂尤善,二人皆好着黑衣,娼寮、酒馆及摊肆之有女子者,遍游之。”还有书中记载,因为担心臣工发现, 同治不敢光顾名楼靓妓, 只得去旮旯胡同寻觅暗娼。这也是他后来染病的重要原因。

不过日后的危机,在当下的乐事面前,不值一提。古诗不是也写过,人生得意须尽欢;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在同治看来,宫里除了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就是铁着臭脸的慈禧,要不就是义正言辞的大臣,全都无趣无聊,还是外面好啊!

蹉跎的光阴,总是流失得坦荡。年月就像花叶的荣枯、鸟儿的暗音,不是来不及珍惜,实则忘记了欣赏。

一转眼,同治帝已经17岁了,早过了满人婚配的年纪。皇帝大婚之后,慈禧必须撤帘归政,这是她不愿的,于是同治的大婚一拖再拖。

同治十一年,在大臣劝诫与祖制压力之下,贪权的慈禧终于决定在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甄选皇后。

为了找到最适合的人选,她与慈安把满蒙文武官员家里待字闺中的女孩都查看个遍。最终慈禧看中了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富察氏出身于正黄旗满族八大家族之一,14岁,生得灵巧剔透、聪慧可人,慈禧在她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很是喜欢。

可是同治和慈安一同看上了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崇绮是同治三年的状元,对女儿的教育严格周全,据说这位阿鲁特氏满腹才学、温润有方,诗词歌赋倒背如流,读书一目十行,还能左手写大字。

在分歧面前,慈禧难得地展现了和顺的一面,选择了退让,她觉得儿子的终身大事还是应该尊重儿子的决定。最终,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富察氏做了慧妃。

然而,从立后的那一天起,慈禧就处处看阿鲁特氏不顺眼。

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大都是才子佳人的粉戏,自小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她觉得这些都是淫秽戏剧,因而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见了心生厌恶。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讨慈禧欢心,搞好关系,否则地位难保。耿直孤傲、不善逢迎的阿鲁特氏却说:“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慈禧选秀入宫被封贵人,大婚当日走的是侧门,只有皇后才能从大清门入,哪怕而今早已位高权重,却掩不住曾经的出身,“大清门”可谓慈禧永远的痛。所以当太监将阿鲁特氏的话转达给慈禧时,她大发雷霆。

梁子终于越结越深,难以弥合。慈禧常常借口皇后生活优越,体态臃肿,指使皇后整日里奔走多处,折磨得她心神俱疲。对于同治帝,慈禧一方面劝导他身子骨要紧,不可沉溺于后宫,一方面又暗示应广沛甘霖,春眷慧妃。她还派太监监视帝后的私生活,连皇帝晚上在坤宁宫逗留多久都得汇报。同治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动肝火,一气之下谁都不临幸,一个人住到了乾清宫。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慈禧终于撤帘,18岁的同治在太和殿举行了亲政大典。

回想当年,母亲拼尽全力,联合恭亲王,铲除肃顺一党,将权柄牢牢地掌握在自家手中。当政后,母亲办洋务、兴科举、剿灭太平天国叛乱、降低农村赋税、提出自强、标榜求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发展,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同治中兴”。其实同治帝心里很清楚,他只是担了虚名而已。

尽管母亲贪恋权位,但她劳心劳力做出成绩,而且到底是归政了。无论从前二人有何不快,至少在母亲让步的那一瞬,同治还是心存感激的。为了回报辛苦了十多年的母亲,他刚上任便决定重修圆明园,好让母亲有个颐养天年的休憩之地。当然他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把母亲支开,他才能紫禁城内能不受干涉,做个完全意义上的皇帝。

只是,圆明园的工程实在浩大,这个万园之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是清代帝王用150年陆续修建完成的。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昔日的繁华盛景早已夷为了废墟。

聚集150年之人力物力的园林妄图一朝恢复旧样谈何容易,保守估计重修圆明园至少需要白银1000万两,而大清国库已经没有太多银两了。无计可施的同治只得发布上谕,命令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捐银。说是量力,可谁敢不捐?恭亲王率先捐了2万两,并批示户部拨银2万两,而后全国官员总共捐了30多万两银子,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工程总算可以启动了。

不久,大臣们发现,同治极其关注重修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实地察看,一去就会逗留大半天,后来甚至发展到夜不归宿,上书房去得少了,甚至连奏折也懒得看了。眼看这劳民伤财的工程已经累及社稷,恭亲王再也坐不住了,他联合几位大臣上折,劝皇帝停修圆明园,可是折子呈上去,迟迟得不到批复。

奕䜣急了,他只能拉着皇帝的七叔醇亲王、以及文祥等诸大臣请求面见。一见到同治,奕䜣就说明停修的想法,还列数了皇帝的一系列不得当做法。

正当奕䜣一条条往下念时,同治帝突然摆手,不耐烦地说:“我把我这个位让给你如何?”

此话一出,文祥当时就吓得爬地上。恭亲王也不敢继续说下去了。

终于醇亲王憋不住了,说:“皇帝还有其他很多不谨慎的地方,比如在外冶游。”

同治理亏,却本能地反驳道:“谁,谁,谁说的?”

恭亲王抢着回答:“小儿载澂。”

同治被当众下了面子,气不打一处来,他要发布上谕废掉恭亲王、醇亲王等十位大臣。眼看事情闹大了,慈禧立即插手驳回了上谕,又将同治狠狠地呵斥了一番,罢免十大臣的闹剧才及时收手。通过这一闹腾,大家也看明白了,同治虽然亲政,其实大权依旧握在慈禧的手中。

同治亲政一年多,就办了两件大事,重修圆明园和罢免大臣,终都不了了之。

或许同治也想励精图治,不被他人看扁,只是命运残酷,偏不给他这个机会了。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同治帝驾幸西苑受凉,刚开始只是身体稍有不适,十日后,病情突然加重,四肢无力,浑身酸软,发热头眩,皮肤上出现了没有凸起的疹形红点。

慈禧大惊失色,难道是天花?顺治帝因天花而早逝,康熙帝因得过天花才做了皇嗣,清朝皇室对天花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心理。她赶紧下懿旨,宫内外供奉痘神,张灯结彩、花衣悬红,民间禁炒豆,禁当街泼水。她还恭迎痘神娘娘到养心殿,两宫太后整日叩拜祈福,期望痘神娘娘早点将撒下的天花收回。

然而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同治的病情急转直下,不久全身剧痛,腰腹部红肿溃破,漫流脓血,恶臭散布到了整个宫殿。太医们用“外用拔毒膏”反复擦拭,脓肿处却不断扩大,从腰腹到四肢,到头部……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晚6点,年仅19岁的同治帝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官方资料记载他死于天花。

近年来,史学界分析清宫御医留下的《脉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和用药进行研究,并对照翁同龢日记,最终确定这些史料是翔实可靠的,同治帝果然如官方公布的那样,死于天花。

民间传闻说,皇帝死于梅毒。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同治曾经流连茶园酒肆狎邪淫乐,有患梅毒的可能,何况从后期病症看来,与梅毒确实很像。但是为了保全皇家颜面,慈禧只能命令御医以治疗天花的药方为皇帝敷衍医治,因为她在得知同治帝的实际病因后,已经准备放弃这个孩子。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他1923年所著的《清代通史》里,再三强调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李镇和李志绥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同治帝的真正死因,到如今都没有定论。同治之死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位,并称清宫四大疑案。

同治死后74天,皇后阿鲁特氏吞金自绝于储秀宫,据说她是被慈禧逼死的。1945年,同治帝后陵墓被盗掘,皇后的衣服被剥光,腹部被剖开,肠子流淌了一地。盗墓者如此泯灭人性的举措,不过为了得到皇后吞入腹中的黄金。生前尝遍磨难,死后也难得安生。有时看来富贵之路,也不定真的通向天堂。

同治帝晚6点归天,8点慈禧就召集重臣宗亲,宣布了新皇帝的人选。仅仅过了两个小时,她脸上的丧子之痛便不复存在。儿子的命,换来了她政治生涯的全然复苏。从此,慈禧开启了她人生中第二次垂帘听政,这一年她不过40岁。

她可曾记得,当年同治呱呱落地,带给她怎样的欣喜和希望;她可曾想起,儿子第一次用无辜的双眸打量这个未知的世界时,她心底涌起怎样的温情;她怎会忘记,儿子第一次轻声叫唤“额娘”,她的眼眶瞬间通红。可惜,在她的生命中,与亲人接壤,能述说的仅是片面辰光。最后,他们都散了,只留她独居紫禁城那座金丝牢笼,守着名缰利锁,做了最彻底的困兽。

她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命运给了她无上的荣耀与奢华,却以夺走她最和柔的亲情为代价。晚年的慈禧,在看到丈夫的遗物时只是落了几滴泪,当看到儿子幼年的衣裤,她捧在怀里,泣不成声,哭得老骨头都快散架了,那是老佛爷一生中少有的脆弱时刻。

在德龄公主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慈禧回忆儿子时说:“那会儿我寻思着先帝虽然走了,毕竟还有同治可以依靠,日子总会好起来,然而不幸的是,他竟然在不到20岁就死了,打那起,我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从同治死后,我受到人们关注的那一刻起,所有幸福都结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