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之前我在“句读”上发表过一个动态来质问“大学的期末考试有什么用?”
底下有人评论:不是每件事都要带着目的的,人的本性是懒惰,克服了,其实也是一种成就。
我当时不以为意,就是坚信这样的考试毫无意义!
上过大学的应该都知道,原因是大多数的人都是平时浑浑噩噩过日子,临期末那一周或者是两周才开始“预习”一本又一本几乎无标记的书。在“辛辛苦苦”考完之后,便把书一撇。昨天复习的知识,考完就全忘在脑后。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
所以我在想:这样的考试有什么用?
还有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例如:高考。很多人应该也会发现,高中长达三年的积累就是为了“高考”能一鸣惊人。然而大家的精力仿佛全部都用在了这三年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沛。在高考最后一门科目考试结束铃声打响以后,大家就像被关在笼子里三年的鸟儿,而这一刻,就此解放,什么“数学、语文、英语”都与我无关。所以便有这么一句话“现在能管住我的就只有法律了”!
而大学,在他们眼里就是“天堂”!没有严格要求的学习制度;没有固定安排的作息时间;没有像“高考”一样的奋斗目标。所以一切的一切全靠自觉!全靠个人!更不会有像高中一样的老师天天苦口婆心地劝你学习!所以这样势必会导致很大一部分不自觉的人天天忙着“吃喝玩乐”,毕竟“懒惰”才是人的天性。能够真正自觉要求自己的人还是极少数。
所以我又是疑问:这样的教育究竟有什么用?
大部分人的自我毁灭,少数人的自我救赎,百分之一的人坚守自我。
直到今天读了沈嘉柯的文章《无用之用》,我仿佛才找到了答案。
书中有学生疑问“加入文学社对学生有什么用”?
沈先生想了想好像真的没什么实际作用。但他多年后回忆起来,却觉得文学社的经历很美好。“一生之中,再也难以有这样的时刻。你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小伙伴,也找不到那样的氛围,更找不到那样的心境了。”
确实,这样的心境难能可贵。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无法跨越的,例如“年龄”。那个时候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是多么重要。
“很多事情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利益和用处,但不经历,人就不会长大成熟。青春里的许多经历,不管是爱情、生活,还是学业,其实是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意义。这是成长,也是必经,如果你还年轻,终有一天你也会懂。”这可能就是沈先生给出的答案吧!也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寻找的答案。
也是评论中的“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在说,等你长大,参加工作之后,其实已经无暇也没有精力和兴趣去看一本书了,而那时你肚子里的基本上就只有你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里看的书了。在现在可能你还不懂那些书里的一些意思,很多东西只有你去经历了,岁月中积淀了光阴,当年那些看不懂的内容,看不透的人和事,总有一天会明白”。
如果大学没有那半个月废寝忘食的期末复习战,我很难看到现在的自己竟然还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我很难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快速背书”,竟然也可以为了上午的考试,七点就起来背英语。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这半个月堪称“小型高考”!虽然说到底还是为了考试的成绩。
如果没有三年的高考备战,我也很难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有目标的人;我也很难看到自己也可以为了一个目标能实现而倔强又不惧。
如今回忆起来,正如沈先生所言“经历很美好”。正是经历了才觉得难能可贵,正是经历了才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正是经历了才成为了经验,正是经历了才能直面懒惰。
现在我要说,这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