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故事

魏晋贤士柏岩风(四)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26人  襄楚


二五、司马受禅晋代魏,刘伶裸奔再辞官

264年钟会在蜀作乱的时候,司马昭准备亲自西征。

当时曹魏的宗室都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司马昭担心前方打仗、后院失火,就对山涛说:“西边打仗的事我亲自去处理。后方的事,就劳烦您老叔啦。拜托拜托!您老多费心啦。”

就让山涛以行军司马的职务,拨给亲兵五百人镇守在邺城,以便监视曹魏宗室的动静。

同一年,山涛受授予新沓子的爵位,后转升为相国左长史,统领别营兵。

司马昭认为山涛不管是朝堂上还是在乡野间一向都是德高望重、素有威望,就命令长子司马炎经常拜见他,向他学习经天纬地的治国韬略。

由于司马师在许昌战役中战死,没有子女,司马昭就将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以延续他的香火。

虽然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兄长,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家骨肉,司马昭内心多少有些愧疚,所以平日里又十分看重司马攸。

由于内心纠结,司马昭曾经问裴秀(当时担任魏国尚书仆射职务),“大将军(指司马师)开国建业,事业未成而先亡,我只是继承他的事业,所以想让司马攸继承我的衣钵,以归功于兄长,你以为如何?”裴秀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后来,司马昭又就此事询问山涛的看法。

山涛回答的也很干脆,“废长子立少子,违背祖宗定下的礼制,对国家安定是不祥的。你应该把此事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来对待。”

司马昭认为这两个人说的有道理,于是决定让司马炎当了他的接班人。司马炎出于发自肺腑的感谢,为此事亲自去拜谢了山涛。

265年十二月(266年2月8日),司马炎受禅即位,建立西晋,任命山涛代理大鸿胪,护送陈留王曹奂返回邺城。

大鸿胪是古代官职位。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后改名大行令。汉武帝时改名大鸿胪。管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少数民族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期名称为大鸿胪卿。

都说是“再穷不能坑朋友,再富不能忘恩人”。

山涛做了大官,绵绣绸缎得穿,山珍海味得吃,衣食无忧,苟富贵,勿相忘,就想起来在百家岩上一起受苦的老弟兄们了。

他最先想起了整天没吃没喝的刘伶这位仁兄来了。

经过山涛的极力推荐,刘伶入朝当了官。

刘伶跟司马氏不对付,对他们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也看不惯。为避免政治迫害,排泄郁闷,他经常借酒消愁,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不能自已。

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在朝廷上搞策问。谁知道这位仁兄,不趋炎附势,力陈己见,宣扬无为之化的主张

司马炎一听就大为恼火。此事不久,其他同僚们都被擢升为高官,唯独刘伶不被朝廷所容纳,不仅丢了官职,还被赶逐出朝堂之外。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不用爷,爷还不伺候你呢。心高气傲的刘伶卷起铺盖就走人了。

多年以后,事态平息。山涛又想起了刘伶这个小弟,就差人把他找来。不只是叙叙旧,还想给刘伶一碗饭吃。

谁知道刘伶天当房、地当床,逍遥自在惯了,重新让人戴上眼罩、缰绳和铁嚼,他哪还受得了?就婉言推辞,不想当官。

山涛这个老大哥可不是白给的,立马把眼一瞪,“哥吃的盐比你喝的水都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黑白不睡觉还能撵上哥的岁数?”

听人劝,吃饱饭。刘伶听了这位老大哥的话。

公元278年,他到当时担任建威将军的王戎的手下,做了一名参军,协助治理“领军都督幕府”事务。

身处统辖千军万马的总指挥部机关,需要给全军做表率,但是他却天天蓬头垢面不讲卫生,衣服也不好好穿,行为还吊儿郎当。

有一次,刘伶忽然来了兴致,竟然在自己办公室喝酒,喝到酒酣之处,竟然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地狂喝海饮。有几个客人来访,他也不赶紧把衣服穿上,还光着身子继续喝酒。客人责问他,他反而振振有词,“天是我的房,地是我的床,房屋是我的衣裳。谁让你们钻进我的裤裆中?”

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后世曾有人撰写一联“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处不留零”,来纪念刘伶喝酒的豪放。

结果,他又一次被罢了官。

两年以后,山涛再次上书,请求给刘伶安排职务。

晋武帝司马炎勉强点头同意,朝廷就派特使专门到百家岩,邀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

谁知道,刘伶这位仁兄还是当初那个屌二郎当的模样,仍然不愿意做官。

他一听说朝廷特使已经到了村口,就赶紧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衣衫,见了谁也不理会,仰天大笑,朝村口外边裸奔而去。

朝廷特使一看到这阵式,哎呀呀,这都什么人呀,简直就是一个酒疯子。要是让他上了朝堂之上,还不让人笑掉大牙么。

从此以后,刘伶就彻底与朝廷绝了缘分。

刘伶醉酒,只是感叹世事艰难,借托饮酒,可以疏远世态炎凉,作为保身的权宜之计,饮酒者未必是剧烈酗饮,醉酒也未必是真醉。

刘伶放荡不羁的一生,透出一种对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无力反抗,唯有酒才能消除那内心的痛苦那种无奈的惆怅。唯有饮酒,他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才能追求到人生的圆满。

回顾他的一生,也许一千年后,另外一位酒鬼唐寅唐伯虎的诗才能聊以浇筑他心中的块垒,正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没有官衔,就没有稳定的奉禄,以后的刘伶,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四海为家,到处漂泊。

最后,刘伶竟然不知所踪,死在哪都不知道。关于刘伶的墓址,有山东枣庄峄城、江苏淮安楚州区、河北保定徐水、安徽利辛等不同的版本。这也许是后人对刘伶老先生的一些念想吧。

一代酒仙刘伶的落后踪迹,给世间空留了一个迷团,一份遗憾,一声长叹。

这正是:

一代酒仙一代贤,每逢饮酒胜过年。

四海为家到处家,百代风流数酒仙。

二六、旧庐犹在故人去,柏岩悲歌《思旧赋》

话说嵇康的好友向秀,在帮助嵇康打铁时,亲眼见证了钟会被嵇康奚落的情景。这件事情终于酿成了公元263年嵇康、吕安被杀头的源头。

作为这些事件的唯一目击证人,向秀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嵇康和吕安身上的一切,这些大悲大痛的情景和经历,在他心头成为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这段时间,向秀一直在惆怅中徘徊,在迷茫中挣扎,在苦闷中发泄,在徘徊中呐喊。

而在朝堂之上,有两班人马不断来骚扰他。

司马昭一面派人探望施压,软硬兼施。

既是老乡又是伯乐又是好友的山涛也派人捎信,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必斗一时之气?老兄弟们在一起共事,不看僧面看佛面,一定会照顾有加等等。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为了寻求自保,向秀只好勉强答应下来。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向秀与嵇康,就如与善人相居,如入兰芷之室。两人在一块生活多年,嵇康对向秀来说,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准备前往洛阳赴任时,向秀想到山阳县百家岩看望一下老友嵇康的旧居。

在日暮时分,他赶到了百家岩。

旷野萧条,人去庐空。残阳彤云,如心在滴血。不远处传来悲摧的笛声,似在祭奠逝去的嵇康、吕安。

想当年兄弟七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临溪畔谈诗作赋,枕红岩拨弦豪歌,倚竹林把酒放浪,音容宛在,笑貌似在眼前。现如今,旧庐仍然在,好友嵇康已驾鹤西归。睹物思故人,向秀心如刀绞泪纷纷。

再访百家岩,满腹伤怀。向秀追思往昔,怀念嵇康、吕安,写下了千古名篇《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在这篇文章中,向秀抚今追昔,忧从中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因为,作为朋友,不仅要学会锦上添花,最难能可贵的是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象好茶,淡而不涩,清香飘逸,缓缓飘来,似水长流,沁人心脾。

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牌友只会催你打牌消磨时光,酒友只会催你干杯借酒浇愁。而正直、善良的人,却会感染你如何取得进步。

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人一直在前面鼓励你、指引你、帮助你。

一个人最大的贵人,就是传你知识,教你做人,开拓你的眼界,给你正能量的人。

不要忙着感慨人心不古、知音难觅,很多值得交往的朋友,其实就站在你的身旁,一直在关注着你。

嵇康就一直活在向秀的心中。向秀也把这一个一生中弥足珍贵的朋友,当作一种永远的记忆,埋藏在内心深处。

带着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向秀的心境逐渐趋于淡泊宁静。此次西去洛阳的路途,纵然再遥远、再坎坷,他已经无所畏惧。

二七、贯通儒道倡玄学,向秀逍遥解逍遥

向秀迫于强权的压力,加之山涛之邀,应本郡郡守上报郡上计簿的委托,一路逶迤到了洛阳,受到司马昭的接见。

“上计”,战国秦、汉时期,地方官每年年终将本地户口、垦田、钱谷出入数字等编成计簿,向国家汇报情况。即现在的述职报告。

司马昭有意奚落向秀,就问他:“听说你以前有隐居不仕的‘箕山之志’,为什么今天却来见我了呢? ”

向秀回答道:“像巢父和许由这样的大隐士,虽然谨慎小心、洁身自好,但是并不了解尧帝求贤若渴的用心,所以隐居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

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虽未登帝位没有大的作为,但却以六根除净的仙风道骨惊天地泣鬼神,被历代高人吉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

在他们身上氤氲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这种文化气韵,既灌溉了中国文化的森林,又成为一个民族的人格坐标。

向秀回答的滴水不漏。因为,向秀不仅自比巢父、许由,而且还隐喻司马昭也象尧帝一样求贤若渴。

伸手不打笑面人。

向秀的这一回答让司马昭晕乎乎,美滋滋,很是得意,就掩饰着尴尬,干笑了两声,“子期真是睿智啊。”

 就让向秀做了他的黄门侍郎,不久又升为散骑常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向秀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

好在与向秀同朝做官的,是勤劳恪尽职守、获得朝野赞誉的吏部尚书、奉车都尉任恺。两个人很是说得来,关系不错,向秀那颗悬着心才放到肚子里。

但是,他的态度却是只做官不做事,采取消极无为的作法。

向秀不愿意做官,但是想做学问,贯通儒道却一直是向秀多年期待的学术理想。

向秀对战国哲学著作《庄子》有很深的研究,曾对《庄子》加以注释,开创玄学注《庄》的新思路,被誉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在这一阶段,向秀重点围绕万物自生、自化的崇有论哲学观点,论证了万物“不生不化”同于“生化之本”的过程,他在“无待逍遥”和“与变升降”的立身处世方面也有初步展开玄理,涉及到了部分社会政治的实际问题。

同时,他加深了对《逍遥》的注解。对《庄子.逍遥游》中关于大鹏与小鸟的描述,向秀有了超越前人的感悟。

在这两个反差巨大的意象中,他发现了本质的平等:逍遥是生命存在的最佳境界,而逍遥又是本性的满足,如果满足了自己的本性,那么逍遥本身是没有任何差异的,犹如在金床上或木床上,睡着后的感觉都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只要适合自己的本性而自我满足,那么不仅小人物与大人物,即使圣人与凡人,其逍遥也是没有差别的。

向秀万物自生、自化的崇有论哲学基础仍是万物“自生、自化”的本体论思想,其对世俗名教的认同。之后,经过郭象系统地发挥完善,他所包容儒道思想的优越性,被当时的士大夫们普遍认识、普遍接受。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信念被弃置,而是强调道家思想经过向秀《庄子注》的改造获得了强大生命力,能够更加和谐地与儒家精神兼容,从而促成以郭象为代表的元康玄学再度兴盛。

向秀既追求个性自由,又维护社会体制,是士族的双重文化性格。但是,这两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矛盾,引起心理纠结,使当时魏晋士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焦虑、迷茫与失落。

向秀对“逍遥”的最新解释,使一代士人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感。

“身在庙堂心在山林”也成为当时士大夫们的处世人格和理想。

《庄子》随之也从偏僻的山林来到了喧嚣的尘世,与《周易》、《老子》并称“三玄”,成为魏晋玄学研究的重要经典。

向秀名列”竹林七贤”,与他的逍遥新义及其《庄子注》里所阐述的儒道精神兼容的观点密不可分。

虽经千百年的岁月流逝,直至今日,每逢谈起老庄学说,都无法抹去向秀所做的巨大贡献,和散发的独特光彩。

大约公元272上,魏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河内人向秀溘然长逝。

他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便成为了后世人可望不可及的地平线。

二八、寄人篱下且低头,恃才质律遭人嫉

也许幸福只为真诚、执著的人停留。

所以,司马昭朝堂上总是为阮咸留有一席之地。

同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却极力向司马昭推荐阮咸,以笼络人心。

但是,晋武帝只给了阮咸一个散骑侍郎的小官。

这个散骑常侍是个什么官呢?散骑常侍是一个官名。西汉设有散骑,为皇帝侍从人员,又有中常侍,性质与散骑相同。东汉撤了散骑的职务,改以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曹丕的时候,把散骑与中常侍合并为一个官职,称作散骑常侍,让一般的士人任职。进入宫内的职责就是规谏过失,以备皇帝顾问,外出则骑马跟随。资历比较深的人称为祭酒散骑常侍。魏末增加名额,新增的人称为员外散骑常侍。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命令设立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值班室人员,或者是通讯员。有事的时候喊你一声侍驾,没事就可以睡大觉了。

这样的职务,平常之人谁都会干。何况是才高八斗的阮咸呢,不更是大松树作劈柴------大材小用了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仕途不顺,阮咸心里根本不痛快,更不要说春风得意了。

虽然伯乐不常有,但是,毕竟世上还是有伯乐的。

太原人郭奕,也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军师祭酒郭嘉的儿子,当时官居晋国太子文学。他是一个志存高远、慧眼识珠的人物,当时很有名,很少折服他人。他见到阮咸,便惊为天人,倾心佩服,大为感叹造化弄人,深深地为阮咸的怀才不遇而感慨。

时任大鸿胪的山涛认为阮咸“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

意思是阮咸这个人清心寡欲,是非明辩,能识清浊,并且不为外因所动。如果当组织部长,必定能知人善任,一定能让吏治整饬一新,空前绝后。

所以,山涛竭力推举阮咸担任组织部长,主持选拔干部的有关事宜。

但是,晋武帝司马炎却不相信。他认为阮咸整天沉醉于酒杯,作风浮夸,务虚不务实,也不听山涛的建议,始终不重用阮咸。

大用大干,中用中干,小用小干,不用不干。

见晋武帝司马炎这样用人,阮咸心如死灰,再也提不起任何劲头了,就把充沛的精力放在了音乐研究上了。

当时晋朝负责掌管乐事的官员是葛勖。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 (今河南许昌市)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是东汉司空荀爽的曾孙。司马炎建晋代魏后,他任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任内核查并罢除尚书中不称职的官员。

荀勖精通乐理,是音乐专家,当时人们都称他是“暗解”。他创制了十二支新律用的笛子,用来调整乐律,规范雅乐。

每到正月元旦聚会时,在殿堂奏乐,葛勖都会亲自负责调整五音,他所调整的音韵没有不和谐的。

但是,阮咸精通八音,时人称他为“神解”,比他更高一筹。当时每当朝堂聚会、因公事奏乐时,阮咸常常批评荀勖的新律调子高,认为调子高就会引起悲哀,就不是兴国的音乐而是亡国的音乐。

阮咸认为,因为古、今尺度长短不同,标准不一,所以才造成荀勖的新律不符合古代传统雅乐的规范,这样就不能体现盛德的至和之音。

才美不外现,外现遭人妒。

这个荀勖大人却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

小小的散骑常侍,不入品级,竟然也敢太岁头上动土,挑战本大人的权威,真是胆大包天!

羡慕嫉妒恨,由妒忌而生妒恨,荀勖便对阮咸记恨在心了。

没多久,手眼通天的荀勖便利用职权,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把阮咸调出朝廷,调出外任,去做始平太守吧。

在权贵面前,阮咸如一颗无助的小草一样,随风而去。不久以后,阮咸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二九、护同僚不合人意,荐贤能深得民心

公元266年,山涛被加封奉车都尉一职,晋升为新沓伯的爵位。

羊祜执政时,有人想要陷害裴秀,山涛厉言正色保护裴秀。因为不合权臣的心意,受排挤而出任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当时的冀州风俗粗鄙、人情淡薄,没有推荐贤能保举才俊的风气。

山涛在冀州任职期间,通过多种方式,鉴别选拔隐逸之士,寻求拜访当地的贤达才俊,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使他们个个都扬名立万,显赫一时。山涛因此受到当地百姓士人的仰慕推崇,当地的风俗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后来,山涛又转任北中郎将,总督邺城守备等各项事宜。后入朝为侍中,又升迁为尚书。因母亲年老,需要有人照顾,就上书请求辞职,准备回家赡养母亲。

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书说:“您虽然想要奉养老母,然而职务有上下公私之分,家中早晚有人侍奉医药,您应当暂割情爱,以兴一心在公之德。”

山涛去意已定,决心辞官,上书请辞了几十次,晋武帝司马炎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享受议郎的待遇,返回家中赡养老人。

因为山涛一生为人清贫节俭约,约束有力,没有多少积蓄,无法供养家人,晋武帝司马炎特别安排,由官府保障他家里每天的膳食开销费用,同时赏赐了他床帐被褥等生活用品。当时闲赋在家官员的礼遇待遇,数他的标准最高,没有人能与他相进并论。

274年,山涛被任命为太常,因为身患疾病没有就职。又由于母亲去世,山涛就返回乡下家里治丧守孝。当时,山涛已年过七十,守丧超过常礼,亲自背土堆坟,种植松柏。

在这期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书任命山涛为吏部尚书。山涛以母丧身病为由,情意恳切地上书推辞,不想就任。

此时晋武帝因皇后杨艳去世,又多次下诏让山涛就职。为诏命所逼迫,于是山涛勉强扶持,返还洛阳就职。在此期间,山涛任人唯贤,经他手推荐和提拔的人遍及京师和各个州郡,都是有用的人才。

275年,山涛转任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又授职尚书仆射,加侍中,领吏部。山涛因自己年老多病,坚意辞让,于是上表陈情。上章表数十次,很久没有就职理事。

当时任尚书左丞的白褒就上书奏本,告山涛违诏抗命。

晋武帝司马炎说:“山涛因病自已申请辞职,我只是没有听从他的要求罢了。如果山涛用人不当而受株连,是可以治他的罪的。你何必在这里乱嚼舌头根子,颠倒轻重呢?以后不要再追究这件事了。”

背人没好话,好话不背人。这件事传到了山涛的耳朵里,他内心非常惶恐不安,于是上表谢罪说:“自古以来遵行王道的人,须要牢记坚持身正心正这条原则。陛下不能因为一个老臣的缘故而影响国法的执行。请皇帝陛下按照白褒上奏的意见按照律法处置,以显示皇上不徇私枉法。”

武帝又下手诏说:“白褒所奏是虚妄的,我所以未追究他的责任,是我不喜欢动不动就发怒。您是一个明白事理、进退有度的人,哪能介意这些呢!您应当就职理事,以堵住云云众口,不让他们再上章表就行了。”

山涛决心引退,因为堂弟媳发丧,就返回外舍。

武帝下诏说:“山仆射近日暂时出居,因有所操劳而未还,这不是我坐侧席而待贤的意思。现派遣丞掾奉旨告谕,如果您身体还没有康复,就坐我的专车抬回府第。”

山涛的请辞没能获准。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收拾东西,走马上任,去履职理事。

山涛再次担任晋朝的中央组织部长,一干又是十多年。每逢干部调整之前,不管是否有空缺,他都会未雨绸缪,提前下手,提前考察、遴选几位备用的人才。一旦看到诏旨倾向于某一人,他就先将晋武帝司马炎想重用的人提出,理理成章地明言上奏,予以调整安排。

尽管山涛在朝堂上恪已奉公,整日如履薄冰、颤颤惊惊,但是,一个人总会有打磕睡的时候,总会有让人挑出毛病的时候。

有时也会有晋武帝所想用的人没有被山涛先提出来的时候。同朝大臣并不了解详情,却认为山涛是在凭自己的意愿用人,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组织自己的小圈圈。于是,就有人在晋武帝面前打小报告,弹(谈)山涛的弦(闲),说他的烂话。

众口铄金。

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假话说多了,有时就让人相信是真事了。

三十、荐人才山公启事,崇贤能众望所归

朝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让晋武帝心存狐疑,于是就亲手写了诏书,告诫山涛说:“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不让那些孤芳自赏、地位低下、贫困潦倒而有才能的人流落到民间、散失在乡野,这样,中华传统教化的影响力和政府的号召力才能够遍行天下,人心才能安定,社会才会久安。”

居庙堂之高,鹰视狼顾,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帝力于我何有哉?而山涛依然故我,还是照样行事。

把年青人玩成熟,把自己玩年轻,这是山涛的初衷,所以他不与趋势为敌。

一年以后,众人对此事的意见才平息。因为,山涛把所推荐提拔的少年才俊,统一列名成册,当时称为《山公启事》。经他手选举提拔的官员有几百人,而且这些官员任职后,不仅德才兼备,而且政绩显著。唯一出问题的是晋武帝诏命任用的陆亮,还与山涛的意见不一致,山涛为此经过激烈争辩,最终却没有被晋武帝采纳。陆亮到任以后不久,也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罢免。

当时的朝堂之上,各派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山涛处在这些政治漩涡之中,左右为难。晚年的时候,又逢杨艳皇后个性张扬,大肆安排扶植娘家人,亲朋党,远贤臣,专横跋扈,恣意妄为。

山涛不愿任用杨氏宗亲,所以多次讽谏晋武帝司马炎。晋武帝虽领领悟他的意思,却始终没有改正过来。

后来,山涛因年迈病重,上疏告退。说明自己年近八十岁,已经不堪重负。只是占着茅坑不拉屍,在这个世上苟延残喘,对国家社稷无丝毫益处。君臣一场,好聚好散,希望能答应自己请辞的要求。

说完这些,山涛赤脚徒步,恭恭敬敬地送还了印绶。

晋武帝避而不见,就下诏书安慰山涛,仍想极力挽留他。山涛上表苦苦求退,武帝又下诏不准许辞官。

尚书令卫瓘代表朝堂上一些人的意见,上报奏章说:“山涛因有小病,久不履职。频繁下诏,却不服从。朝廷威信何在?朝中大臣们都在议论纷纷,认为这样不能成全他的高尚节操,也违背了在职大臣们的意愿。如果山涛病情真的严重,也不适合再担任这样的高位,不如把他免职,也算是各称心意,两全其美。”

晋武帝司马炎却不以为然,下诏书给卫瓘说:“山涛乃是有德之人,有自己的职业操守,朝廷重用他也是众望所归。虽然他也是真心退让,态度十分恳切。但是,我连续下诏,就是要想方设法改变他的主张,以匡扶朝廷,弥补缺漏。如果你们这些在朝堂之上主事的大臣们不明白诏书的深意,反而加以弯曲理解,就有损于我晋朝崇尚贤德的良好风气。这样一来,我就会落个轻贤无德的骂名。作为君王我还怎么给普天之下的人们做出表率呢?”山涛不得已又就职理事。

尽管朝堂上其他人是管窥见豹,一叶障目,山涛却仍是静水流深,低调做人。

282年,晋武帝拜他为司徒,山涛又坚意辞让。晋武帝下诏书说:“您年迈而德高,是朝中元老,因而才授给您台辅之位。但是,您太在乎崇尚谦让的名声,反复推辞,令我心中忧虑。您应该始终如一辅助我呀。”

胡马依北风,越岛朝南飞。山涛此时已经上了年纪,只想告老还乡,颐年天年。就又上表说:“臣侍奉晋朝三十余年,对德政教化无毫厘之功。陛下心存私意,庞爱老臣不已,枉然授予我司徒之职。老臣听说德不配位、力少责重的人,对上容易导致败坏国事的祸端,对下容易导致损伤家庙祖宗的错事。希望陛下看在老臣忠心侍主、辅佐你家几代长辈的份上,让我这把老骨头叶落归根吧。”

武帝下诏书说:“您辅助朝政,帮助治理国家,有匡扶社稷之功,是我所依赖的股肱之臣。司徒之职,掌握国家教化的重任,把此职位敬授予您,是众望所归。你怎么能只顾谦让而贬低自己呢?”于是下令不准山涛再上章表辞职,还让使者把印绶交给卧病在床的山涛。

山涛叹了一口气说:“将死之人,怎能玷污官府呢?”于是卧病乘车返回了家乡。

公元283年,魏晋时期的中流砥柱、一代贤士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他去世以后,由于他为官期间为人清廉,家里为他办丧事的费用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赐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钱五十万、布百匹,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他留给子孙的,只有旧宅破屋十间房,住都不够住。由于司徒左长史范晷的上奏,晋武帝划拨专款为他们家建了新的住房,才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

这正是:

清贫为官四十载,旧宅破屋仅十间。

世人做官为吃穿,山涛以行正衣冠。

三一、独善身沉浮官场,苟求容不问世事

竹林七贤在百家岩游乐宴会期间,王戎度过了他此生最逍遥的美好时光。嵇康死后,竹林七贤各奔东西。

王戎最初世袭了他父亲王浑的爵位贞陵亭侯,被司马昭征召为掾属,以后先后担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等职务。276年,他出任荆州刺史。因为派遣下属私建院宅被论罪,按律应该被罢免,武帝下诏法外开恩,允许他戴罪立功,以观后效。278年,改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

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协助王浚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及吴国江夏太守刘朗自知不敌,分别率领手下向王戎缴械投降。王戎率大军一直进攻到长江沿线,吴国牙门将孟泰寡不敌众,率领蕲春、邾两城的守军投降。王戎不费一兵一弹,取得伐吴大捷。

280年,吴国灭亡。王戎因为战功卓越,进封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王戎渡过长江,让刚刚收复的吴地百姓归家园,事农耕,恢复生产生活,安抚百姓,宣扬晋室威德恩惠。

这期间,曾在吴国任光禄勋的石伟为人正直,因为与他人性格不和,称病回家。王戎对他清正刚直、不媚不佞的气节非常赞赏,就上表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他。晋武帝下诏拜石伟为议郎一职,终身以二千石俸禄供养。荆楚一带的老百姓都对王戎的行为心悦诚服。

282年,王戎被征召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为了巴结他,就想以五十匹细布行贿王戎。结果司隶校尉刘毅知道了这事,就去纠察弹劾王戎。好在王戎知道是贿赂,事实上并没有接受,才没有被治罪。

然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这是王戎的过错。

晋武帝听说了这件事,在朝堂上对朝臣们说:“王戎的行为,怎能算是怀私苟得?只是因为他没有贪欲,异于其他平常人罢了。”

晋武帝虽然这样替王戎解释,打了个圆场,但是王戎为清议所鄙视,名声受到严重损毁。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从此以后,王戎就更加谨慎地夹起尾巴做人,虽然没有大的政绩,但处理的各种政务都很妥当。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由太傅杨骏辅政,任命王戎为太子太傅。王戎与张华、裴楷、和峤四个人因为德高望重被杨骏猜忌,受到排挤不得参与朝政军政大事。

291年三月,杨骏一族被诛,贾后掌权。当时任东安公的司马繇专断刑赏,威震朝廷内外。王戎告诫司马繇说:“大事成功之后,考虑问题要深远些。”司马繇不听,后来果然被废了官职,外迁到辽东一带任职。

王戎后来转任中书令,加光禄大夫,接着又迁任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任吏部时,王戎创制了甲午制。但凡选拔人才,先让被选者治理百姓,然后再授官擢用。但是,这一干部体制改革被司隶校尉傅咸弹劾,王戎因为与后族贾氏及贾后母族郭氏有姻亲关系,因而没有被免官。

297年九月,升任司徒。王戎认为王政将要颓败,便与权臣苟合求容,后来愍怀太子司马谲被废,他也没有一言劝谏。

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起事,囚禁贾后,诛司空张华、尚书仆射裴頠、侍中贾谧等人,王戎因嫁女与裴頠而被连坐免官。

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篡位。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于许昌。司马伦之子想让王戎当自己的军司。博士王繇谏劝道:“浚冲(王戎字)谲诈多端,怎么能让他一个年轻人担任?”于是才作罢。四月,司马冏拥晋惠帝反正,任命王戎为尚书令。

302年五月,王戎迁任司徒。十二月,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等讨伐齐王司马冏。司马冏问王戎对策。

王戎认为司马冏自诛赵王伦、拥惠帝反正以来,赏罚失当,以致朝野多有怨言,心怀贰志。就建议他主动撤回自己的封国,尚可保住王位。

司马冏的谋臣葛旟怒斥道:“自汉魏以来,王公失势回府第,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吗?说这建议的人当斩!”群臣惊惧。

王戎假装服寒食散药力发作,跌倒在厕所中,才免去一死。司马冏与司马乂败后,东海王司马越把持朝政。

一花一世界,一岁一枯荣。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念太多。

整日利剑高悬、历经官场坎坷的王戎,认为天下将乱,毕竟是花无百日红、人无一世好,就放下了思相包袱,仰慕春秋时期蘧伯玉的为人,开始不问世事,随波逐流,不以世事名节为意。

自从担任组织部长以后,他不曾擢拔出身寒微之士,退黜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势而沉浮,在官门中选官调职而已。不久,被拜为司徒。他虽然总理三司之权,却把政事交给僚属办理,自己常骑小马从便门出游,见到他的人不知他位列三公。王戎的很多门生故吏也做了大官,路上遇到熟人王戎都要绕道避开他们。

304年七月,司马越奉惠帝北征司马颖,王戎等百官随行。在荡阴大败,惠帝身中三箭,嵇康的儿子、当时任侍中一职的嵇绍遇难而亡。王戎随惠帝及群臣被司马越挟持至邺城。八月,司马颖被安北将军王浚击败,王戎又随惠帝被司马颖挟持至洛阳。不久,张方劫持惠帝及司马颖西入长安。王戎出奔郏县。在危难中曾亲自与乱军交锋,冒白刃之险,然而他始终谈笑自若,从未有害怕的神情。有时召集亲故宾友,以宴饮为乐。

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王戎在郏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号元。

他的死,为竹林七贤划上了一个令人惊心的句号。

这正是:

青云之志不得抒,独善其身且沉浮。

举世皆知我最贪,不知吾心法上古。

结束语

竹林七贤的故事讲完了,但是总感觉意犹未尽。

从魏晋贤士的故事里,仿佛听到了自己梦境中发出的呢喃细语。

搁笔杀青的那一时刻,我才从沉浸其中的蒙蒙中猛然醒悟。

魏晋七贤象一阵风,在修武的大地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他们所有的一切,虽然就象一次让人流连忘返的朋友聚会一样过后依然津津乐道,但是已经化为了一缕缕挥洒不去的尘烟。

战乱纷纷时代尘世中的隐士,才是大隐。而生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却是生命力旺盛的战士。

他们是滚滚狂风中的孤影鸿雁,

他们是波澜汹涌中的弄海蛟龙,

他们是天边炫烂的雨后彩虹,

他们是荒野茁壮成长的郁郁葱葱,

他们是黑夜里划破天际的一记轰鸣雷动,

......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为竹林七贤的喜怒哀乐而流泪、而悲哀,为家国事,为理教事,更为尊严事。只能向想象中他们的背影挥手作别。

虽然,我们作别的是一群人物,一段往事,一段历史,一点记忆。

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的风格、风韵,潇潇洒洒地雕塑了一组饱满的风景。

嵇康的刚直不阿,刘伶的荒诞不经,山涛的清政廉洁,向秀的逍遥学说,王戒的精明市侩,阮籍的五言诗,阮威的琵琶弹奏与音乐理论造诣。

虽然,我们心存唏嘘,感叹他们的生不逢时,感叹他拉的委屈无奈,感叹他们心中的愤怒,感叹他们的自命清高。

虽然,我们为了神往,折服他们的文学修养,折服他们的文学造诣,折服他们鹤立鸡群的品质。

水浒谈义,三国说争,西游释悟,红楼言情。而竹林七贤却是淡定。在他们身上,始终如一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崇尚大自然的人文情怀。

面对权势,他们无所畏惧。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登临太行,把酒高歌,一揽众山小。有山有水,有酒有友,夫复何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枝笔,一首诗,尽抒胸怀意气;一杯茶,一壶酒,赏尽山间美景;一把琴,一首曲,抒发豪情满天。这份淡然,令天下士人望风而拜,这份潇洒,更令后世扼腕汗颜。

面对成败得失,他们不予计较。生逢乱世,莫不为争,凡俗之人尽论胜败,不论仁暴,追逐蝇头小利,无不用其极致。而竹林七贤不以得喜,不以失忧。他们深知一将成名万骨枯,大江东去流去了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他们宁愿放弃千载难逢、唾手可得的机遇,也要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不坠青云之志,完善升华了老庄学说,并且大放异彩,青史留名。

面对礼教,他们堂堂正正。纵然腥风血雨,也决不苟延残喘。做官,他们就做清官廉吏,清清白白,两袖清风;做人,就有文人傲骨,超凡超俗,一尘不染;做学问,就是精英学者,出类拔萃,高屋建瓴,开创先河。

面对生死,他们置身度外。

在魏晋那个充满铜臭和刀光剑影的时代,嵇康犹如万花丛中一点红,照亮了阴冷黑暗的各个角落。他如一缕拂面而来的春风,扫荡了陈腐的阴霾和雾霭,平添了盎然生机。他如兰吐惠质,清醒了混沌的世界。

任何邪恶,在嵇康的正义面前都将原形毕露,无法站稳脚跟。

堂堂大丈夫,一旦弯下了高贵的腰,失去的却是一个人无价的尊严!即使身躯倒下,挺起的却是傲骨,不灭的更是精神!

而人生都有两条路,一条是用心灵走的路,叫做梦想。一条是用脚步走的路,叫做现实。

在行走的过程中,总是心灵走的高、远、美丽、嘹亮,而脚步总是走的沟壑丛林,布满荆棘。而一旦脚步跟上了心灵的节奏,就迸发出人生的精彩。

竹林七贤的人生是精彩的。因为他们虽然在历史的沧海中生命太过短暂,却一直微笑前行,已经踩踏上成功的终点线。

竹林七贤的人生是遗憾的。因为现实太苍白,尽管他们的心灵翅膀搏击长空,已经跨越了那个腐朽的时代,终究没有撕破那张黑暗的大幕,看到黎明的曙光。

可是,他们却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美好的画卷。人心思贤,社稷思贤。人人为贤,则民风正、国邦治,则天下善、天下安。

雪含情,梅含笑,冰心换得一春荣。

历经千年,跨越时空,心灵与心灵的相撞,必定会撞出理想的火焰。

因为,魏晋的寒冬已经过去。冬天的身后,是现在唱响中华复兴梦的碧绿春天。

曾经翻阅《晋书》《后汉书》《太平广记》《世说新语》等古典书籍,字里行间总是闪出“山阳县”、“修武城”等地名,以及竹林七贤的事迹。

作为修武县土著人,对他们的事迹了解的却只是支离破碎。怀着对他们神往的情愫,逐渐开始收集他们的事迹, 用白话作以记述。

目的仅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竹林七贤,了解云台山曾经的名人逸事,了解修武县的历史与文化。

故以笨拙之言,聊作抛砖之用,以期引玉之效。如能有丝毫萤萤之光,也自心慰不已。

谨以此言权作后记。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