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原文之二百一十四

2024-07-22  本文已影响0人  坐看云起时wjh

子曰:“臧武仲[1]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释】

[1]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叔纥,著名的聪明人。

宋·朱熹:“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

明·张居正:“夫人臣之罪,莫大于要君,武仲之所以敢于为此者,亦以鲁君失政故耳。”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以防这块封地来请鲁君立他的后代为鲁国卿大夫,虽然说不是要挟,但我不相信。”

【解读】

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因为得罪了孟孙氏而逃离鲁国。可是他不肯放下权力,在防区上整兵振武,要求鲁君封他的儿孙永远做这个地方的领导人,这样他才肯离开防区。他用这个方法,直到得到了想要的为止。孔子认为他这样做,表面上虽然说是提出退让的要求,不说要挟,但是他实际上是用要挟取得富贵功名与政权。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其实不光是孔子不信,臧武仲的意图是路人皆知。尤其是对于孔子这样重视君臣纲要的圣人来说,更是极端,一句话就揭穿了臧武仲虚伪的外交辞令。

子曰:“晋文公[1]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

宋·朱熹:“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明·张居正:“二公他事,亦多类此,其优劣判然矣。然夫子亦就二公之事论之耳,推其心,则皆假借仁义,同归于谲而已,其于王者之道,岂可同日而语哉。”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奸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奸诈。”

【解读】

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有称霸之心,但是齐桓公合乎礼,遇事总看天子的脸色,打着天子的旗号;晋文公则不同,他自行其事。所以孔子认为齐桓公是正的,晋文公是谲的。孔子对晋文公的为人评价不好,批评他善于利用权术和手段来称霸。而齐桓公就不是这样,孔子认为他是以礼行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2],管仲之力也。如其仁[3],如其仁。”

【注释】

[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2]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3]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宋·朱熹:“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

明·张居正:“齐世家,桓公兄也,子纠弟也,以弟夺兄,于义已悖。是以忽之于纠,虽有可死之义,而仲之于桓,亦无不可仕之理,况实有可称之功彰彰如是乎。圣人权衡而折衷之,其义精矣。”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也殉国了,但是另一师傅管仲却还活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称为有仁德了吧?”孔子说:“桓公多次与各诸侯国盟会,不用兵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像他这样的就是仁啊,像他这样就是仁啊!”

【解读】

孔子的见识要比子路高深得多,他认为公子纠死而管仲不死,并且管仲后来还为公子纠的政敌齐桓公效力,单单就这一件事而言,管仲是必遭唾骂的,至少可以称为没有义气,不讲信用。但是从管仲的一生来看,他的功劳却很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