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下》31:人生的基点与方向

2022-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孟子·尽心下》31:人生的基点与方向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不忍的人和事,把它扩充延展到那些所忍心的人和事上,便是仁;每个人都有羞恶之心所不肯干的事,把它扩充延展到所肯干的事上,便是义。人能够扩充延展不想害人之心,仁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窃取的心,义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延展不受他人轻贱的要求,那就不会有什么是不合于义的了。与人交往,不可以同人谈论某事时时却同人谈论某事,是用言语来探取别人的意向;应该跟人明言某事却有意不与人明言,这是用沉默来探取别人的意向。这些为自己取利的做法都和挖洞跳墙窃取没什么两样。”

在孟子看来,人生的领悟与成长,是有一个基点在的。这个基点便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便是仁的起点,人皆有之的“羞恶之心”便是义的起点。

《论语》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办丧事的人家吃饭,不曾真正吃饱过。孔子如果在吊丧当天哭过,这一天便不会再歌唱了。

高人只说家常话,圣人只做平常事。高人的家常话和圣人的平常事一样,并不见得有多高明,细细琢磨,其中总会有比平常人更进一步的妥帖。在办丧事的人家吃饭,没有与主家人的同理心,没有将自己代入进去,怎么会“未尝饱也”呢?“未尝饱也”表明每一次孔子都能将自己代入进去,不管办丧事的人家与自己是真亲近还是假亲近,这就显得很难得了。还有吊丧当天哭过,这一天便不会再歌唱了。从感情上来讲,想不想歌唱是一回事儿,还能不能歌唱是另外一回事。今天的人们参加别人的丧礼,追悼会这边刚一结束,那边就进大饭店了,哪里还顾得了那么多?

仔细考究一下的话,圣人总是把常人眼中的常理老老实实、尽心竭力做到极致的人。这其中,有个基点和方向的问题。

一、基点

人生的基点是什么?

孟子认为是“仁”,是由恻隐之心出发的内心“所不忍”。每个人内心的“所不忍”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人就讲“我就见不得人掉眼泪”,而有的人则讲“见不得流浪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由恻隐之心出发的内心的“所不忍”基点。这个基点既是个体内在仁心的基点,也是自己人生成全的基点。

除了“仁”,还有“义”,也就是由羞恶之心出发的内心的“所不为”。自然,每个人内心的“所不为”之间,也会有所不同。某公司宣称的宗旨是“不为恶”,某人宣称自己的底限是“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不做”,两者之间,程度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这个人或这家公司一定有一个由羞恶之心出发的内心“所不为”的基点。

紧接着,孟子举例列出了几个基点。这几个基点可以说是基础到不能再基础了。比如“无语害人之心”,这就和某知名公司标榜的“不为恶”一样,比如“无穿逾之心”,说到底就是“不窃取”。再有就是“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什么叫“无受尔汝之实”,说到的底就是不受别人轻贱,要想不受别人轻贱,先得避免自己作践自己。没有自我轻贱,便不会受人轻贱。

按照孟子的说法,守住这些最基本的基点,就是了不起的人生。

二、人生的方向

有了人生的基点,便清楚了自己所在的方位。有了这个方位,加上正确的方向与行动,便是完满的人生。

“所不忍”是仁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向哪里修行呢?“达之于其所忍”——向自己先前还能够忍心的那个领域扩充、拓展,逐步扩大仁心“所不忍”的范围与界限,不断提升自己人生品味与品性。“所不为”是义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向哪里修行呢?“达之于其所为”——向自己先前所为的那类领域扩充、拓展,逐步扩大“义”“所不为”的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羞恶之心,逐步达到“随心意而不逾矩”的境界。

在正确的方向上扩充、拓展,即便是“无欲害人之心”这样的低起点,也能达到“仁不可胜用”的程度。即便是“无穿逾之心”这样的低起点,也能达到“义不可胜用”的程度。即便是从“无受尔汝之实”出发,也能达到做什么都符合“义”的境界。

最后,孟子用当年孔子讲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来举例。“可与言而不与之言”也好,“不可与言而与之言”也好,本质上都是用手段探取别人的意向。由“无穿逾之心”扩而充之,这种用手段探取的行为都是窃取。都是“义”不当为的。

找到基点,摆正方向,人生无处不充实圆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