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都,商朝建立后的动荡终于结束了
商人是一个“不常厥邑”的民族,在商朝的整个发展的历史和迁徙生活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频繁地迁移都城,让人们误以为商人是游牧民族,但是从出土的遗址和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商人和夏人一样都是古老的农业民族。商人频繁地迁徙的原因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总的来说可能与商族的发展以及水患等政治、文化、自然因素有关。
汉代著名文学家和天文家张衡在其所著的《西京赋》中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前八,指的是商汤建国前的八次迁徙。而所谓的“后五”指的是商汤建国到盘庚迁殷这段时间还有五次迁徙,分别是: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盘庚最后定都于殷,从此以后,一直到商王朝覆灭,再也没有迁过都城。
在数次迁都事件里,盘庚迁殷在商代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因为盘庚迁殷使得商代早期四处游移的都城有了定所,此后一直到商朝灭亡都以此为都。现在的史学界甚至以盘庚迁殷为标志,把商代划分为前期和后期。
盘庚迁都后,商朝的政治稳定,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殷都的规模也已经很大了。随着商朝被西周所灭后,这里逐步沦为了废墟,殷都也逐渐成为了废墟。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都逐渐在世人的记忆中消失了。到了晚清时期,王懿荣从药材“龙骨”上辨识除了商代的文字,这也使得殷墟遗址带着商代的故事又逐渐走到了世人的面前。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总计500多年,在最后的270多年都定居于殷,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会被成为殷商或者商殷,这一切都是从盘庚开始的。
商朝的社会秩序在成汤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基本已经稳固了。但是在他死后,王室内部却因为争夺权力而发生了愈演愈烈的斗争。兄弟、叔侄,为了夺得王位,斗得你死我活,国家也被搞得混乱不堪。
太甲以后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生活越老越腐化,对奴隶的剥削非常残酷,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些内忧外患让商朝的国力日渐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趁机反叛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让商朝一度到达崩溃的边缘。
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二十个王,这位有远见的君主明白再这样下去商朝迟早要完,为了挽救国家,他必须想一个办法,而这个办法就是迁都。
首先殷都这个地方西依太行山,西高东低,东部面对的是一大片平原,土地肥沃,像一个簸箕一样。洹河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过,用水方便,便于农业生产。在此进行长期农业生产,开垦荒地不愁国力不富。其二,殷都正处于簸箕口处,地势险要。这样可以帮助中央加强军事管理,出兵打仗也十分方便。第三,从政治上考虑,迁都以后,一切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就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可以得到缓和。最后,迁都还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保证都城安全,外部干扰少了,统治也会慢慢稳定下来。
尽管迁都有诸多好处,但是这一行为打击了很多你努力筑贵族的利益,他们害怕到了新地方不能照常享乐,于是安排人手极力反对迁都。在《尚书·盘庚》中有三篇记录了盘庚为了迁都,对国民和众势力宣告、威胁,软硬兼施,终于将都城迁到了殷。
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家,奴隶主贵族就趁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在盘庚的严声呵斥加施以重刑,告诫官员贵族们不能聚敛财宝、贪图享乐。过了好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
盘庚迁殷摆脱了长期以来旧势力的影响,加上殷都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劳动大众的辛勤劳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局面。殷都被建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城市,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而此后的殷商直到灭亡,也都被固定在了这一个固定的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