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佛、儒、道专题想法

“从众心理”的破局者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136人  大智度彼岸
简单来说,所谓“从众心理”就是:放弃自己的立场,人云亦云随大流,人家怎么认为,我就怎么认为;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其消极作用在于,团体成员因此失去独立意识,泯灭创造力和判断力,阻碍团体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从众心理的怪圈呢?让我们从一个经典的“从众心理实验”说起吧。实验是这样的:

从众心理经典实验图

首先找到六个人当作实验主持人的助手,然后让被实验者跟这六个人坐在一起,参与一个测试。测试内容是,从上述图片中的右侧三条线段里,选出一个跟图中左侧线段一样长的选项。

实际测试使用了五十组图片。一开始,六个实验主持人的助手按照正常方式选择正确答案。唯一的那位被实验人也轻松的选择了正确答案。

然后,根据主持人的暗示,助手纷纷进行统一的错误选择——比如在上图同时选择线段a或者b。这时,被实验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跟着那几个助手同样选择了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表明:

一、当不同选项的差异性越小,人们进行客观判断的把握性就越低,就容易选择从众。反之,差异性越大,从众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比如上图,助手们如果选a,则被实验者从众的概率就比较低。助手们如果选b,被实验者从众的概率就高。
二、另外,如果在实验中,有一个人和被实验者看法一致,两个人获得相互支持,则从众比例就会下降。而且,即便是少量的支持,也能够让被实验者坚持自己的立场,很好的对抗群体压力。

比如在《皇帝的新装》故事里,开始大家都看着皇帝赤裸裸的游街,大家都带着从众心理,不敢说实话。但是,当一个孩子率先指出:皇帝其实没穿衣服。那些本来也这么想的人也就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从而打破这些人的从众心理。

再比如,2016年无锡惠山会议之前,几乎没多少人敢于公开说:某长老的“大乘非佛说”是错的。但是,这一年的初冬,有几个居士带头对那位长老的错误思想进行反思,提出批评。此后,一大批原来不敢说话的人都站出来了,勇敢的向“大乘非佛说”的邪见宣战。

虽然这些坚定维护大乘佛法的人仍然显得势单力薄,但是,由于有他们的声音存在,让一大批大乘佛法的佛子坚定了信仰,稳固了道心。这正是通过少数人的勇敢,打破从众心理消极影响的经典案例。

有些佛弟子常说,我其实是支持你们的,只是觉得人微言轻,说出来也没用,所以默默的在心里支持你们。

然而我想对他们说,不要顾虑自己声音太小,只要你发出声音,就能够给别人以莫大的鼓舞。不论是你还是身边那些沉默的同道者,都会因此产生巨大共鸣,前进的脚步会更加扎实、稳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