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都奔跑在富裕的路上,你家还不赶紧跟上?
南怀谨公曾曰:我国即将开启400余年新国运。而我国,正走在重新走向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有人断言,到2040年之后,中国将重返世界中心。
对此,源妈深信不疑。
因此,读一读经典,看看资本主义的《国富论》,看看上几个世纪他国是如何崛起的,对我们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
这本65万字的鸿篇巨著,源妈缩减为3300余字,阅读需要花费9分钟。
第一部分:这本书的历史地位:
《国富论》的作者是有经济学之父誉称的亚当﹒斯密,他开启了现代经济学之门户,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无数的经济学流派均发源于《国富论》。
因此,学习经济学,追根溯源,你要读一读《国富论》。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是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而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在近300年内,在市场经济生活中,不会有人象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第二部分:这本书在讲什么?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
本书的前四篇,是在讲国民财富是如何通过劳动、分工、交换、贸易、以及延伸出来的工资、租金、利息等构成的,全面解读国民财富的源头、社会分配机制的构成,国富的自然进步,政治经济体系以及各个时代、各国国富的发展简史。第五篇是讨论国家和君主的收入,以及税收的原则。
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第一篇:劳动生产力的改良、分配的自然秩序
本篇主要的内容围绕劳动的分工、交易以及分工的利弊,货币的起源、商品的价格以及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斯密看来,财富的源泉就是劳动。
国民财富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现在称之为GDP),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
财富的来源,途径有两条,其一是提高劳动数量,其二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劳动数量由国民人口增长构成决定;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即国民的劳动素质提升。
要提高劳动生产力,首先要进行分工。
分工的目的,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协同更高效。
分工将使得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劳动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分工也将形成交换,交换就需要衡量价值,所以,商品需要定价格。
交换也需要中介、并促成流通,因此货币应势而生。
有了劳动、交换和货币,相应就会形成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
而整个国民整体或个体的收入分配,期密认为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部分构成。
劳动的收入,称之为工资;
资本的收入:称之为利润;
土地的收入:称之为地租。
第二篇:资财的性质、蓄积与使用
关于如何增加财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常年的收入或特殊的收入中节省一部分贮蓄起来。
挣多少,并不代表拥有多少财富。剩下的可使用的,才算是自己真正的财富。
而在我们的财富中,可以转化带来利润的,我们叫资本。
纯用来满足我们需求的,花掉就没有了的,叫消费。
资本又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斯密重视劳动的作用,但是也没有忽视资本,他认为分工的前提是有资本,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分工越细,需要的工具越多。
期密认为劳动力只有与机器相结合,才能形成更大的生产能力。
(其实到了当下,已经演变为劳动力与智慧信息能力相结合,即人工智能,才能形成更大的生产力)
第三篇:国富的自然进步
一国之富的自然进步状态:先从农业之始,到制造业,最后到贸易业。
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基础。
据此,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内外贸易上。
这种顺序是极自然的。
总得先开垦了一些土地然后才能成立很多城市;
总得在城市里有制造业,有了产品或商品;
然后才会贸易。
(而现在各国的大城市中心化,城市化城镇化思路均出源于此
所以,按照期密总结的理论:财富的自然进阶之路,资本首先投资在比较稳妥的农业上,其次是工业,最后是对外贸易。
所以,农业是一国之根基,是解决生存和吃饭的问题。
解决了生存与吃饭的问题,一国才能求发展。
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总资本也将按照这种顺序增长。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之上的诸体系
本篇里,在诸体系之中,期密重点论述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重商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视商业。
人们发现,生产不一定赚钱,但“贱买贵卖”一定能赚钱。
所以,财富不是生产创造的,而是交换出来的,这种观点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重商主义的理论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大家都想交换,不想从事生产,那么商品是从哪里来的呢?
重农主义认为,唯有农业是创造财富的产业。
其他产业,如制造业,不过是已有东西的排列组合,并不创造任何新东西。
比如,一把椅子,不过是把林中的树木分解组合的结果,没有任何新的因子。
而农业则迥然不同,农业生产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新东西,是真正增加社会财富的产业,农民的劳动是唯一有价值的劳动。
斯密不同意重商主义仅仅把交换看做财富源泉的偏见,也反对重农主义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的谬论。
即重农也重商,才是立国之本。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斯密认为,君主或者政府有三个义务。
第一个义务是,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为此,要建立国防。
第二个义务是,“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
第三个义务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设施、土木工程以及教育。
政府做事,得有收入。政府的收入从哪里来呢?主要是税收。
本篇里,斯密提出了著名的赋税四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比例于各自的资力,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提供国赋,维持政府。”
即人人都要纳税;
第二,确定原则。
“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
即公民应缴纳的税收,必须是明确规定的不得随意变更。
第三,便利原则。
“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即纳税的方法,应力求简便易行;征收地点,应该设立在交通便利的场所;征收形式,应该尽量采取货币征收。
第四,经济原则。
“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
这四项原则,直到今天,仍是指导各国税收的圭臬。
第三部分:国富论于齐家的启示
国富论于国,于治国者即国之统治者,有着莫大的借鉴之意义。有人说,这本书是写给帝王之书。
纵观国富论,全书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起来有豁然开朗之感觉:
国富的源泉在于劳动;
提高劳动人产率在于分工;
分工带来交换;
交换需要评估价值、以及媒介因此产生了货币;
分工还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
分配之后有了剩余价值,所以有了资本;
资本需要积蓄、投资;
投资的方向在于农业、工业和贸易(此为农工商之自然秩序);
重农还是重商?重农重商的利弊
国家和政府的职能是什么?
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是税收。
怎样进行税收?有四项基本原则。
借鉴国富之路径,源妈有《齐家论》之说:
一、家庭靠劳动获取财富;
二、有了财富之后一定要积蓄;
三、家有余财则用于投资;
四、投资什么?
首要投资于回报率最高的学习,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终身学习,包括孩子;
次之有投资回报的固定轻资产,如股份;
再次之,投资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土地及土地之附着物房产,类似其它;
五、家富的自然进步:
(一)相较于国富之自然进步,农业-制造业-贸易业
(二)家富之自然进步: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德-学习能力-价值上升-价值变现。
齐家的财富公式:
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价值=一个人或家族的财富的总和;
六、家富进阶:
良好的家风:积善、积德、崇勤、崇俭。
子子孙孙代代家教良好,人品与财品俱佳,与国富、家富一脉相承,代代有能力达到财富自由。
以上,源妈读国富论之浅见。
与诸君共勉!